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8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日本心理学家成田胜郎等人归纳了14种心理障碍 的表现:
悒郁性;无力性;过敏性;强迫性;自我否定性;内向封闭 性;黏着性;意志薄弱性;盲目性;不安定性;情绪易变性;自 我表现性;爆发性;浮躁性。
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
(一)攻击 :违反课堂规则、破坏公共秩序、顶撞
老师、打架骂人、破坏公物及向家人出气;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第二节 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第三节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四节 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
富人性的学校
第一节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 行为失范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三、学生行为失范的各种表现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四)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
环境因素:分流教育制度和家庭;
个体身心素质因素。
第三节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二、生活经验 三、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工业生产需要决定了学校传授知识的内容:斯宾塞 对“效率”崇拜决定了学校教育要以简约、规范的形
(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学生的家庭生活更多地偏于“感性与感情”、 “自由与放松”、“个体性与特殊性”。
学校生活则突出了“理性与理智”、“强制与 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等。
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最大差别是强制性。
表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强制与同龄学生共同生活; 二是强制遵守家庭中所没有的行为规则;三是把学习 与游戏及娱乐活动截然区分;四是学生不断地受到教 师和学校的评价。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 学校生活的差异
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属于间接的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多元性,
以及活动形式方面的丰富、感官、煽情等特点。 学校生活则偏于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
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 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其主要表现在人格 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
(二)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 生活的差异
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 动类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形 成的群体;主要指学生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生活的显著特点是:“民主平等”、 “互助合作”、“自由表达”。
学校生活的特点是“权威与不平等”、“互相 竞争”、“有限表达”。
年龄和年级水平: 性别差异: 家庭背景: 学生认知能力、学习成绩:
(二)学校特征与学生对学校的态度
学校开放性 学校规模 学校的社会声誉
二、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一)重要他人的概念:
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具体人物
(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学生日常交往过程
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结构模式”: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
“差异交往说” “控制缺乏说 失范说” “手段目标说 亚文化群理论”
“过程模式”: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
“标签论”
从发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失范行为
目的型失范行为:
采用违背教育规范的手段谋取个体或群体利益的失范行为。
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
力图诋毁或改变教育主导观念而违背教育规范的失范行为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 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 养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具有组织性、计 划性和系统性。但学校生活并非学他们的惟一 生活世界,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以及社会 生活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 响。它们与学校生活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 律、法规的行为。根据其危害性可分为普通的违法行 为和犯罪行为。
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
(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或称校内暴力)
针对教师的暴力事件; 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
毁坏学校设备的事件 。
校园暴力事件日趋严重的原因,除青春期本身有暴力倾向外,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其他社会 问题是主要原因
情感型失范行为:
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或情感上地需要而做出的失范行为。
传统型失范行为:
因遵循传统习俗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第二节 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 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一、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态度
(一)学生自身特征对学校态度的影响
(三)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因受到学生的特别
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一)学习压力的含义 (二)学习压力的现状
当前中小学生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 同时明显体验着其他压力的威胁:纪律、批评、同学欺负、没有朋友等。
(三)学习压力的影响
“恐学症”
心理疾患:适应环境不良,人际关系不好,常有不安全感;情绪轻度抑郁; 人格障碍。
(二)退缩 :胆怯、冷漠、封闭等; (三)焦虑:特殊的恐惧或忧虑,常见的有考试焦
虑、人际关系焦虑等。厌学、逃学多与此有关;响,极度讨厌学校生活,怕课堂、怕教师、怕校园 , 拒绝上学。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
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 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有不诚实、逃学、违纪等。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2.个别教师素质差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家庭生活中“四过现象”
过高期望 过多照顾 过分爱护 过度保护
家庭中出现“教育真空现象”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心理学解释
“心理缺陷说”
“挫折--侵犯说”
(二)社会学的解释
(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
犯罪比例最高。 (四) 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毒品 网络违法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 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生活环境的问题
1.社会规范失控 2.文化的商品化 3.城市化的影响 4.价值观多元化 5.人口流动问题
(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