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
“我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但是一点儿也不爱念书,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看漫画。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读书呢?”父母们经常问我类似的问题,尤其是母亲。
母亲们好像觉得孩子不爱读书,是儿童教育上的严重失误。
遇到这种情形,我总是忍不住想反问母亲们:“你说孩子不爱看书,那么你自己喜欢看书吗?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最多只是翻翻妇女杂志,却成天要求孩子念书,那么不是太自私了吗?”有的父母可能觉得自己在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亲子阅读做的也够好,可孩子依然不爱读书,所以今天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下我心目中的亲子阅读。
先回忆一下平日你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什么?“做功课去!”“读书去!”这两句话可能是我们的口头禅吧?更有甚者,我们大人在看着电视却呵斥孩子去读书,听话的孩子可能会心不甘情不愿的离开。
父母一个劲儿地催促孩子读书,不但毫无意义,而且有害。
如果你想让孩子读那本书,你不妨自己先饶有兴趣的的去读,你可以摇头晃脑的自我陶醉大声读,精彩处你甚至可以笑出声来(哪怕是表演也好),孩子这时不主动把书从你手里夺去才怪!这要比你念口头禅有效得多。
因为这个时候传达给孩子的是: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项任务。
“阅读是一种享受,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大人愈少干涉孩子读书愈好,读书本来就是一种个人自由。
”这是我想急于告诉各位家长们的。
想让孩子成为爱书人,做父母的先去掉根深蒂固的功利阅读思想。
你
不会否认你让孩子多读书的目的是想让孩子成绩好,将来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
是的,孩子成绩好,将来工作好做家长的会觉得更有面子。
阅读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家长的面子。
当然我说的功利阅读并不仅指读书为了好成绩,还有下面这种情况。
每当孩子读完一本书,我们都会急不可耐的问:这本书好不好看?哪里最有趣?你最喜欢哪一幅插画?故事在讲什么?老公公遇到了什么事?老婆婆叫什么名字?大野狼刚开始做了什么事?然后呢?最后大野狼怎么了?故事里一共有几只羊、几只猪?大野狼和猪加起来一共有几只?小红帽为什么会被可怕的大野狼吃掉? 诸如此类的问题。
或许您认为,这样才能让故事书充分发挥功效。
我们跟孩子一同读一本书时,你千万不要急于去提问孩子五花八门的问题,来考验孩子读懂了没,认真读了没。
如果是自然地互相讨论,当然最理想,但一定要做到不落痕迹。
我认为,读书最宝贵的时刻,不是在读的时候,而是在读完以后。
这时,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和体验,重新思考书中的人和事,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弥足珍贵的自省时刻。
从掀开故事书的扉页,听到“好久好久以前……”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已经在故事的世界中悠游。
直到故事结束以后,他们仍然暂时沉浸在故事中,在幻想的世界里天马行空。
这是一段宝贵的时间,孩子可以自由地层开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的世界中翱翔,不断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可惜,大人们经常在这段时间不停地问问题,践踏这块幻想的美田。
到最后,孩子只要一想到看完书又要接受一连串的炮轰,他可能就完全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了。
除非孩子愿意,他自己想把阅读的感受和喜悦和你分享,否则,故事书变成了虐待孩子
的刑具,我们的亲子阅读也就变了味道。
孩子们也经常和我探讨他们读过的书,都是他们急于把自己的疑问、感受、喜悦和我分享,并且还会推荐我去阅读。
我会老老实实的当忠实的听众,并且适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我的疑问他们可能还会再去书中找,他们的疑问我们会一起找答案,亲子间交互传递这种喜悦,孩子自然会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我尽可能去制造大人和小孩一起读书的快乐气氛,因为这是最好的阅读指导。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可能都给孩子读过书,孩子现在上五年级了,很多家长可能认为孩子都认识很多字了,不用我们给他读了,其实不然。
孩子的人生经验还很有限,有时自己看书很难了解故事的内容,充其量只是跟着文字读而已。
相反,大人拥有较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读书经验,在阅读时能充分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思想,并通过文字想象故事所描绘的世界,甚至对某些内容产生共鸣,深受感动。
如果满怀爱心地念书给孩子听,必定能将文字转化成生动、温暖的话语,并让这些话语传入孩子的耳中和心中。
换句话说,读的人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将书中的真谛和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孩子。
这种言语的体验和心灵的沟通,是幼儿自己看书时无法体验的。
我与孩子们一起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想象着孔子说“点,尔何如?”的语气,读完之后,她们捧腹大笑,笑过之后,提出“孔子为什么赞同点的观点”这个问题,我就顺水推舟的解释了一番,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没就此而止。
为了增加乐趣,我们会轮流读一个故事,一篇美文,可能读的不是很完美,但只要孩子觉得有趣,形式可
以多种多样。
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乐趣不是一两句话能表达完的,我们何乐不为呢?所以即使孩子已经能够自己看,父母最好还是照样念给他们听。
这对丰富亲子的生活,建立心灵互通的人际关系,也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以上是我对亲子阅读的一点体会,不对之处请各位家长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