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庸和谐思想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
恪守中庸、追求和谐是儒家的基本价值理想,它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文选择尝试从“中庸和谐”角度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和现实影响。
一、儒家关于中庸和谐的论述和意义何谓“中庸”?“中,正也(《说文》)”。
正,就是中正、不偏不倚的意思。
“庸,用也,从用,从庚;更事也(《说文》)”。
用,则指的是平常、常道和应用。
朱熹解释:“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表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和相互协调。
“和谐”就是“中庸”,中庸即是合理。
朱子说:“无一事不合理,才是中庸”。
“中”本身就是一种“和”,“中”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和”,达到一定“度”的“和谐”。
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行为规范与和谐发展两个方面:所谓行为规范,是指儒家把对中庸和谐的追求作为人生与社会的理想境界,表现为追求族群、邦国、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有序与协调,要求个人和社会要按照“礼”的道德生活规范和礼节仪式实践和运行。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强调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特别强调“人和”。
儒家思想对中庸和谐非常重视,著作中讲中庸和谐的地方很多。
儒家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和谐、和平,才可能构建“家和万事兴”的局面。
但要实现中庸和谐,就必须依靠“礼”。
“礼”是儒家的重要价值观,实质上是儒家设计的社会规范和政治秩序。
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要求用道德感化世人、用礼仪规范大家的行为。
大家都“克己复礼”,则即达到了“仁”的境界。
所谓和谐发展,是指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天人协调”,在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修行,人际交往、统治意志等各方面,把和谐作为主题和目的所在。
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的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孟子·滕文公上》:“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自然的天产生了万物,人和万物同属一个来源,那么人的生产生活要遵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如一个家庭要做到“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人相处要“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
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谐。
由此可见,中庸强调的是通过折衷、调和实现事物对立两端的和谐统一,主要涵义是:伦理道德,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经常遵守一定的标准,恰当适度、无过无不及。
和谐追求的是一种社会理想,主要涵义是是: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能够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
儒家认为中庸和谐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是:中庸之道—和谐社会—礼为政体。
二、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儒家“中庸和谐”思想贯穿于中国政治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影响巨大。
就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来看,儒家中庸和谐思想不仅是为人之道,作为君子人格修养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作为社会协调的价值尺度,更多是体现在政治理想和社会秩序方面。
中庸和谐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史上起到了保证传统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的发展不致中断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凡是时间延续较长的朝代,其前期往往按中庸和谐思想制定“礼义兴行”和“修养生息”的政策。
具体而言,经济与劳力征用政策为“轻徭薄赋”;法律政策为“省刑罚”、“法设而民不犯”;民族政策采取“羁縻”与“怀柔”,主张“和同为一家”,用人政策为“忠贤布职”;社会教化与保障政策为“中庸”、“崇敬让”、“孝治”,使整个社会达到“君臣同心,上下和洽,海内康平”,“群生和乐,方外蒙泽”。
西汉前期奉行“黄老之治”、即“无为政治”,实施的修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唐朝推行了较长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因此,唐朝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成为中国古代盛世繁荣的典型。
明清两朝前期开启的“休养安息”政策,“洪宣之治”和“康乾盛世”是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相对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
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儒家中庸和谐精神对国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影响巨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常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古代尊重人的生命,讲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宋代儒者讲“人与天地万物一体”,讲仁爱之心遍及鸟兽、草木、瓦石,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二是非常强调人与自身和谐。
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
三是非常强调人与人和谐。
儒家重视“礼”,主张通过“中庸”、“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以“仁爱”为原则,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
四是非常强调人与社会和谐。
行“王道”、“仁政”实现政治和谐,“先富后教”实现经济和谐,“和而不同”实现文化和谐。
五是非常强调世界和谐。
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大同”。
《礼记》“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就是以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
总之,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热爱生命。
《孟子·尽心上》有“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对“爱”、“物”两字做了解释,“爱”: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物”:谓禽兽、草木。
显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恰是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
三、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中共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指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胡锦涛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充分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富有鲜明地中国文化儒家中庸和谐的特性。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是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过程和状态,而和谐社会则是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过程和状态。
换句话说也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前我国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侵害着国人的生活,威胁了国人自身生存的条件。
无疑,这与把“自然界”看成征服的对象有关。
现在人们只强调“知天”,只是用知识来征服“天”,以至无序的破坏“天”,而不知对“天”有所敬畏。
而使人不能真正得到“天”的恩惠。
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不仅可以使我们走出“天人二分”的困境,而且也为人类走上“和谐社会”开辟道路。
二是社会治理。
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曾经是一部官逼民反的历史。
官民关系紧张,社会就无法和谐。
因此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官民关系。
儒家提出提出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就要做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不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具格”《论语·为政》。
主张德政,重视礼义道德的教育。
现在提出的以德治国,就是运用思想道德的力量,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其思想是与儒家中庸和谐一脉相承的。
三是人际关系。
儒家中庸和谐大部份是讲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只有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才能和谐,社会也才能和谐。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指出了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则应该尊敬长辈,做事谨慎,说话要讲信用,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人们都做到这样了,就没有家庭纠纷、人际纠纷、社会矛盾,社会就自然而然和谐了。
四是环境关系。
儒家中庸和谐还强调和谐的环境,就是和睦的邻居。
孔子特别强调“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左邻右舍的和谐,街道社区的和谐,才能变为整个大社会的和谐。
因此,我们当今在城乡打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做到的,没有和谐的社会氛围,就无法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庸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行为准则,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吸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强调必须处理好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关系,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包括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坚持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汤因比曾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
因此,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时候,仍发挥重大影响,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