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汽车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的探究

关于汽车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的探究

关于汽车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的探究现在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公路交通事故却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点。

频发的交通事故使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不断发展的科技也使人们对汽车驾驶舒适性充满信心,下面是我对汽车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的一点探索。

汽车安全的定义汽车安全对于车辆来说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大方面。

主动安全就是尽量自如的操纵控制汽车。

无论是直线上的制动与加速还是左右打方向都应该尽量平稳,不至于偏离既定的行进路线,而且不影响司机的视野与舒适性。

这样的汽车,当然就有着比较高的避免事故能力,尤其在突发情况的条件下保证汽车安全。

被动安全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以后对车内乘员的保护,如今这一保护的概念以及延伸到车内外所有的人甚至物体。

由于国际汽车界对于被动安全已经有着非常详细的测试细节的规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被动安全是可以量化的。

防锁死制动系统ABS是Anti-lock Breaking System缩写。

目前大多数轿车都装有ABS。

在遇到紧急刹车时,经常需要汽车立刻停下来,但人为大力刹车容易发生车轮锁死的状况———如国前驱动轮锁死引起汽车失去转弯能力,后驱动轮锁死容易发生甩尾事故等等。

安装ABS就是为解决刹车时车轮锁死的问题,从而提高刹车时汽车的稳定性及较差路面条件下的汽车制动性能。

简而言之,就是在汽车制动状态下,仍能保持转向,保证制动方向的稳定性。

使汽车轮胎处于(即将静止与未静止之间)。

ABS的广泛使用,大大降低了在紧急情况下,汽车的事故率。

防碰撞预警系统AWS是Advance Warning System缩写。

是一个意外事故预防和缓和的驾驶辅助系统,在危险发生前给驾驶员提供及时的声音和视觉报警。

目前,公路交通事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

统计资料表明,其中驾驶员的人为因素导致的公路交通事故率最高。

无论是事故数量。

还是伤亡人数均分别高达各自总数的90%左右。

并且。

在导致这些公路交通事故的驾驶员的人为因素中,疲劳和精神分散驾驶是重要原因之一。

驾驶员在3s时间内的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了其中80%的交通事故,主要表现为车道偏离和追尾事故。

目前。

国内外在防止车道偏离和保持安全车距两个方面都开展了相当多有益的探索,在雷达、激光、超声波、红外线、机器视觉等传感器技术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

经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采用单目视觉技术,仅使用一台摄像机,即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前方道路环境、车辆探测及车距监测的功能。

车元素研究显示,若在公路交通事故发生前的1.5s给驾驶员发出预警,则可避免90%的这类事故。

因此,通过在汽车上安装汽车碰撞预警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分析车道、周围车辆的状况等驾驶环境信息,一旦当驾驶员发生疲劳及精神分散、汽车出现无意识的车道偏离及汽车间车距过近。

存在追尾可能时。

能够及时给予驾驶主动预警,是减少公路交通事故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夜视辅助系统这项新的研发成果能提供更大的视野范围,而且不会让逆向的车辆感到晃眼。

由于采用了夜视辅助系统,可以提前看清近光灯照不到的黑暗中的交通标牌、弯道、行人、汽车、丢失的货物或者道路上其他可以造成危险的事物。

这样,驾驶者可以及时采取制动或者避让措施。

此外,这个系统能减轻驾驶者在夜间开车的紧张和劳累,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从而能够在紧要关头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反应。

配备了夜视辅助系统的车辆装有两个额外的红外线前照灯,可以照到前方大约200m的距离。

由于夜视辅助系统的前照灯在可见光波长范围之外进行工作,因此不会对人类的视线产生影响。

在挡风玻璃内侧,一个小型红外线摄像机可以记录车辆前方的环境,并将其显示在驾驶舱仪表板的显示屏上。

当车速超过每小时15km时,驾驶者就可以启动夜视辅助系统。

将前照灯打开,然后只需按下仪表板上的一个按钮,通常情况下显示速度的8 英寸显示器就被切换为摄像机图像的状态。

汽车前方的道路情况以一个清楚的灰度级图像出现在人们眼前,而车速显示和其他重要的驾驶舱信息也不会主动防追尾系统是在车辆的前端装上传感器、雷达、摄像机等设备,能够自动探测出与前车的距离,并于本车的制动、灯光等系统联动,当跟车距离低于安全距离时,系统会在零点几秒内启动,以强制拉大跟车距离。

东风标致206装备有主动防追尾安全系统,在紧急制动时,危险警示灯自动频闪,尽早提醒后面车辆,预防后车追尾。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能够在汽车制动时自动调节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比例,并配合ABS提高制动稳定性。

汽车在制动时,四只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不一样,容易造成打滑、倾斜和车辆侧翻事故。

EBD用高速计算机分别对四只轮胎附着的不同地面进行感应与计算,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和力量制动,并不断调整,保证车辆的平稳、安全。

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又称循迹控制系统。

汽车在光滑路面制动时,车轮会打滑,甚至使方向失控。

同样,汽车在起步或急加速时,驱动轮也有可能打滑,在冰雪等光滑路面上还会使方向失控而出危险。

TCS依靠电子传感器探测车轮驱动情况,不断调节动力的输出,从而使车轮不再打滑,提高加速性与爬坡能力。

电子稳定装置电子稳定装置(ElectronicStablityProgram)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可以控制从动轮。

如后轮驱动汽车常出现的转向过度的情况,此时后轮会失控而甩尾,ESP便会通过对外侧的前轮的适度制动来稳定车辆。

转向不足时,为了校正循迹方向,ESP则会对内后轮制动,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随着近年电子科技的发展,各种汽车智能安全系统也开始发展起来,主要是通过由雷达和摄像机组成的“预知传感器”,对行车危险进行判断并帮助驾车者进行处理。

这一系统能够在汽车与其它物体发生撞前的瞬间,自动进行干预以保证安全。

被动安全软防护派碰撞测试被动安全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以后对车内乘员的保护,如今这一保护的概念已经延伸到车内外所有的人甚至物体。

由于国际汽车界对于被动安全已经有着非常详细的测试细节的规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被动安全是可以量化的。

但在这方面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强调侧面。

以日本的丰田等汽车公司以安全碰撞实验为依据,强调的是安全设计的重要,也就是被不少汽车爱好者称为的“软防护派”。

有研究表明,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绝大部分的碰撞能量被车身所吸收。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发生碰撞事故时车内乘员的保护主要通过车体结构的溃缩实现,通过预先设定的褶皱永久变形,能够吸收外力冲击的大部分。

考虑到汽车的轻量化设计潮流,“软防护派”确实显得很经济,但基于标准化的碰撞实验结果其实并不能够涵盖一切突发的车辆事故,所以在极端的事故中这些车辆的安全性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

硬防护派从人们的直观印象来说,车身钢板越厚越硬、车室结构越坚固,在发生事故时变形量也就会越小,安全性自然更高。

的确,同样尺寸的车在互相的碰撞中,“体重”往往具有优势。

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以德国车为代表的欧洲车是“硬防护派”的代表。

欧洲车的造车理念与注重成本控制的日、韩系车不同,大量采用整块钢板一体冲压成型的部件,并安装了侧门双防撞板,其强度与焊接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不少极端条件下的事故中,“硬防护派”车可能表现出实验室里无法测试出的牢固度,这其中当然有偶然的成分,也有那些百年老厂的经验与智慧的因素在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软与硬的两派近年一直在互相靠拢,两者的分歧也越来越小。

设备派现代汽车工业的最新进展之一,就是大量的新电子设备被有效地运用到了汽车安全系统中。

以智能安全气囊为例,在普通气囊的基础上增加了传感器,可以探测出座椅上的乘员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他们系好的安全带以及所处的位置是怎样的高度?通过采集这些数据,由电子计算机软件分析和处理控制安全气囊的膨胀,使其发挥最佳作用,避免安全气囊出现无必要的膨胀,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安全作用。

传统上气囊只能对车内乘员起保护作用,最新的汽车将更加注重人、车与环境的融合,因此对行人的安全保护也将成为汽车设计者考虑的因素之一。

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气囊可能会在保险杠上方沿着发动机罩的外形展开,在碰撞中能够为中、高身材的成年行人提供腹部和臀部保护,同时为儿童和矮小身材的成年人提供头部和胸部保护。

此外如安全玻璃:将钢化玻璃与夹层玻璃相结合。

钢化玻璃破碎时分裂成许多无锐边的小块,不易伤人。

夹层玻璃共有3层,中间层韧性强并有粘合作用,被撞击破坏时内层和外层仍粘附在中间层上,不易伤人。

预紧式安全带: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止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乘员头颈保护系统(WHIPS):WHIPS一般设置于前排座椅。

当轿车受到后部的撞击时,头颈保护系统会迅速充气膨胀起来,其整个靠背都会随乘坐者一起后倾,乘坐者的整个背部和靠背安稳地贴近在一起,靠背则会后倾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头部向前甩的力量,座椅的椅背和头枕会向后水平移动,使身体的上部和头部得到轻柔、均衡地支撑与保护,以减轻脊椎以及颈部所承受的冲击力,并防止头部向后甩所带来的伤害。

儿童安全座椅:根据儿童情况而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婴幼儿受到的伤害,这一点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得到证实。

安全驾驶这里应该指出,汽车安全如今越来越成为一个必须综合考量的问题,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安全系统,都有互相结合的趋势。

专家们提醒,除了汽车本身以外,如果没有良好的驾驶习惯,乘员也是不安全的,甚至反而会使安全配备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

如驾乘不系安全带,酒后驾车,超速行驶等,如果发生险情与车辆的安全性是没有关系的。

所以安全意识才是汽车行驶安全的关键!以上所摆出的各种技术或方法显然是在解决汽车本身的安全性能,而未来的汽车安全辅助系统,更应该包括对驾驶员安全意识的辅助,在汽车无人驾驶还没有可能实现的现在,一种辅助驾驶员安全安全驾驶操作的系统更适应时代的潮流!下面是我的几种辅助驾驶系统设想:车载酒精浓度监测:中国有很大一部分的交通事故是由醉酒驾车引起的,然而交管部门对醉酒驾车的管制却显得有点无奈。

但如果这种车载酒精浓度监测被安装到每辆车上,只要它监测到车里的酒精浓度超标,就自动锁死车辆并禁止启动,控酒还会这么难吗?红绿灯自动辅助:在遇到红绿灯时,车辆自带的传感器感测交通信号传给系统,并强制汽车减速。

超载超速自控系统:在汽车装载超限时,车辆自动锁死并禁止启动,当汽车速度超过道路规定速度时,显示警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