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历史学2010级本科201016031211 许谋
摘要: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生产、生活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其产生和发展都与地理环境的紧密相连。
它的材料、结构、色彩、图案等文化内容,反映了西南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蕴含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风尚。
是对传统服饰文化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服饰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发挥创造力的结晶。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中,“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但作为防寒保暖和美化生活所必须的日常用品,也一度成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的产物,值得深究。
一、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紧
密联系
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性。
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聚居于西南边陲山区水乡的壮、彝、苗、瑶、普米、傈僳、怒、独龙等三十多个民族因为居住于亚热带地区,以稻作农耕为主,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装更适宜水田劳作,其服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是轻巧、利落、短衣、短褂、短裤和薄裙、裸露部位多。
[1]以稻作农耕为主的西南各少数民族,其服饰以布、麻为主要材料,辅以披羊皮毡或皮褂子,为的是适应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
如苗族服装材料用家织机棉布或织锦,多为蓝、青、白三色。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结构清晰,多表现为上衣下裙,如苗族女子一般上着短衣,下着短裙或长裙,佤族女子上着无袖或连袖短上衣,下身着筒裙。
这些结构注重服饰合身、突出人的形体,轻巧灵活。
二、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
色彩的选择直接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
各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虽然色彩艳丽,层次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红、黑、白三色的统治地位。
这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很大关系。
西南少数民族大多信仰藏传佛教,红、蓝、白、黄为藏传佛教所崇尚之色。
西南少数民族其外在形象特别是色彩形态表现为总体特征以暖色系为主调,冷色与中性色参差其间,从而构成了整体形象的厚重与统一前提下的丰富。
其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以深刻印象。
同时冷色与中性色的参与又使这一宗教的外在表现不至于僵化,生动而不失严肃与庄重。
以白族服饰为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
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
外罩多为红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
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辫,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
脚穿绣花鞋。
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三、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纹样
(一)西南地区是公认的植物王国,丰富多彩的山花野草,经乡女村姑的巧手织绣,鲜活灵绣,其图案万紫千红,与当地的自然风貌相互映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风格。
[2]在傣族传说中,古时候傣族只会织没有花纹的布,有位猎手将随手采来的蕨树叶插在妻子的织机上,妻子受蕨纹变化的启发,织出有美丽蕨纹图案的傣锦。
[3]
(二)西南地区还是动物王国,在少数民族服饰纹样中,珍禽奇兽乃至种种平凡的小鸟和小动物也是西南民族织绣图案喜爱的主题兽有象、虎、狮、鹿、猴、野兔、松鼠、水獭、山猫、玉团灵(白鼻山猫)、豹、豪猪等或他们的皮毛纹色乃至脚印。
如傣族象锦和象脚锦,苗族仿虎皮纹色披肩,彝、佤等族的猴、水獭、玉面灵戏图,虎头或山猫绣帽,景颇族筒格上的虎尾花、虎脚印花、山猫脚迹花等都是这些少数民族比较有代表性的服饰纹样。
禽类有雉、锦鸡、白鹏、孔雀、喜鹊、山喜鹊、太阳鸟、火鸽、绿翠、白鹤、鹦鹉、燕、鸳鸯、麻雀等或他们的羽翎形状、纹色。
如哈尼族的绣白鹇挎袋、飘带,孔雀傣锦,白、彝的鸟形刺绣,景颇族的羽毛纹、翅纹、雀眼睛花等。
[4]
据20世纪50年代所作的统计表明,仅景颇族的织物纹样,不同的单元纹样就有700多种。
其中,表现自然物类的图案尤为琳琅满目。
植物图案有蕨类、草蔓、藤葛、树木、花卉、农作物、果子等。
纯粹用花或以花为主组成图案的织绣品也很多,如彝族和白族的头巾、围腰、飘带、揖背、背带、草帽带、口弦包、鞋帮,纳西族飘带,傈僳族衣裙,哈尼族袖头,傣族围腰,苗族跳绣,景颇族筒裙等。
[5]
(三)图腾崇拜体现在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纹样中,图腾纹样的产生是较早的。
这类纹样具有图腾崇拜、避邪等功能。
[6]在远古社会,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或部落全体成员都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相信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于是他们把这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视为自己的祖先、亲族或保护神,虔诚地顶礼膜拜。
结语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其区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成,既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生产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有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积淀。
可以说,在每一个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中,都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所以,认识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不但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西南地区的文化生成、演变及文化发展的规律有重要意义。
而且,还可以把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服饰文化融入到我们现代服饰中来,创造出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服饰风潮。
注释:
[1]王宏付,许莉莉.西南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差异剖析[J].装饰.2007(10).
[2]许凡,吴秋英.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精神显现[J].纺织学报.2007(10).
[3]杨国.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117-119.
[4]张胜冰,肖青.走进民族神秘的世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艺术哲学探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56-159.
[5]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艺术研究室.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16-26.
[6]殷阳.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抽象造型[J].装饰, 1999 (2): 62-63.
参考文献:
[1]郑剑.浅议民族宗教服饰[J].饰, 2005 (1): 42-44.
[2]玉腊.云南民族服饰[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3]华梅.中国服饰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4]廖紫惠.应该“增值”传统不要“变卖”家当[J].参考消息.
[5]中国服饰报.2001.41.43期.
[6]华梅著:《服饰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 年8月.
[7]杨国著:《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年8 月.
[8]莫福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5.
[9]管彦波:“西南民族服饰文化的多维属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第 2 卷.
[10]胡敬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广西民族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