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历史新教材解读 高中历史之基于标准的教材分析课件 (共109张PPT)

2020高考历史新教材解读 高中历史之基于标准的教材分析课件 (共109张PPT)


课程改革希望的课程观
经验课程观:学生全面发展 目标达成课程观:落实核心素养
基于标准
“基于标准”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以课程标准为学 校教学质量问责的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教学评价结 果解释的依据、以课程标准为学校教学改善的目标。
“基于标准”要求教师在备课与教学时要有课程标 准意识,以课标为依据去行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 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基于标准的教材分析
备课时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你是先看课本、课标?网络资源、教 辅读物?
按照课本进行教学的缺是什么? 什么是教材分析? 怎样上好一堂课?有没有标准?
传统备课
传统备课的重心是在分析教材、梳理知识 等方面,备课的内容是预设的、静态的, 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忠实执行预设的教案, 强调教的设计,要求教师“教教材”。在 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重教轻学,只设计 了教法,忽视了学生的学法。
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 展现的是教师个人素养 基本遵循凯洛夫模式
传统备课往往是教师凭着自己对教学内容 的理解及教学经验、主观意愿来制定教学 方案。传统备课内容一般分为“三备三写 ”,“三备”即备教材(即课本)、备教 法、备学生,“三写”即写学期教学计划 、写单元教学计划、写教案(也有人认为 是写学期教学计划、写教案、写教学心得 )。其中备课的关键点是备教材。
两种备课思路
一是以传递课本知能在哪里?方法在哪里? 什么是解题技能? 什么是历史学习方法? 活动教学的本义是什么?
传统备课翻版
遵循凯洛夫模式 遵循三中心 运用史料进行教学:落实知识点,理解知
识来龙去脉 利用微课件、导学案:理解或落实知识点 学生活动:围绕知识点
传统教材分析
为了确定教学内容,落实知识点、梳理线 索,突破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方案和选 择教学方法,更好地教好教材。
传统教材观
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 从课本中能够确定教学的知识点 教材重点就是教学重点 学生学习就是学习课本知识 如果没有教材,我教什么?我如何确定教
学内容? 课本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 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 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 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 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思考: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 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教师对教材文本依赖的原因
第一,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误解。 第二,查找、选择文献资料的困难。
第三,历史是一种解释与认识,需要教师 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
平时教学任务重、家庭琐事多,一般不愿 意花费太多的业余时间进行备课,对课改 要求不知所措。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正 确历史观教育,不犯原则性的错误,最保 险的办法是不要超出教科书内容。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 教学设计模式无论怎样变化,均离不开四个基本要
素: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或方法以及教学 评估。 基于目标进行设计,而非基于课本
教学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思考四个问题: 1.教学设计的对象是谁?(学习者的特征) 2.你想让学习者学会什么?(目标) 3.如何最有效的学习学科内容和技能?(教学策略) 4.如何确定学习效果的达到程度?(评估过程) 这构成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新课改下,教师备课的出发点是什么?
新课程观下的教材分析
课本只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是教师用来教 学、学生用来学习的一种媒介。
只是学生学习的参考书,是一种课程资源。 教材分析不是教学内容分析,不是梳理教
材知识脉络、落实知识点。 教材分析的目的分析课文表述与课标要求
之间的差距,为教学目标设计服务,思考 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为什么不能从教材出发进行备课
课本呈现的是知识,课改要求发展核心素养 学习历史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课本难
以呈现 课本叙述知识的难度系数大体相同,按照课本进
行教学,初中三年、高中两年的教学难度水平将 雷同
某些课本内容编写不理想
某些课本表述存在问题
人教版必修一单元一第2课的“学思之窗”有这样 一个设计:
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秦始皇认为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 大,有损皇帝的权威。故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 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 个性。
《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
卢生说始皇曰:“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 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行所幸, 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 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 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 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 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 在。
影响较大的教学设计模型:迪克和凯瑞 模型
进行教学 分析
修改教学
评价需求 确定目的
编写绩 效目标
分析学习 者和环境
开发评 价方案
开发教 学策略
开发和筛 选教学材

设计并实施 教学的形成
性评价
传统备课的基本思路
课文标题 课文子目标题 子目之间的关系,能否合并、重新排列 按时间顺序思考教学内容顺序 按因果顺序思考教学内容: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根据主题、课本内容思考重点 根据原因、性质、特点、意义,思考难点 查找资料,思考如何讲述、提问、引导 历史事件诸要素 考虑语言表达、趣味性
基于标准的改革
强调目标(核心素养)的达成 目标指向:技能、方法、态度 每一节课都要有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教学呈现递进式发展
知识——短期目标,一节课可以完成的目标 技能、方法——中长期目标,短时间难以获得
新教材观
教科书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 只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是教师用来教、学 生用来学的一种媒介,教科书在很大程度 上只是学生学习的参考书,是一种课程资 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促进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素养的主动全 面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