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西北政法大学:谢斌霍亚琴杜国强构建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最新的执政理念和崇高的治国理想,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价值体系的统一。
事实上,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制度改革和保障。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在汉语辞典中,对和谐的解释为“配合的适当和匀称”。
它是指社会不同领域人和事物的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协调、融洽、有序的动态平衡状态。
它是把和谐看作是人类的理想追求和美好的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基本的思想。
关于和谐社会的涵义,有不少学者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张康之教授认为“和谐社会既是一种具有总体性的社会形态,又是一个总体化的过程。
”赵宝煦教授认为“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命题,是一个不断克服对抗、摆平矛盾的过程。
它是运动着的,不是静止不动的。
”张教授和赵教授都是从哲学角度对和谐社会进行了解释,不同的是张教授是一种高度概括,赵教授是从物质运动角度对和谐社会进行了阐释。
其实,和谐就是“和+谐”,我们从字面上解释,可以看出,所谓“和”就是每个人都能有温饱保障,“谐”就是人人都能有发言权,这也就是说经济上要和谐、政治上也要和谐。
那么,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
从以上和谐社会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是指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相处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
它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人伦和谐,还包括天人和谐,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都能和睦相处、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其次,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与冲突的存在、运行是一个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最后,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机制,但只有竞争机制就可能造成一系列的问题、矛盾,如经济盲目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等,因此在不断完善竞争机制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和谐机制,使全体劳动者在自主劳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走向共同富裕。
二、当代中国社会不和谐问题及其危害性1、就业压力过大造成社会的不和谐。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就业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从城镇居民方面看,目前城镇新增劳动力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到2400万人,但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只有900万个左右,因此每年还有1000多万人无法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从农民方面看,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目前全国有约有4000万失地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在现有1000多万个的基础上,每年还将增加至少200万个,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我国农业需要的合理劳动力在1.5亿人左右,未来至少还有1.9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从学生方面看,高校如果不继续扩招,大批高中毕业生将失去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而流向社会,如果高校继续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几百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2、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造成经济的不和谐。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已攀升至0.45左右,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收入分配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教育差距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等方面。
如城乡收入差距方面,2004年中国农民的收入在8年徘徊之后虽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这并没有改变总体上城乡收入拉大的趋势。
根据2004年全国5万户城镇住户抽样调查结果,上半年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32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而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
高低收入组人均收入之比为9.5:1,比上年同期9.1:1有所扩大。
也就是说,不同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
3、社会失衡现象严重造成政治上的不和谐。
在一个失衡的社会里,社会中各个角落的资源都会以极快的速度向有限的大城市、效益好的行业、消费高的群体积聚。
在这样的社会中,若干个特大的城市、较好的行业、收入高的群体集中了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学术、人才、财富等各方面资源,甚至也集中了生活中最主要的机会。
人们在讨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经常指责他们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去,更不要说农村了。
但这与其说是他们的意愿问题,不如说是失衡的社会缩小了他们选择的空间。
其中原因不仅是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学术资源、话语权和机会都高度集中在有限的人群和几个地方,使大多数的人缺少利益表达的渠道。
此外,环境与资源破坏、信心与诚信缺失、司法不公、机会不平等诸多不和谐因素。
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必须从和谐社会的系统性、过程性及其市场性方面来考虑。
首先,要认识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会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很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彼此牵制的,因此要综合考虑、全面推进,不可顾此失彼;其次,要认识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逐渐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以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它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实现;最后,要认识到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同时还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机制,规范经济主体责任、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使全社会都能均衡发展,从而实现竞争中的和谐。
三、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1、树立和谐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和社会自身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首先,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与自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人与自然处于交互的关系之中,不仅仅是人会向自然索取,自然会向人奉献,同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过度活动而破坏自然的平衡,否则厄运将会降临到人的头上;其次,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必须树立平等的观念。
人生而平等观念已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普遍接受,人生来平等,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生长环境和条件的差异。
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和自由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社会流动机制来实现和保证的。
社会流动的重要功能在于,可以为社会弱势群体成员处境的改善提供平等的机会,同时,又可以为优秀者通过努力而胜出提供有效的途径。
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社会的社会流动程度越高,就越意味着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希望,也就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同主张之间的矛盾,应当通过商谈和对话的方式来处理,而不能诉诸于武力。
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文明之间,同样适用于国内人们之间矛盾的解决。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在我们国家内部,树立起平等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对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要坚持协商对话的方式;第三,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应坚持人与社会互为对方奉献的观念。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整体,人应当为社会多做贡献,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应当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结构,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多提供条件,促进个人朝着全面自由的方向发展;第四,社会自身的和谐方面,应坚持统筹兼顾的观念。
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妥善处理发展中出现的大量矛盾和不和谐现象,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从而使社会发展沿着健康的轨道向既定目标迈进;第五,人的身心和谐方面,应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教育,大力普及人文精神,引导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个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们获得越来越平等的发展自身能力的社会条件和机会。
人们兴趣爱好的差异并不影响彼此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人们将变得更加自主,也更加宽容。
2、通过民主政治、法律制度等手段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法律是对社会资源、权利、利益等进行的制度性分配,是执法的基础和依据。
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成败。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
民主是人们意志和利益最集中的表达和体现方式,通过民主政治可以弥补统治阶层和社会大众之间的裂痕,避免各种利益冲突的不断扩大,最终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的利益冲突,而不至于出现诸如一个专制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矛盾的过度激化而最终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利益的调整。
民主体制是一种较为平衡的社会权力体系,没有它,社会的权力——义务链条中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隙。
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只是经济的发展,总体国力的富足,还表现在各种团体以及个体在社会中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在利益分配上体现公平,存在利益冲突的不同利益群体,只有经过平等的反复博弈才能达到相互的妥协和实现利益的相对均衡,而民主正是平衡各种不同利益的妙方。
民主政治是解决各种不同利益群体冲突和实现利益均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民主是一种为权力竞争设计的制度,没有竞争和冲突,就没有民主政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阶层和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新的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也不断出现。
民主需要冲突,但不能太多;竞争是必要的,但必须在严格限定和一致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分歧也必须通过认同来节制。
因此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与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
在现代法治国家,民主政治更是化解社会矛盾,防止利益格局失衡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法律平衡精神可靠的制度保证。
3、建立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公民自治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中机构臃肿、效率下降、思想僵化、创造力缺乏等弊端逐渐出现,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为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新的公共行政管理浪潮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涉及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体育、城市管理、文化娱乐等公共生活领域日益发育,安居乐业的公益精神、社区意识与日俱增,公民社会凸显眼前,公共信息、公共资源、公共物品、公共秩序、公共政策等公共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内,公民对许多事务享有法定的自治权利,意味着不可用行政权力的手段去干预某些社会事务。
同时就是要创造各类市场活动主体和开放、平等、宽容、多元的、有利于人们平等竞争、全面发展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消除各种人为制造的制度性障碍,给社会公众以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市场权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可以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