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

论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论文论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摘要:通过中西方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宗教形态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对人的影响及人对神的态度等不同的态度,运用描述、对比的方法,研究了中西宗教文化的发展、信仰等,以促进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宗教精神;中西文化;比较;1:前言1.1研究的原因及意义:原始宗教是文化的根系,是人类超越情结的异化,营造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因此,宗教是第一文化。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创造出来的宗教也必然有其不同区域的文化印记。

同时在宗教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历史、民族、文化传播与影响等诸多因素,每个文化内部都形成了其不同的宗教体系。

1.2研究方法:本文从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的宗教态度、多元与一元的宗教信仰以及逍遥与拯救的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究此岸与彼岸的宗教差异对两种宗教文化发展的影响。

2:文献综述:梁晓鹏、苏国勋、徐行言3:正文3.1宗教的起源: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与社会物质生活与人类精神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宗教中,几乎所有的神都是由平凡的、世俗的人经过修炼而成就的。

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他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之所以被传播,是因为他们探索人生的真理,用他们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民众。

而在西方,人们则信仰上帝,它是永恒的,绝对的,是它创造了自然万物。

对于传统宗教进行理智性的研究,提出种种关于宗教的理论和学说,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思想家那里就开始了。

然而,把这种研究从依附于哲学和神学的从属地位下解脱出来,使之变成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人文学科——宗教学,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在人类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至今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相信各种各样的宗教。

宗教的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

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

过去,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的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很少认识到它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

宗教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它以“上帝”“真主”“天公”“诸神”等神秘偶像的意志为一条逻辑主线,把各种零碎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这些神秘偶像实际上就是社会利益(特别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化身[5]。

总之,宗教的本质就是用主观的、虚假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的、真实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用唯心的外壳来包装唯物的内核。

例如,“生死轮回”理论反映了社会发展连续性的客观要求;“因果报应”理论反映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规律。

3.2:中西宗教的发展一: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的宗教态度人类宗教的发展都经过了一个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的理性宗教文明演变的过程,在非理性化的宗教中,神秘的巫术和不为人知的力量起着主导作用,理性化之后的宗教则拜托了这中神秘的力量,即宗教形式与世俗理论相结合,着重强调人为的可控制的因素。

由于不同的文化在进行这个过程时选择了不同的尺度,使得宗教发展的方向和轨迹也有所不同,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气质,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文化体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而西方文化则表现出了一种对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

中西宗教文化的分途始于人类由原始信仰走向文明宗教的进程中。

在这一进程中,出现了“轴心时代”的理论,在西方国家,轴心时代的意识是与远古的神话时代相对立的,是要以理性反对神话,就宗教理论而言,在轴心时代,原始宗教的诸神开始消失,宗教逐步的伦理化,原始宗教演变成为人文宗教。

在中国,同时也经历了一场思想大繁荣,但并没有向西方一样因为意识到自身的有限而转向超越的无限,理性的发展也就没有像西方那样出现一元的超越神。

所以中国在轴心时代的理性化是人文实践的理性化,这是一种人本化的转向。

中国文化的这种基本气质,集中体现于儒家思想,儒家所考虑到是如何做人,即所谓修身的哲理与实践。

在西方,人们把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信念寄托于上帝,寄托于超越世间的精神欢乐,反而把现实人生视为一种痛苦,作为基督教信仰核心的“被钉十字架上的耶稣”就是这种极端克己、牺牲显示追求与上帝同在的宗教精神的最好象征。

这种宗教精神对西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多元与一元不同的宗教信仰由于中国人对待宗教信仰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精神,因此在对待宗教和神灵的态度上也缺少西方文化的那种固执一端的宗派意识,因而他们对待各种不同宗教态度也较为宽容。

由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世的关注也使得中国宗教的超越意识一直没有被激发出来,在表象上就呈现出信仰的多元化倾向。

在西方,宗教观念的流变表现为一个从多神信仰向一神崇拜的发展过程,一元的基督教上帝观取代了罗马帝国的多神观念,造成了深刻和广泛的后果,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以此为转折点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西方社会甚至于政治经济体制全盘转型,影响极其深远。

西方的宗教文化发展源远流长,但其大规模对西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开始于公元一世纪基督教兴起之时,取得重大发展于罗马帝国时期,中世纪得到发展的极致,而宗教改革政教分离之后其对世俗事务影响虽有明显下降但仍然具有占据重要地位。

纵观西方宗教发展的千年历史,不难得出其鲜明的超世俗主义特征的结论。

《圣经》中对天堂和地狱的描绘、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说法的提出;路德等宗教改革家“宗教只关注人的精神事务”的主张,都是这一论点的有力证明。

对比中国的宗教文化,则显然呈现出世俗主义的倾向。

儒家的经典文献中大量充斥着世俗主义的教导,如“未知生、焉知死”、“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君子理想”等,都是强调个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所作所为,而不形而上的对宇宙起源、生死等问题进行论述。

儒教的世俗主义倾向亦为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经典著作之一《儒教与道教》早有论述。

道教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自我境界的升华、个人厌世主义等特征,显然其教义与儒教相比要更接近于超世俗主义的标准。

但在儒教在中国宗教文化中取得统治地位后,且在中国宗教服从世俗政府的体制下,道教亦不得不以世俗主义的精神对其自身进行修正。

所以在随后的道教发展历史中,道教更多的演化成带有占卜算命谶纬性质的特点。

佛教自从东汉传入中土以来,在带有明显世俗主义特点的中国宗教文化下,亦很难让其超世俗主义的特点得到中土文化的认同。

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佛教文化一直受到儒家文化的抵制、而其所取得的某些成就也大多是建立在吸收儒家文化的基础之上。

不难看出,佛教的超世俗主义的特征在中国的宗教文化中的影响是有限的。

明朝末年西方基督教曾一度在中国传播,但因为基督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存在巨大差别,因此很难得到认同。

而在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虽扩大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但其成就仍然是在用儒家文化对基督教义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取得的。

在洪秀全所设计的教义中,其超世俗性与西方基督教义相较仍有较大差距。

当下中国,宣传的宗教观主流是无神论,所以世俗主义等关于宗教的概念亦无从谈起。

如今在中国,除了部分教徒之外,大多数人都是不信教者,其世俗主义倾向不言而喻。

基督教的原罪之说让人不断地忏悔以得到上帝的原谅,造就了西方人动态的心灵,惊醒的文化精神。

因为基督教将人置于神与魔、灵与肉的不断冲突中,使人无法静静地消受生命,人必须超越这有限的现世生活,向来世的天国奋斗,所以人不可能安于现状。

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的审美人生观就是以张大个性为前提的,推崇生命的进化,高扬主体的意志力,强调个体的战斗精神。

通过个人信念与努力,积极取得上帝的青睐来拯救自己。

这种靠个人信念,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三:逍遥与拯救不同的宗教体验身处不同宗教文化的个体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体验,这涉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都十分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天、穷神达化得境界,从而达到现实人生的最大快乐,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最感文化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在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宗教情绪和宗教经验,表现出不同的心里体验。

但总体来说,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禅宗,都表现出一种对于现实人生的关注和对自然生命的执着。

禅宗是明净和澄清的宗教体验,而道教更注重人世间的欢乐,道教讲求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与佛教的禁欲苦修相比,道教主张人通过“炼丹”就可以达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

爱是基督教最大的律法,上帝之爱是基督教信仰生活的基本信条,基督徒借此有了爱感,通过爱感来承担现世生活的不幸和苦难,期待上帝之爱的呵护,这种爱感和罪感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信仰体验,一边是上帝的“救”,一边是人类自身的“赎”,“爱”成为中间的纽带,这种“爱感”使基督教信徒们从沉重的“罪感”当中解脱出来,这种独特的宗教体验使得基督教被称为“爱的宗教”。

4:积极作用与消极的作用在西方宗教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一个人们生活所离不开的精神支柱,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贯穿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帝是外在的,超自然地存在,人们带着虔诚的心向上帝求教。

在中国文化中,自然、天道和人道始终是合为一体的,和谐的传统观念理论侵入人心,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人文主义色彩更较浓厚。

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内在世界,崇尚宁静淡雅,西方文化注重外在世界,崇尚有为与进取,是有其宗教文化的历史渊源。

宗教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宗教的形式。

受感性认识的影响,中国的宗教具有一种相对性、相容性和多元性,它可以和其它宗教并存,教义都比较开放,宗教领袖们也都具有一种阔大的胸襟,宽容的精神。

中国人的这种感性包容精神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身体化倾向,注重感官的满足,注重生命的享受。

认定肉体为自我之本源,肯定感性的生命过程为实在的现实。

儒教的现实伦理,道教的养生与长生,佛教的“顿悟”感兴趣的都是现世的生活,是不脱离肉体感性的生活,它的永恒观是肉体的、现世和世俗的。

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重世俗、重肉体、重感性生命的精神特征。

相对于中国宗教的相对性和相容性,西方的宗教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

基督教神学以为,上帝的神性不可言传,超越一切概念。

上帝作为宇宙第一推动力的自然神论,上帝乃事物发展进化的过程神论,上帝为宇宙和谐,秩序,规律的创造者和维持者的宇宙神论,上帝是绝对另一体的超越神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