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关注热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将诞生怎样的新领导体制?
中国还不是一个健全的法制社会和民主社会,因此,在国家的管理中,人的因素占的份量就显得很重。
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其领导人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理念、执政手腕,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各个层面的未来走势以及百姓的切身利益。
同时,不出意外,新体制将执掌中国10年。
因此,这10年的长期执政,将对世界政治与周边国家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觉得,无论是中国民众还是亚洲各国人民,都在期待中国诞生一个能够引领中国和亚洲发展,又洁身自好亲民爱民的新领导集体。
所以,我们很自然地会关注,哪些政治家会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的新核心领导成员?关注他们的过去与未来,关注他们的执政理念,关注他们能否将中国带出十字路,走上一条更加光明和谐之路。
第二,中国今后能否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
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一个非常的时期。
一方面,民众的政治与经济的诉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政府的应对还处在一个传统的管理模式上。
因此积累起许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深究中国社会动荡的根源,则是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
按照现代国家的发展逻辑,一个国家中产阶层的诞生,必然会对于政府和国家提出众多的要求,并因此成为改变国家的中坚力量。
但是,中国的中产阶层,除了口袋里多几个钱,却未能获得更多说话的权力,结果许多人感到失望,出现变相逃离中国的现象。
经济上的既得利益者最终不能成为这种既得利益的守护者,其原因则是因为难以解决“政治不公”,让中产阶层始终处于一种“被压迫”的地位。
除“政治不公”之外,中国还存在司法不公、教育不公、医疗不公、权益不公等问题,这些诸多的“不公”问题,催生了部分民众对于党和政府的不信或不满,长此以往,这些“不公”问题在得不到及时解决的情况下,就会演变成一只只火药桶。
另外,目前损害中国领导人在国际上良好形象的,不是执政能力和执政手腕的问题,而是自己与家族的廉政问题。
新一届中央领导能否带头公示家庭财产包括亲属子女经商状况,能否创造出一种能够让百姓心服口服的廉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能否实现长期执政的一大关键。
因此,这一次的党代会,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实施“公平公正社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否有决心实施更为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起民主体制,自断腐败逃路?是否能够将国家的管理由“高压断电”,改为“疏通服务”?是我们关注的第二个热点。
这个热点也是决定中国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
第三,中国能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高速飞跃式发展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弊端和矛盾。
地方官员急功近利也让中国的经济遭遇了许多本可以避免的损失。
而这些弊端与矛盾,正在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物。
中国十八大确定了诸多经济建设的目标,并提出了在2020年经济增长翻一番的具体目标,但是能否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将采用何种措施和手段来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中国能否在今后几年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克服暴发户心态,真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是我们关注的第三大热点。
我们想,我们关注的上述三个热点,也一定是中国民众和海外其他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们渴望,在十八大结束时,大会能够让我们找到回应这三大热点的答案,并在接受央视“你满意吗”的提问时,可以满怀激情地回答:“我们很满意,因为我们充满期待!”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为了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十八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的新思路、新举措,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教授罗永光,请他就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作一解读。
描绘幸福民生的画卷
罗永光: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
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新举措新部署具体实在
罗永光: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可以说具体实在。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学有所教”这个由圣贤孔子提出的美好理想,在报告中被赋予新的内涵。
其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三,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十八大报告的表述中,“更高质量”成为亮眼的词汇。
更高质量的就业包含了人们劳动环境改善、劳动工资提高、劳动安全保障加强等因素。
让老百姓不仅有饭碗,还要端上好饭碗,工作生活更体面、更有尊严,这是党中央的庄重承诺。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老百姓常说,“幸福不幸福,要看钱袋子”。
十八大报告在居民收入增长上不仅提出了量化目标,而且还是倍增目标,这是首次。
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把改革发展的“蛋糕”分好,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明确的部署,提出了“两个同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保犹如一把大伞,为十几亿中国人遮风挡雨。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社会保障全面覆盖。
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目标,体现了执政党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了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十八大报告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医改的目标,而且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公平正义是幸福民生基石
罗永光:“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盘点十八大报告,“公平”“共享”成为高频词。
这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的明确信号。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夯实幸福民生的基石。
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这些举措,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十八大谈到了哪些民生问题
1,收入分配问题2,医疗保障3,教育4,养老5,住房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生态文明.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主题,是在全面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相联的。
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主题,必须准确把握确定这一主题的时代背景,清醒认识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团结一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