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分析参数标准差
实例:比较下列二个小组语文考试的成绩:
1组:82 83 84 87 88 88 89 89 90 90
2组:53 73 85 88 89 92 95 96 99 100
二个组的平均分都是87,各组分数的分散程度各不相同:2组的分散程度大于1组,如下图所示。
这说明比较两组以上的分数时,只求平均分还不能看到它们的差异。
因此,还需要能描述差异的量数。
定义:差异量数是一组数据离中趋势的统计量的总称,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
标准差是统计学中常用的差异量数之一,在教育统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
S ---- 标准差。
x ---- 学生个人的百分制分数,在本文中称为“原始分”。
M ---- 学生群体原始分的平均分。
N ---- 学生群体中的学生人数。
由上述公式可以算出:1组的标准差= 2.79 , 2组的标准差= 13.58。
计算结果说明:
(1)在平均分相同的情况下,标准差大,表明分数分散,好差悬殊;标准差小,表明分数比较集中,差距较小。
(2)如果两组对比的数据,平均分相差太大,则标准分没有对比的意义
第二个分析参数 B值
实例:
可以看出,1班均分最低,2班居中,3班最好。
如果衡量这种差距,引入了一个概念:B 值。
定义:B值=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
通过计算:1班B值=0.90
2班B值=1.01
3班B值=1.03
计算结果说明:
(1)在班级学生基础均匀的情况下,用B值可以反映出班级均分在年级均分中所在的比值,此数值越大越好,说明班级整体成绩越好。
(2)因为B值=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所以适用于各年级各学科间的对比。
(2)如果同年级班级不均匀,B值计算出来无实际对比意义。
第三个分析参数标准分
目前,学校一般采用百分制来衡量学生的考试成绩。
试题的难易程度是决定考生分数的主要因素,而试题则受到命题者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原始分没有绝对的零点,也没有统一的单位,用它来评价学生的成绩,有以下诸多弊端:
●不能将一个学生前后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比较。
●不能对不同科目的成绩进行比较。
●难以判断学生成绩的变化趋势。
●难以量化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
●…
这些弊端出现的原因是:原始分不能表示学生的成绩在群体中的位置。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在原始分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标准分的功能,以评价分析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并且,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将标准分细分为“学生标准分”、“班级标准分”和“学校标准分”。
班级标准分:以班级为研究群体,根据班级的平均分,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得出,它说明一个班级的成绩在其群体量数中的位置。
其公式为:
班级标准分=(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年级标准差
此公式由以下公式变化得来,因学校不同,此公式应用有所不同,但意义相同:Z = (x - M ) / S
公式中:
Z ---- 班级标准分。
x ---- 班级平均分。
S ---- 班级平均分的标准差。
M ---- 班级平均分的平均分,即各班级平均分之和除于班级数。
计算结果说明:
(1)在班级学生基础均匀的情况下,用班级标准分值可以反映出班级均分在年级均分中所在的比值,此数值越大越好,说明班级整体成绩越好。
(2)因为班级标准分已处理量化,所以适用于各年级各学科间的对比。
(2)如果同年级班级不均匀,B值计算出来无实际对比意义。
第四个分析参数 M值和均量值
为了衡量各班各等次的分布情况,引入均量值和M值的计算,这两个公式作用相同,只是为了满足不同学校的需要。
在设置等级系数时,A等级(最好等级)的系数应为最大,表示A等在整体中所在比重较重。
在设置等级系数时,E等级(最差等级)的系数应为最小,表示E等在整体中所在比重较轻。
定义:
均量值=[(A级人数)×A等系数+(B级人数)×B等系数+(C级人数)×C等系数+(D级人数)×D等系数+(E级人数)×E等系数]÷(范围人数)
M值=M=[(A级人数)×A等系数+(B级人数)×B等系数+(C级人数)×C等系数+(D级人数)×D等系数+(E级人数)×E等系数]÷100
计算结果说明:
(1)均量值和M值越大越好,表示好的等级占的比较越大。
(2)各等级和系数在:计算总分窗口可以更改。
根据学校的需要来设置开设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