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脏富血供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最后定稿)

肝脏富血供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最后定稿)


胆管细胞癌
胆管癌
6.转移瘤
肝脏是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的器官,为转移
癌的好发部位之一。 肝转移的来源途径包括:1.血行性转移,经 门脉及肝动脉转移。2.邻近脏器直接浸润。3. 经腹膜种植。 转移瘤的病理标本:呈白色,与周围肝组织 境界清楚,肿瘤中心多发生坏死,退变,而 于表面形成中心性凹陷。。
CT诊断要点:
平扫:呈均质的等密度或轻度低密度肿块影, 少数呈等密度。 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呈高密度。14%~44%的 肿瘤中心可见星状未强化的低密度纤维瘢痕组织。 门脉期:动态扫描有时可见离心性增强。中央疤
痕门脉期均匀强化,呈高密度或低密度(中 央疤痕强化延迟),延迟期呈高密度(因所 含的粘液瘤样间质内对比剂洗脱延迟)。
FNH中央疤痕有延迟强化,而FLC的疤痕无强化。
纤维板层型肝癌
平扫
动脉期
平扫示右肝前叶巨大类圆形稍低密度肿块, 与肝实质分界清楚,并有包膜,中央有星 状低密度纤维瘢痕向周围放射。 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中央疤痕 无强化。 门脉期肿块强化消退,中央疤痕仍无强化。
门脉期
纤维板层型肝癌
平扫
动脉期
8.血管肉瘤
血管肉瘤又称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 种肝血窦壁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原发性 恶性肿瘤,肉眼观肿瘤为灰棕色结节性肿 块,可多放,肿瘤易发生出血。
发病年龄50~60岁,男性多见。本病可为先 天性血管内皮恶变,也可为后天发生。有 报告发现肿瘤与酒精性肝硬变及接触放射 性物质有关。肝血管肉瘤预后差,早期常 发生肺、骨转移。
门脉期
2.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在组织学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
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是肝脏最常 见的良性肿瘤。肝脏的血管瘤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 多无临床症状。 病理表现:单发或多发,可位于肝包膜下,向外突 出于肝表面,也可比较深在。肿瘤被覆结缔组织被 膜,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由充满血液的血管囊 腔构成,囊腔间有纤维性分隔。肿瘤可发生纤维化, 钙化及血栓形成。
血管瘤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时期
血管瘤2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时期
3.肝腺瘤
肝腺瘤包括肝细胞腺瘤贺胆管腺瘤,通常所指的腺
瘤为肝细胞腺瘤,而肝胆管腺瘤因其常含有囊性成 分,又称为肝囊腺瘤。肝腺瘤多见于长期口服避孕 药的育龄期妇女,偶见于儿童和男性。
病理表现:肿块常较大(有时8~10cm)。单发, 圆球形,边界清晰,有包膜。位于肝脏外表面。
增强
9、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
EHE发生于肝脏,较少见,典型的发病年龄
为10-20岁,也见于成人,好发于女性。
病理表现为潜在恶性,病灶以多灶性,多中
心性为主,且不会自行消亡。肿瘤由上皮样 和树突细胞组成,中心有明显的纤维间质。 病灶周边强化外围可见有低密度的晕环征。
CT特点:肝外围、靶样强化、包膜回缩。
平滑肌肉瘤、软骨肉瘤、类癌、肾癌、胰岛素 瘤、甲状腺癌等的肝转移癌血供丰富,动脉 期及门脉期可见明显肿瘤增强征象。有时候 与肝细胞癌难以鉴别,但其总体以环状增强 为主要特征,再结合临床诊断很重要。
动脉期
门脉期
结肠癌肝转移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6.转移瘤
7、肝母细胞瘤
是原发于肝的一种高度恶性胚胎源性上皮组织的肿 瘤,好发于3岁以下的婴儿和儿童,以1岁以下更多 见。与乙型肝炎及肝硬变无关。特点是AFP明显升 高。
2、病理特点
肿瘤大多为单个实性结节,以癌细胞巢间出 现大量平行排列的板层状纤维组织及强嗜酸 性颗粒状的癌细胞浆为其主要病理特点。癌 细胞索被平行的板层状排列的胶质纤维隔开, 因而称为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
3、CT表现 CT表现:呈巨块型,边缘可有分叶,CT平扫呈等 或低密度灶,分界清楚,可有包膜,中央有星状更 低密度纤维瘢痕向周围放射。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 门静脉期肿块强化消退,中央瘢痕在动脉期及门脉 期无明显强化,可见斑点状钙化。极少伴门静脉瘤 栓形成。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时期
FNH
延时期
FNH的鉴别诊断
FNH与腺瘤的鉴别:①动脉期强化较腺瘤强。②门静脉期较
腺瘤更趋于等密度。③较腺瘤更具均质性。④FNH出血少见, 而腺瘤出血常见。⑤腺瘤可出现脂肪变,而在FNH中罕见。
FNH与纤维板层肝细胞癌的鉴别:①中央疤痕在T2WI上,
FNH呈高信号,而纤维板层肝细胞癌呈低信号。②FNH的中 央疤痕可有延迟强化,而纤维板层肝细胞癌中不出现。③ FNH的中央疤痕较小。纤维板层肝细胞癌的中央疤痕较大, 更具分叶,更具不均质。④纤维板层肝细胞癌可见钙化,而 FNH罕见。
肝母细胞瘤为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1-5岁,罕见于新生儿。2.肝母细胞 瘤血清AFP明显增高。3.肝母细胞瘤CT平扫 呈低密度,增强动脉期多呈不均匀高的强化, 门静脉期洗脱低密度,与EHE的向心性强化、 延迟期持续强化或强化减弱而呈等密度者不 同。
10、错构瘤
肝错构瘤是一种极罕见的先天性肝脏肿瘤样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小肝癌
单发结节型HCC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时期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重建
纤维板层型肝癌
1.临床特点:
该型癌有如下特征:①青年人多见,女多于 男(1.07:1);②血清HBV标志物多阴性;③ 血清AFP阴性;④不伴肝硬变;⑤肿瘤常为单 个,多位于肝左叶,瘤体内可有钙化灶或中心 瘢痕;肿瘤发现时体积常超过10cm。⑥分化 程度好,生长缓慢;⑦切除后生存期长,平均 32~68个月。该型肝癌在我国少见,在肝癌 低发的某些西方国家多见。
与影像诊断有关的病理组织学特征:
1.肿瘤由肝动脉供血,癌结节内分布于动脉性 肿瘤血管。肿瘤细胞间之血窦形成及动静脉 瘘均很明显。 2.门静脉、肝静脉内肿瘤栓塞发生率高。 3.肿瘤与周围组织交界部部分可见富于血管集 簇之结缔组织被膜形成。
CT表现
1.平扫:肿瘤一般呈低密度,少数呈等密度。 2.动脉期:肝癌血供丰富,动脉期肿瘤明显强 化,小肝癌常为均一增强浓染,大肝癌由于 内部形成分隔,有不同的血管结构,而成不 均匀增强效果,其差别较大。 3.门脉期: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4.延时扫描为低密度。
CT表现平扫显示为边缘较消楚的低密 度区,可显示内部索条状结构和坏死 区。病灶内出现钙化为其特点,钙化 多表现为点状或小圆形,密度较高。 且位于病灶内部。病灶周围的小卫星 灶也可同时发现。增强后的肿瘤实质 部分血供丰富,在动脉期呈早期增强 表现,而纤维间隔则为相对低密度。 在延迟扫描时,中央疤痕区无增强, 显示更为清楚。
患者可以腹部肿块,贫血、腹水等症状,并可出现 黄疸。
病理特点:单个或多个瘤块结构,边界清晰,可有 包膜。大体病理分为:块状型、多结节型、弥漫型。
CT特点:
(1)肿块单发或多发,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平 扫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晰。
(2)钙化多见。 (3)增强扫描呈轻度到明显强化,密度可高于 周围肝组织,亦可低于正常肝组织。延迟扫 描病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
CT诊断要点:平时呈低密度肿块灶,境界多 较清楚。增强扫描早期病变示边缘强化,随 着时间的延伸,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张,仍为 低密度。表现与海绵状血管瘤相似,但与之 相比,肿瘤染色、增强更为显著,内部结构 形态更为复杂,并可为多发性病变,弥漫性 侵及全肝。且有恶性征象。
平扫
增强
CT平扫见肝脏弥漫性增大,密 度不均匀减低,左肝外叶密度 相对不均匀增高;增强CT,肝 内弥漫性小团块状,团片状增 强。
临床症状主要为:上腹痛及进行性梗阻性黄
疸。末梢型胆管细胞癌早期多无症状,晚期 可有上腹部不适,肝大等。
CT表现:平扫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低密度占位性病变,密 度比较均匀。 动脉期:肿瘤边缘呈轻度环状强化。 门静脉期:于肿瘤边缘显示为低密度环,而中心表现为高密 度灶。并可见肿瘤末梢侧肝内胆管扩张的征象。 延时期:延迟后强化逐渐明显,呈持续性 。 胆管细胞癌利于诊断的几点:病史(胆道多发结石、CA199 增高);血供表现(周边强化、延迟强化);病变密度较低 (CT值20-30HU);肝左叶呈轻度萎缩表现,边缘局部内 陷。
肿瘤多位于肝脏的周边区域,肝脏包膜无膨
隆。CT平扫为低密度影,病灶中心更低密度, 约20%病灶可有钙化,增强后动脉期主要表 现为周边强化为主,延迟后肿瘤实质内造影 剂进入,而中央低密度区无强化。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时期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EHE与肝母细胞瘤的鉴别
畸形。根据组成的组织多少,分为起源于内 胚层和起源于中胚层两类; 起源于内胚层者又分为实质性错构瘤(以肝 细胞增生为主体)和胆管错构瘤(以胆管和 纤维胶原基质的增生为主体); 起源于中胚层者又分为间质性错构瘤(以间 质性组织的增生为主体)和血管性错构瘤 (以血管和纤维组织的增生为主体)。
肿瘤常发生于肝包膜下,多为单发,偶为多
肝脏富血供病变的 诊断及鉴别诊断
彭光春肝脏动ຫໍສະໝຸດ 期富血供病变 1.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9.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
2.血管瘤 3.肝腺瘤 4.FNH 5.胆管癌 6.转移瘤 7.肝母细胞瘤 8.肝血管内皮肉瘤 10.错构瘤 11.肝硬化再生结节 12.肝紫癜症(HP) 13.肝炎性假瘤 14.肝结核 15.肝脓肿
肝转移癌的CT表现因原发癌及病理组织类型
不同而异。 平扫时:显示为多发性大小不等的低密度肿 瘤结节,也可为单发结节。多在低密度内存 在更低密度区域,从而显示为同心圆状或等 高线状双重轮廓为其特征。 增强扫描:肿瘤境界清楚,边缘部分可增强 而密度增高。1cm大小转移癌可出现类似环 状增强的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