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三讲 将文章写得平实朴素(附第四讲和第五讲)

高中语文第三讲 将文章写得平实朴素(附第四讲和第五讲)

第三讲将文章写得平实朴素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文就是写话。

这句话我在前文也引用过,上次引用的目的是想说明,作文的材料在生活中到处都是,平凡的日常生活就是我们写作的素材。

我在这里再一次说起的目的是,叶圣老的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作文并不总是要求写得文采斐然,它应该像平时说话一样平实朴素。

文采斐然当然是好,但平常的我们只能写些平常的生活,在写平常的生活的时候,也就只好用一些平常的语言。

一拿起笔就想写出惊世名篇,以我们的积累和功力,恐怕还达不到。

你越是想写出惊人之作,你就越是难以落笔,因为你就总是在想那些鸿篇巨制。

相反,如果你落笔前就做好了写一篇朴素的文章的准备,就将你的平常的生活写进你的作文,你就容易落笔多了。

你应该知道,古今中外那么多的名篇,大多数其实还老老实实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普通生活的。

你这样来想,你的作文就不会难写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是说文章是在一定的思考的基础上,自然写成的,他是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人,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构思之后,偶然得到灵感,挥笔写成的。

这是说的以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的。

我们是学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思考一篇文章的写法,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等待灵感的出现,换一句话说,我们并不是什么“妙手”,也就无法做到“偶得之”,怎么办?我们只能靠平时的点滴积累。

也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关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所谓的“抄”,并不是指抄的文章内容,而是抄的文章法则。

我以写人的文章为例,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写过的如《屈原列传》等,用的构思方式就是“一人多事”的构思方式,也就是说,他就采用了“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选材,写出人物二三事”的构思模式,今天,这一模式我们还在用。

但是,他写人的具体内容,我们不能用,我们应该写我们身边人物的“二三事”。

人物的区别,其实就是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做所想的不同,与就是这“二三事”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文章的不同。

将文章写得平实朴素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针对文字表述方面而言的,一是针对表现形式上来说的。

文字表述上平实朴素的含义是,将每一句话说通顺,将你想讲的意思说清楚。

这一要求看似非常简单,其实,很多同学在实际写作时做不到。

他心里以为讲得很通顺,意思也很明白,他是站在他自己心里想着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阅卷老师的角度来看的。

他写出来的意思与他心里想的意思不相同,或者说不完全相同,这样,卷面上的意思就表述不清了。

现在的多数学生,在写作文时并不打草稿,而是直接在试卷上写,本来就没有多少话来写,好不容易想到一句话,还要改来改去,这几乎难以做到。

同时为了卷面的整洁,他也不愿去改动,导致许多话讲不通也就随它去了。

因而,我才要求同学在落笔前要将那句话想清楚再动笔。

这看似耽误工夫,而其实,这样做极好地提高了作文水平,起码,你能将每一句话写通顺,将每一句话的意思写明白了。

表现形式上的平实朴素是指尽可能地用普通的常见的文体形式来写作文,不能动不动就想着用一些人家没用过的形式如采访录、辩论会等来写,越想做到一鸣惊人,就越是难以写好。

平实朴素的文体形式主要是指常见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规范的议论文,日记体和书信体文章等。

我在前文已专门谈了记叙文的写作问题,这一讲就来谈一下其他几种文体的写作。

先讲一下议论文。

规范的议论文是常见的“三段论”式的结构模式,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归纳总结这三个步骤。

当你拿到一个话题之后,你在准备阶段考虑好了,觉得可以用议论文来操作这篇作文的话,第一个步骤就是确立论点。

那么怎样来提出论点呢?我以“宽容”这一话题为例,给同学们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①从对象的角度确立论点。

例如:要宽容别人,也要宽容自己;一个家庭需要宽容,一个集体也需要宽容;建立和谐社会更需要宽容;既要宽容那些善良的人们,也要宽容那些曾经犯过错误而现在想要改正的人们。

等等②从“是什么”的角度确立论点。

例如:什么是宽容;宽容自己与放纵自己有什么不同;宽容是善意的原谅善良的人的过错;宽容是对过去的谅解对未来的期盼。

等等。

③从“为什么”的角度确立论点。

例如: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宽容;宽容对于小到个人、大到集体乃至国家的重要性。

④从“怎么样”的角度确立论点。

例如: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在不同的集体里又怎么样做到宽容;怎么样对待别人的宽容。

等等。

论点确立好了,在文章中又怎么样提出来呢?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方法:①在标题中提出论点。

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这篇文章的论点,这样提出的好处是论点明确,醒目,阅读的一看就知道了文章的论点。

如《勤能补拙》。

②在开头部分提出论点。

议论文的开头不宜写得过于隐藏,一般来说,要在开头部分提出论点,不宜超过第一段。

可以开门见山地说出你的观点,例如可以这样说:很多在事业上取得很高成就的人,他们的天分却并不都是很高。

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开才,只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③文章的开头部分引述一个有一定哲理的小故事,在对故事的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出文章论点。

这是近来很多议论文的采用的提出论点的方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人的阅读兴趣。

④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归纳出文章论点。

这种方法也很好,它可以在前文中,用不同的事实阐述观点,最后,用几句话归纳一下,“综上所述,我认为,勤,乃是所有干大事业的人的成功秘诀之一。

”论点确立之后,到了文章的操作层面上,就需要对论点加以论证了。

用来论证论点正确的依据叫论据。

论据分为两大类: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一切身边发生的事、名人故事、历史典故、成语故事、数字等等,都可以用作事实论据;格言、名人名言、经典论述等就是道理论据。

因而,要想写好议论文,平时还必得准备一些个以上提到的这些材料。

记一部分,到考场上,可以得心应手地拿来就用。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就叫论证。

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三种: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这很好理解,如“宽容”可以从因果的角度加以论证:因为几个方面的原因(如两个或多个人的相处,协调不同部门的合作等),需要宽容,所以宽容是必须的。

也可以从正反对比的角度加以论证:宽容了有什么好的结果,不相互宽容就出现了什么不好的结果,所以要宽容。

对比强烈,往往更有说服力。

很多时候我们都通过打比方来说道理,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论证观点就是比喻论证。

以上所谈都是常识性的知识,我不想多说。

下面我想强调几点。

一是论证的过程是对材料(即论据)加以分析,用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将几个相关或不太相关的事实材料罗列在一起,而不对其进行分析,不能说是论证。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只知道将几个看似可以证明论点的故事或事实摆在一起,这几个事实之间也没有必要的过渡,也没有阐述事实蕴含的意义,就认为将文章写好了。

这当然是不对的。

一个事实,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它,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在论证时,就是要对材料进行分析,从我们需要的角度来挖掘它的意义,并用这一挖掘出来的意义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例如,愚公移山和故事可以说广为人知,但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可以有很多种理解。

如,从愚公坚持要移山,并且不怕困难最终移走了山这一角度来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不怕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或者是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从愚公面对别人的劝阻而不为所动的角度来说,得出的结论是: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从愚公一家老小都参与到移山的事业中来,并吸引了邻居等(那个小孩)的参加的角度来说,得出的结果是:团结一心,其利断金。

团结奋斗,是任何一项伟大事业成功的关键。

等等,还可以有其他的一些理解。

如果你在文章中不对其加以分析,只是引用了一下,那这个故事到底是用来说明什么观点的呢?故事用在你的文章中,并不是默认为就是证明这篇文章的观点的,所以,对其进行分析,让它能够证明你的观点,就非常必要了。

二是要从不同的侧面选择论据来证明观点。

古今中外,寓言历史,各类故事繁复杂乱,假设你的文章中要用到三个事例,你不妨各用一个,同样类型的不要或尽量不要用两个。

在安排各个事例的顺序时,也要考虑到是由中到外,还是由古到今等。

两个论证层次之间要有一定的过渡性语句。

如,古人的故事可以说明勤能补拙,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人是怎么样做的,他们也同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等等。

三是结尾部分必须联系自身实际。

这个自身实际有两个层面的内涵,即自己个人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和时代实际。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文章有针对性,给人一种很实在的感觉,而不是空话大话连篇,不着边际地乱扯。

联系了实际,文章就有了针对性,有了现实意义。

注意,联系自身实际的话要实在,不能无限拔高自己,不能动不动就是为实现某某主义而献身,为某某主义而学习,我们只是一名中学生,我们还没有崇高到或重要到那种程度。

记住,人人都不喜欢虚伪的人,哪怕是高尚到虚伪的程度的人,而欢迎实在的人,多说你确实想说而又有一定意义的话。

四是不能以教训人的口气来行文。

我们只是一名中学生,我们在文章中的观点可能确实是正确的,但在行文时要以理服人,要心平气和地说理,用确凿的证据让人心服,而不能摆出一个架式,不能用教训人的口气来强迫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这一点特别重要,同学们要切记!再来说说日记体和书信体的写作。

日记体和书信体只是文章的一种外在形式,而不是一种文体形式,用日记体或书信体可以写成任何形式的文章,包括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阐明观点的议论文,写成小说、散文、杂文都行。

所以,日记体或书信体的本质还是各种文体文的写作,本质上还是要写好那些个文体文的文章。

那么这两种文体文有什么优势呢?概括起来有三点:①除必要的格式要求之外,如书信,作文结构比较灵活。

每篇日记之间并不要求有严格的逻辑衔接,只要是围绕一定的主题,不同日期所记的可能只是一个片断,一个事件的片断,或一种情绪的片断,或一种思想的片断,用不同的日期将这些片断衔接在一起,省了许多布局谋篇的工夫。

书信也是一样,在不同段落里,将相关的片断倾诉出来就可以构成文章。

②作文的表达上比较自由。

叙述、描写、议论可以随意穿插使用,尤其便于抒情。

③更容易将作文写得朴素实在。

日记体和书信体的共同特点是行文的倾诉性。

在写文章时,似乎是在与自己或对方谈心,娓娓道来,如泣如诉,往往感情真挚,易于打动读者。

写书信和日记体文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一定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称呼要顶格写,正文要另起一行,“此致”二字要空两格写,“敬礼”之类的问候语要另起一行顶格写,最后另起一行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再另起一行,在姓名下面写上日期。

姓名和日期在一起,称之为“落款”。

“落款”要靠右。

②无论是写信或写日记,只要在为了写文章的目的,都要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材料。

不能几个不同的日期写的不是相关的东西。

③不能使用过于新潮的词语。

④尽量不能一个字来称呼对方。

【练习三】1、马克思在给他的女儿劳拉的信中引用过这样一则阿拉伯寓言:湍急的河上有条小船,小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和一位船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