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情绪才是治病良药一、良好的情绪是最好的“化妆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然而,在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将美容寄托于化妆品,殊不知,长期的浓妆艳抹对皮肤健康反无好处。
其实,真正的“化妆品”就掌握在你自己手里,那就是你的情绪。
祖国传统医学极为重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养生,七情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身心健康,使人早衰,容易失去青春容貌。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状态好坏与否和皮肤休戚相关,并有其物质基础。
皮肤的色泽,取决于表皮内黑色素的含量、分布位置以及皮下血管收缩与扩张的程度,而这些因素无不受控于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其中情绪则起着“总导演”作用。
人的情绪、行为有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管辖。
下丘脑上通大脑皮质,下通脑垂体和其他神经组织,是调控神经—体液—内分泌的中枢。
情绪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各脏器的生理功能,而且会直接影响到肤色的变化。
当人遇到高兴的事,心情愉悦,大脑内神经调节物质乙酰胆碱分泌增多,血流通畅,皮下血管扩张,血流通向皮肤,面色绯红、容光焕发,给人以一种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充满自信的感觉,这能不美吗?如果一个长期郁郁寡欢,焦虑愁闷,会使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使上皮细胞合成过多的黑色素堆积于皮肤细胞中,使皮肤变得晦暗无华。
忧愁苦闷还可导致神经衰弱、失眠,也会影响到皮肤血液供应,导致面容黯无光泽,眼圈发黑。
不良情绪还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细胞活力降低,脏腑功能减退,各种感染性疾病甚至癌症等会随之而来,这又怎能使人变得容光焕发呢?“畏老老相迫,忧病病弥缚,不畏亦不忧,除灾祛病药”。
这首古诗道出了情绪养生的真谛。
人生之旅路漫漫,种种不顺心的人和事难免会遇到,这就要求人们学会控制情绪,豁达开朗、淡泊自然,使心理处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衡状态。
如此,健康和美容便会与你结缘,青春的活力便会与你同驻。
二、情绪与心性养生人的心理活动与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心理养生的方法早在吐蕃时期的医学著作中也有详细的论述。
西藏医学认为,情绪稳定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心情抑郁晦暗,或过度紧张冲动,都会削弱身体的抵抗力,降低免疫功能,导致许多疾病发生。
例如溃疡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癌症、早衰等,都与患者情绪失衡有关。
众所周知,食物营养直接关系着人的体质与寿命,近些年来人们很讲究食物营养保健。
其实,人的精神也需要充足的营养,精神营养不良,必然会使心理不健康。
再健康的体格,可以因不健康的心理而毁于一旦,而健康心理则有助于身体健康的长久保持,也能促进病体早日康复。
当今,心脑血管、内分泌、消化、精神和神经等系统身心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与许多人心理不健康有关。
因为人体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超过强烈的精神刺激限度和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会使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削减机体的免疫功能,致人的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进而诱发各种疾病。
因而如今流行的食物营养保健法,只是营养保健学的一个方面。
它强调的是人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
而心理健康则又取决于精神营养是否充足。
人需要精神营养,要进行心理进补。
所谓的精神营养,虽然不像食物那样具体,或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但它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广泛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良好的个人品质、高尚的精神境界、完善的个性、平稳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情绪等。
西藏传统养生学也认为,养生虽涉及饮食、起居、药物等诸方面,但调摄情志、修养德行则是统摄全局的第一大法。
西藏医学认为,在人体这个天地里,人的心态如何,对于人体整个系统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古代藏医养生学家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
正如藏医经典名著《四部医典》中说:“情志赤巴住于心脏间,心广自豪做事按意愿”,“无故豁达丰美呈焕发”。
强调要调摄精神,避免情感大波动,防止气机逆乱,阴阳失调,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人应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意识活动,而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
西藏医学中的心性养生十分注重调整人的精神心理,认为“心主神志”形神合一是健康的保证。
《四部医典》在疾病的病因、症状归类中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嗔(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等,情志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影响人体健康、生病的根源,“忧心生悲使得容颜衰,惊恐懦弱不乐衰光焕。
”藏医养生学从人的健康方面论述了人生回首往事时,易产生多种复杂情绪。
尤其是不愉快的往事,最易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它可能给人以痛苦回忆,使之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忧郁沮丧,苦闷烦躁的心情,甚至沉溺于痛苦之中。
倘若一个人的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那么,他的身心健康就会遭摧残,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谈到病因,藏医病理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内因即指七情,三因素失调,平衡遭到破坏,其原因是七大物质失调或不合适,以及人的精神所致。
还认为人七情内伤致病,患病或早衰的原因,“可因五官的过度活动,精神疾病,不好的陋习”有关。
并“认为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
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是心脏,心与人的思维有关,心主神志,七情为心发出,情绪异常又会损伤心神。
心神主宰全身,“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使身体各脏器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各种疾病。
国内外心脏学家普遍认为,紧张、忧郁、压抑、烦恼,是引起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很多病例比如脑血管意外(中风)就是在情绪激动时发生的。
紧张、焦急、生气,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痉挛,血中胆固醇增多,动脉硬化加重,发病率提高。
临床观察表明,癌症患者大多孤僻、悲观、急躁、压抑。
情绪受打击,心境恶劣会刺激大脑产生一种生物化学作用,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连锁反应,减弱对癌的自卫免疫能力。
在1000多年前藏医学家就指出情绪变化对健康的不利作用,认为“情欲蒙昧嗔怒俱反常,以往优劣秉性大变样,此人只道速去见阎王”。
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在心情愉快时,呼吸、脉搏、血压、新陈代谢等都较平衡协调。
遇到忧愁、焦虑时,则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生物化学调节失常。
遇到惊恐、愤怒时,则呼吸急促,脉搏变快,血糖和血压升高。
长期情绪不好,会引起各器官功能失调,降低体内免疫力,容易患病。
故《四部医典》指出:“常显憔悴不安心烦躁”,“伤于寒凉胃疲加哭泣,悲哀又使忧心语叨叨”。
势必造成人体七情内伤致病,或早衰,或精神耗散而早逝。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精神状态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均强烈地作用于免疫系统。
对癌症患者精神状态的调查表明,精神状态好坏及信心如何,直接影响癌症预后及患者存活时间。
心胸狭窄,遇事斤斤计较的人,常处于不满、怨恨、嫉妒等不良情绪状态,因而危害健康。
研究表明,善嫉妒者使心身备受折磨而造成危害,常见腰痛、胃痛、失眠、神经衰弱等,且脾气暴躁,古怪多疑,加重嫉妒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通过调查证明,情绪是否稳定、是否非常紧张与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愉悦平和的情绪乃长寿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
国外统计发现,音乐指挥家寿命较长,且几乎与心血管病无缘,此与音乐能陶冶情操,减少紧张情绪有关。
紧张情绪可致许多疾病,研究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心肌梗塞、脑出血、高血压及心绞痛发作、糖尿病、哮喘、偏头痛、甲亢等都可由于情绪过度紧张而促发。
紧张状态是肿瘤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国外抽样调查表明,35%的疾病与情绪紧张有关。
调查还表明,乐观、谦逊、办事积极主动者,比狂妄自大或消极悲观者健康得多。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最勤恳且总以坚定乐观的态度对待环境变化者,身体最健康。
长寿调查发现,高龄老人中绝大多数心情舒畅,情绪乐观,从容和蔼,热爱生活,开朗坚强而很少发脾气。
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情绪通过大脑影响心理活动及全身生理活动。
乐观可使体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自动调节作用于最佳状态,使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促进身心健康,更有效地适应环境。
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人的精神状态可促发癌症,又能抑制癌症。
德国哈默博士认为,心态犹如控制癌症的阀门。
哈默博士曾根据500位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恶劣的情绪的冲击下,人们脑中的一个程序会出现编制错误,这样错误的“密码”可引起体内细胞的变性而产生癌症。
因而调摄情志,“克制嗔怒本质秉性良”,使心情平和、七情无损、五脏六腑气血调和、畅达、六淫无机可乘,进而达到百病不生,方能长寿百岁。
这是西藏古代医学家、养生家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藏医传统养生的基础。
宇妥·云丹贡布说心情愉快能健康长寿。
《四部医典》中指出:“情志赤巴位于心脏间,心广自豪做事按意愿。
”“无故豁达丰美呈焕发,与此相反则死期到。
”也阐明良好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即要开阔心胸,如果生活中悲哀忧郁之情多窒人生机,解除之法莫善于使其心胸开阔而旷达。
《健身三字经》云:“心胸宽,人快活”;“心胸窄,忧愁多”。
故对于悲郁,首当扩展心胸,扩大眼界,提高自己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
最早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巴甫洛夫说:“恰恰可以使你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
”藏医传统养生法也十分注重精神因素的调养,并要人们从3个方面加以调养:一要调养身体,要依缘,行善积德,涵养精神,安神益志;二要注意精神心理的修养,五官灵利,心意敏锐,语声柔和,防止操心劳累,心情愉快,坦坦无忧;三要坚持修行,“练神还虚”,形与神俱,若不达则易于衰老。
所以从藏医学观点来说,在生活中应有良好的情绪,注意身心调养,方能保证身心健康。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通过体格锻炼可以促进躯体健康,而重视情绪锻炼,则可促使精神健康。
现代人要想健康长寿,情绪锻炼要比体格锻炼更为重要。
国外长寿学者胡夫兰德在《人生长寿法》中指出:“一切不利的影响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
”近些年来,国外医学家十分重视情绪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美国曾有一批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他们所诊断、治疗的病人中,患胃病、恶心的病人有88%是由于不良情绪所引起,并认为情绪不良会增加胃中胃酸的流量,容易导致溃疡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那么,这个人的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使整个机体协调、充满活力,身体也自然健康。
为此,心理学家把人的情绪归纳为两大类:愉快情绪与不愉快情绪。
为了健康,现代人不论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绪都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