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要点精讲】(一)脾胃概述1脾①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脾主统血②病理状态运化功能减弱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脾不统血:出血③主要症候虚证脾气虚脾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实证:寒湿,湿热2 胃①生理功能: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②病理状态及主要症候:虚—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实—寒饮停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脘、气滞胃脘(二)证型分析一脾病辨证1 虚证①脾气虚证●涵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病因病机:A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土B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吐泻太过C禀赋、年老、大病脾虚失养●临床表现:A脾虚水谷不运: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面色萎黄B水湿不化:浮肿,肥胖C气虚:形瘦倦怠●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虚症候②脾虚气陷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久泄久痢、劳累太过损伤脾气、清阳下陷C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调●临床表现: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B下陷:头晕;坠胀感;内脏下垂C二便:便意频数、久泻不止;小便浑浊●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脾气下陷所致的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③脾不统血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病因病机: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血无权●临床表现: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B慢性出血:口鼻、皮肤、二便、月经日久→气血两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辨证要点:脾气虚(或气血两虚)症候以及慢性出血④脾阳虚证●涵义: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脾虚寒证。

●病因病机:A脾气虚发展B饮食生冷、外寒直中损伤脾阳C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阳虚衰,温运失职●临床表现:A运化失司:脾气虚(便稀溏);水肿B虚寒象:腹痛绵绵,喜温喜按以及阳虚症候●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虚寒症候2实证①寒湿困脾证●涵义: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等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

又名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太阴寒湿证。

●病因病机:内因:饮食失节,过食寒凉、肥甘以致寒湿停滞中焦外因: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临床表现:A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脘腹痞闷或痛,泛恶欲吐B脾虚湿滞:浮肿C肝失疏泄,胆汁外溢:黄疸(阴黄)D寒湿下注,阻遏清阳:头身困重,带下量多E舌脉:舌胖苔滑或腻;脉濡或沉细●辨证要点:脾胃失运以及寒湿内盛症候②湿热蕴脾证●涵义: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

又名中焦湿热证、脾经湿热证。

●病因病机:外感湿热脾胃失运饮食失节湿热蕴脾肝胆失泄脾虚湿困湿遏热伏●临床表现:A脾胃失运:脘腹闷胀,泛恶欲吐;纳呆,便溏不爽B肝胆失泄:阳黄;皮肤发痒C湿遏热伏:肢体困重,渴不多饮,身热不扬,汗出不解D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要点:脾胃失运以及湿热症候3鉴别诊断①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分析】二证均有脘腹痞闷,纳呆呕恶,肢困便溏等湿邪阻遏中焦的表现。

不同之处是:A湿热蕴脾证是湿中夹热,故见身热不畅,渴不欲饮,身目鲜黄、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B寒湿困脾证则是湿中夹寒,故见腹痛喜温,口淡不渴、身目黄而晦暗,苔白腻等。

②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得鉴别【分析】二证均有纳呆食少,腹胀,便溏等表现。

不同之处:A脾阳虚证为阳虚运化失职,导致寒湿内阻,症状以虚症为主。

B寒湿困脾证为寒湿内盛,阻遏脾阳,症状以实症为主。

二胃病辨证1虚证①胃气虚证●涵义: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以胃脘隐痛或痞胀、喜按,食少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病机:A饮食不节,饥饱失常B劳倦过度,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证影响●临床表现:A胃气虚,受纳腐熟功能减退:食少,胃脘隐痛喜按,痞胀、食后尤甚B胃气失和,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嗳气,恶心,泛呕C胃虚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

●辨证要点:胃脘痞满、隐痛喜按,食少与气虚症状共见。

②胃阴虚证●涵义: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胃虚寒证●病因病机:A热病后期,胃阴耗伤胃阴耗伤B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虚热内生C吐泻太过,伤津耗液胃纳失权D过食辛辣、香燥之品,过用温热辛燥药物●临床表现:A胃纳失权:嘈杂,痞胀不适,饥不欲食,干呕,呃逆B虚热内生:灼痛隐隐,或胃脘烧灼感C阴精亏虚失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D阴虚证: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辨证要点: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与虚热症状共见③胃阳虚证●涵义: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胃虚寒证。

●病因病机:A饮食失调,嗜食生冷胃阳虚衰B过用苦寒、泻下之品受纳腐熟功能减退C脾胃素弱,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变影响虚寒内生,寒凝气机●临床表现:A受纳腐熟功能减退:食少,脘痞,泛吐清水或不消化食物B胃阳虚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C阳虚证:胃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辨证要点: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2实证①寒饮停胃证●涵义:指寒饮停积于胃,胃失和降,以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A饮食不节,嗜饮无度脾胃受损,中阳不振B手术创伤,劳倦内伤脾失健运,水饮内停●临床表现:A饮留于胃:脘腹痞胀,水声漉漉,呕吐清涎B饮邪内阻,清阳不升:眩晕●辨证要点: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②胃热炽盛证●涵义:指火热壅滞于胃,胃失和降,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又名胃(实)热[火]证。

●病因病机:A内因:过食辛辣、酒醴、肥甘、燥烈刺激之品;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犯胃B外因:邪热内侵,胃火亢盛●临床表现:A胃火炽盛: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B胃火循经上炎,气血壅滞:口臭,齿衄,牙龈肿痛C里实热证:热、渴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辨证要点: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等与实火症状共见③食滞胃脘证●涵义:指饮食停积胃脘,以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等为主要表现证候。

●病因病机:A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不化B素体胃气虚弱,饮食不慎,停滞难化●临床表现:阻滞气机——脘腹胀满、疼痛饮食积滞胃失和降上逆——呕吐酸腐馊食,厌食停于胃脘食浊下趋,积于肠道——腹痛,腹泄,泻下物酸腐臭秽食浊内阻——舌苔厚腻,脉滑●辨证要点:有伤食病史,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④气滞胃脘证●涵义:指胃脘气机阻滞,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A内伤情志、饮食B外邪或病理产物内扰●临床表现:A气机阻滞:脘、腹胀痛走窜,或便秘B气机走窜:嗳气,肠鸣,矢气C舌脉:苔厚腻,脉弦●辨证要点:胃胀痛以及气机走窜症状为主3 鉴别诊断①脾气虚与胃气虚、脾阳虚与胃阳虚【分析】四证均有食少,脘腹隐痛以及气虚或者阳虚的共同症状。

不同之处:A脾阳虚和脾气虚以脾失运化为主,胀或痛的部位在大腹,腹胀腹痛、便溏、水肿等症突出。

B胃阳虚和胃气虚以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为主,胀或痛的部位在胃脘,脘痞隐痛,嗳气等症明显。

②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分析】二者均属胃的热证,可见脘痛,口渴,脉数等症。

不同之处:A胃阴虚为虚热,常见嘈杂,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

B胃热炽盛证为实热,常见消谷善饥,口臭,牙龈肿痛,齿衄,脉滑。

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脾病虚证的基础证型是A脾虚气陷证B脾阳虚证C脾胃气虚证D脾气虚证E脾不统血证【分析】D 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都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

2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气虚证、脾不统血证四证的共同见症是A畏寒肢冷,肢体浮肿B食少便溏,少气乏力C腹部疼痛,喜温喜按D脘腹重坠,食后益甚E便血,月经量多【分析】B 因为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都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均可见脾气虚的食少便溏,少气乏力。

3下列那一项对鉴别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最有意义A有无脘腹痞涨B有无纳呆呕恶C黄疸鲜明与晦暗D是否腹胀便溏E是否肢体困重【分析】C 寒湿困脾可见面目发黄晦暗;湿热蕴脾可见面目发黄鲜明。

4 月经量多,质稀色淡红,面色无华,身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脉细,最有意义的诊断是A肾气不固证B肝血虚证C气血亏虚证D脾不统血证E脾气下陷证【分析】D 脾不统血证以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5产生寒湿困脾证最常见的原因是A久泄久痢B过食生冷C劳倦内伤D思虑过度E暴饮暴食【分析】B 过食生冷导致寒湿困阻中焦.6 下列哪项对于诊断脾气下陷证最有意义A脘腹重坠B食少腹胀C头晕目眩D 五更泄泻E 身倦乏力【分析】A因为脾气虚弱,升举无力,气坠于下,故脘腹重坠。

7 下列哪项不是脾病的常见表现A嗳气B内脏下垂C便溏D腹胀E出血【分析】A 嗳气为胃气上逆的表现。

8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最不易形成证候是A 脾不统血证B寒湿困脾证C心脾两虚证D 脾阳虚证E 脾气下陷证【分析】B 寒湿困脾证不是在脾气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而是由于饮食失节,过食寒凉、肥甘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者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所致。

9湿热蕴脾证最少见的症状是A 泛恶欲呕B 肢体困重C 脘腹痞涨D 黄色晦暗E身热不扬【分析】D 湿热蕴脾证应该是黄色鲜明。

10 胃病呕吐酸腐食物,首先考虑的是A胃热B 胃寒C 胃阴虚D 食滞胃脘E胃气虚【分析】D 食滞胃脘证得辨证要点是脘腹痞涨疼痛,呕泄酸腐等位主要表现的症状。

11胃脘冷痛喜按,口淡不渴,舌淡嫩,脉沉迟,最有意义的诊断是A 脾阳虚证B 寒滞胃肠证C 寒湿中阻证D 胃阳虚证E脾虚肝郁证【分析】D 胃阳虚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12 脾气虚证与胃气虚证最有意义的鉴别点为A 是否面色萎黄B 是否大便稀薄C 有无少气懒言D 是否舌淡脉弱E 有无神疲肢倦【分析】B 大便稀薄是脾失健运,水湿下注肠道所致。

13对诊断气滞胃脘证最有意义的一项是A 里急后重B 脘腹胀痛C 恶心呕吐D 苔腻脉弦E 大便秘结【分析】B 脘腹胀痛是因为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之证。

14 胃肠有振水声,呕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最易诊断为A 寒饮停胃B 脾阳虚证C 中焦虚寒证D 胃阳虚证E 寒湿困脾证【分析】A 寒饮停胃证是指寒饮停积于胃,胃失和降,以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为主要症状的证候。

15下列哪一项对于诊断胃热炽盛证最无意义A 便秘尿黄B 齿衄C 舌红少苔D 消谷善饥E 胃脘灼痛【分析】C 舌红少苔是阴虚的辩证要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