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影响一、新自由主义概述1、新自由主义的来源自由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英国的一种思潮,长期以来,它对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西方经济学中的自由主义又被称为经济自由主义。
西方学者将经济自由主义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与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经济自由主义。
在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盛行时,新自由主义长期处于非主流地位。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陷入“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出现危机以来,新自由主义从非主流地位上升至主流地位。
其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情况为: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是密尔顿·弗里德曼;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保罗·罗伯茨等人;此外还有理性预期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等。
2、新自由主义产生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历了两次战后最深重的经济危机,整个西方经济长期陷入“滞胀”,而凯恩斯主义者却提不出有效对策,从而使他们信奉的经济思想陷入危机,走向衰落。
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各种流派已经汇合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准备迎接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危机的挑战。
伴随着里根和撒切尔的上台和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西方经济学家也把这一现象叫做“新古典复兴”。
其原因分析起来有如下几点:凯恩斯主义失灵: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是一种宏观经济理论,其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由于凯恩斯理论的宏观目标与微观基础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在70年代陷入"滞胀"型危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反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新自由主义就会抬头。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M科茨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变迁的角度,阐述了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
他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接受新自由主义是对那一时期经济不稳定的回应。
公司利益集团认为凯恩斯的干预方法对其不再有利,必须寻找其他出路,并找到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它至少可以为削减被看作是赢利障碍的政府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持续统治可以用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加以解释。
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至今仍然发展着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殊形式。
资本主义这种变化了的竞争结构改变了大企业对于经济政策的政治立场,使大企业从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支持者变成反对者。
”经济全球化:如果说凯恩斯主义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反映)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内因,那么经济全球化则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外因。
两次能源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而要克服这种脆弱性就必须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的整合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80年代初,拉美国家遭遇债务危机,被迫接受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措施,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解体,“两个平行市场”消失。
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使新自由主义有了"大展宏图"的机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个政治现象,因此它的兴起必然有一定的政治环境和条件。
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化和经济高速增长。
但是,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苏联和东欧国家选择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效率低下,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
而中央指令性计划经济的弊端却日益暴露。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跌入谷底,西方国家不再感到国际上社会主义的压力,新自由主义更加肆无忌惮。
3、新自由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代表哈耶克认为社会保障是个相对概念,不能在过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社会保障,因而他将社会保障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限度的保障,另一种是绝对的保障。
哈耶克认为绝对的保障对自由具有很大的威胁,在他看来这种保障忽略了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所应担负的责任。
他还认为这种保障通过政府的强制性权力给予某些个人或特殊群体,不但损害了个人自由而且还损害了市场的效率,所以政府凭借自己所拥有的强制性权力只能提供有限度的保障。
在哈耶克看来,根据一种先入为主的公平观来平均分配收入的制度,显然是与“自由秩序”不相容的。
当然他的社会福利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主张在社会保障中引入竞争机制,在提供服务时要尽可能的消除政府的这种排他性权力,即一些服务能由市场提供的就应该引入到市场中来,以市场化的方式提供,也就是说主张社会保障的个人私有化等等。
哈耶克的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复兴以来,其关于社会福利的思想迅速在各个国家广为流传。
面对经济障碍西方福利国家纷纷开支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在改革中逐渐认识到个人责任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性,哈耶克及其所倡导的发挥市场效率和个人责任的理论主张正好顺应了这种需要。
哈耶克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撒切尔政府时期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而且对美国的社会福利改革以及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改革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弗里德曼论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不可替代性,认为失业率是由影响劳动供给与需求的所有实际条件决定的。
他指出,只有出现名义需求的意外变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才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一种替代关系。
不仅如此,弗里德曼所提倡的负所得税主张,认为由于失业导致的贫困,说到底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基本含义是,划定一条收入线,收入高出这条线的人高出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向政府交税,低于这条线的人,差额部分按一定比例从政府得到补贴。
在教育领域,他极力推动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出了教育的凭单计划。
弗里德曼提倡的负所得税和教育凭单计划都具有给个人以更大的选择自由、克服官僚主义的明显优势,教育凭单计划更有包含在社会福利系统中引入竞争机制的构想,对于提高社会福利政策实施效率和效果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如果在市场经济社会中除了以负所得税的形式对穷人提供最基本的救济以外,完全排除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不允许政府实施必要的收入再分配,必然导致包括严重的社会分化在内的很多社会问题。
布坎南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交换科学的政治经济学,阐述自愿交换关系与非自愿交换关系,尝试用交换科学的观点研究政治过程,用“经纪人”的动机推动公共利益。
而且,他解释了公正的比赛规则,公正规则及其对分配结果的影响,强调对出发点的不平等的修正。
另外,“舍弃福利国家”成为他的福利观点中的必然的结论。
总的来说,布坎南主张的是一种立足于事前处置社会不平等、而不是事后弥补的福利思想。
布坎南在坚持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将公正比赛规则的分析与确定同经济交换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独特政治视角的经济学理论。
这对我们认识现代社会福利问题和福利国家的内在矛盾提供了新的维度,也为我们认识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观增加了新的资料。
更重要的是,公共选择理论将我们分析和解释现代社会福利问题的方法和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公共选择这一新的领域,丰富了现代社会福利理论。
4、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在发达国家的实践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第一个公开宣布要实践新自由主义的纲领,一年之后,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随后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科尔出任联邦德国总理,与此同时,施吕特领导的右翼联盟在丹麦掌握了政权,接着,除瑞典以外的所有斯堪的纳维亚模式福利国家都转向右翼,新自由主义遂成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右翼政府的经济政策。
其具体表现为:在英国,撒切尔领导的各届政府压缩货币总量,提高利率,大幅度减轻高收入者的所得税,取消对金融流动的控制,大幅度提高失业率,压制罢工,执行反工会法和削减社会开支。
在美国,里根政府优先考虑的是与前苏联的军备竞赛,在经济上同样实施有利于富人的利税政策。
在德国及北欧,基督教民主主义右翼政府对实施新自由主义纲领多少持保留态度。
它们虽然坚决主张货币紧缩和财政改革,但并没有大量缩减社会支出,并避免与工会正面对抗。
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社会党执政的南欧国家,也普遍实行了非常接近新自由主义的政策。
总体归纳为以下几种代表性做法:(1)私有化新自由主义主张对社会所有资产和服务实行私有化,把社会所有的土地、基础设施和企业卖给私人投资者,将公共部门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转化成私人部门生产的商品和服务。
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玛格丽特·撒切尔开始实行私有化政策,首先是在公用部门,然后又扩大到社会福利部门,整个80年代,共有600亿英镑的国有资产被卖给或者转卖给私人投资者。
任何公共活动,从监狱到护照的发放,都可以成为私有化的对象。
就业数字的变化可以反映英国私有化的规模:撒切尔夫人上台时,政府民用事业就业人数为77万人,到90年代中期,只有5万人了。
(2)削减社会福利新自由主义要求大量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和降低国家在这个领域的作用。
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调节失业率,认为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工资涨落和劳动力供求间的自发调节而实现充分就业。
就业水平应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一般条件,而不应该取决于政府的措施。
大大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就会迫使工人同意以最低工资就业,而企业主因能获得更大利润会扩大投资,导致失业进一步减少。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大幅度减少社会福利支出。
(3)减税1981年,里根政府制定的减税法案即《经济复兴税法》全面降低大部分本应由大资本家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企业税等,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近10年来,美国400名巨富的收入急剧增加。
而且由于美国新的减税措施的实施,他们将更加富有[4]。
2003年5月28日,布什总统签署了一项新的减税法案,在10年内减税3500亿美元,美国巨富们的财富还将快速增加。
对于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西方政治家和战略家深谙其弊端,但他们为了在全球寻找资本利润的来源并试图以此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就以新自由主义旗帜,以货币、资本和商品市场的自由化及对国有工业和基础设施的迅速私有化,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自由化、私有化的结果,使大多数政府控制其国内经济、金融活动的能力被大大削弱了,全球经济的金融泡沫更迅速、更大规模扩展开来。
二、新自由主义在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1、新自由主义在其他国家的影响新自由主义由发达资本主义激励推崇,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对许多国家尤其是正在寻求经济腾飞之路的转型期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乃至政治地位都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1)俄罗斯和其他东欧国家90年代初,俄罗斯联邦政府在自由主义激进派的推动下,制定了在500天内实现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即所谓向市场经济过渡的“500天方案”,全称是《向市场过渡--构想和纲领》。
它要求在500天内在广泛私有化和价格自由化基础上实行迅速彻底的改革。
叶利钦上台后,又聘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萨克斯制定了所谓“休克疗法”, 1992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将价格一下放开,居民的收入和储蓄顿遭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