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原理通俗理解实务解读(三)新旧减值方法比对

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原理通俗理解实务解读(三)新旧减值方法比对

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原理通俗实务解读(三)
新旧减值账务处理比对
上篇文章《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原理通俗实务解读之三分类法和三层次计量辨析》我们对新金融工具的三分类法和三层次计量方法进行了解码。

“新金融工具准则”除了这些新的变化,还有新旧减值方法的转换,即从原会计准则下“已发生损失模型”到“预期损失模型”。

今天小编将带领小伙伴们对新金融工具准则中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到“预期损失模型”背后的思想及前后不同会计处理方式进行详尽解码,按照已审上市公司报表计算方法为例,让奋斗在财务或审计一线的小伙伴们对新金融工具准则中的最新概念和提法有通俗易懂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指导实务工作。

文章搜索:爱问财税
一、减值模型演变的背景
【客观证据表明已发生】
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原理通俗实务解读系列第一篇文章《新旧账务处理比对》中,我们已经了解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成为国际会计准则修订的契机。

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经济学家将危机的发生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即片面强调公允价值计量对经济顺周期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事件推动过程如下:(1IASB对当时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IAS39)进行全面研究,并将金融该资产的减值计量作为解决的重点议题之一;
(2)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报告中也建议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重新评估当时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模式——已发生损失模
型;
(3)G20集团领导人峰会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改进并简化金融工具,并考虑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

【拓展】金融资产减值三种计提模式比对
经纪繁荣期,贷款违约率低,则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较少,从而银行利润增加,银行基于利润状况进一步扩大信贷,经济持续繁荣;
反之,经纪衰退期,贷款违约率高,则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较多,利润缩减,银行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经纪进入恶性循环。

【总结】贷款信用周期早期计提准备金较少,导致贷款早期贷款利息收入被高
估,所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无法足额弥补经济衰退期产生的信用损失。

2、预期损失的整体周期性:
在贷款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考虑贷款损失,每个会计期末会计主体需重新评估贷款逾期现金流和预期信用损失,从而使预期信用的任何变化均反映到预期现金流量现值中,进而影响损益变动。

较早识别和确认信用损失,在经纪上行期间提高拨备水平,在繁荣期间减少计提拨备,以应对衰退期出现的大量贷款损失。

【总结】在贷款信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考虑计提准备金,一定程度上解决已发生损失模型中的亲周期问题。

二、原会计准则的已发生损失模型
【客观证据表明已发生】
原会计准则中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要求,只有当存在客观证据表明资产已经发生减值时,企业才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并确认减值损失,即企业应在损失已发生的情况下按照“最佳估计值”确认减值损失。

【会计角度】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坏账损失的核算应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可以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赊销金额百分比法等计提坏账准备,也可以按客户分别确定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注:现已按照最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
【税法角度】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

前款所称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


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

(注:税法只承认实际发生的损失支出)
【原会计准则下4中坏账计提方法】
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以外的贷款承诺,贷款承诺是重要的表外信用工具。

3、财务担保合同是指当特定债务人到期不能按照最初或修改后的债务工具条款偿付债务时,要求发行方向蒙受损失的合同持有人赔付特定金额的合同。

除非在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或者是由于提供财
务担保造成金融资产转移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或适用继续涉入法时的会计处理以外的财务担保合同,企业应当在初始确认后按照下列两项金额之中的较高者进行后续计量:
(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3 号——或有事项》确定的金额;
(2)初始确认金额扣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收入》的原则确定的累计摊销额后的余额。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财务担保是在一项单独的公平交易中向非关联方提供的,其初始计量时的公允价值很可能等于所收取的费用。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内容了,时间有限,后续我们继续学习关于新金融工具减值的会计处理希,望能给奋斗一线的小伙伴们提供帮助,文章搜索:爱问财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