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能源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

国际能源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

国际能源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随着能源在国家政治和经济战略中的地位的提升,能源外交成为各国外交政策的重点。

通过能源外交谋取全球能源资源配置中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各国能源外交的核心内容。

除美、日、中东产油国等传统能源外交活跃国家之外,俄罗斯、中国、印度也开始成为能源外交领域的新主角。

全球能源外交的全面展开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能源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是一国崛起与复兴的重要前提。

它不仅象征着财富,更象征着权力,且与政治紧密相联。

强权国家通过控制能源达到控制世界政治的目的,已成为世界能源政治的基本逻辑。

因此,世界各国在制定各自的能源战略时,无不围绕着确保能源安全这一核心目标来进行。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人类认识和利用能源的历史密切相关。

在当代,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国际政治也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对能源与国际政治的关系进行历史的理论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世界各国能源战略以及国际能源战略竞争形势进行梳理和分析,以确立中国的能源战略、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以确立中国的能源战略、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这种决定作用导致了能源与国际关系的互动作用。

正因为能源对国际关系的巨大影响,各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制定、实施了不同的能源战略,各种能源战略之间的竞争引发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的演变和发展。

能源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是能源与国际政治发生关系并进而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的前提和基础。

能源是一种主要的生产要素。

能源储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与消费不但不一致,而且存在很大的差异,能源的跨国流动和贸易非常普遍。

它不仅仅是一种普通商品或生产要素。

正如保罗罗伯茨指出,当今世界,"能源已经成为政治和经济力量的通货,是国家之间力量等级体系的决定因素,甚至是成功和物质进步的一个新的筹码。

获得能源成为21世纪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李贝如和戴维森指出,"能源安全不再是低政治性的国内经济政策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高政治性问题"。

自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就兴起了对西方能源消费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例如,美国罗伯特·利伯(Robert J. Lieber)的《石油十年:西方的冲突与合作》一书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是:能源消费国家湿湿的维护能源安全的单边主义式的政策和手段是无效的,难以应对全球性的能源危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国家质检需要进行合作,才能真正维护各自的能源安全。

为了实现合作,就需要美国和国际能源机构发挥领导作用。

如今,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世界大部分的能源资源被西方国家控制;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题地位,目前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

能源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资源,特别是石油是当代任何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可以说,当代国际社会文明是建立在石油基础之上的。

石油的重要性被比喻成国家生命线中的“血液”。

由于石油资源具有在数量上的稀缺性、地理分布上的非均衡性极其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当代工业国家,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维护石油供应的稳定。

安全和充足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五。

一言以蔽之,石油安全成为依赖于进口的能源消费国家的国家安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实现崛起,端视其国家安全能否得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能否得以拓展。

国家的国际战略的基本布局,应以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为核心,在新安全观的理念指导下,创立和发展国际利害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建设性的、可预期的积极建设者,确保战略通道的畅通并积极扩展战略通道。

就中国而言,研究与其他能源消费国家之间的能源国际合作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与此相应的,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1993年,中国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一个室友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超过日本,称谓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与此同时,有过国内自身的石油资源现状和生产能力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中国对海外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现实,截止2005年底,进口石油在中国石油消费增量中所占份额已经达到了50.9%。

在这种形式下,为了确保能够获得海外石油供应,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油气资源。

中国这一举措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中国能源威胁论”。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及其寻求能源安全的举措可能对地区乃至国际安全造成影响,进而威胁到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因此,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来应对中国的“能源威胁”。

鉴于此,研究能源消费国家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国与其他能源消费大国实现能源国际合作的战略有助于消除西方的疑虑,为中国获得稳定充足的海外石油供应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随着当今国际关系的全球性、多元性和综合性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突出,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因素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对外战略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竞争的联系愈加紧密,并凸现为影响当今国际关系与世界经济演进的关键参数。

在国际上,同样有相当多的国家与中国有着同样的处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例如日本,虽然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承受着高油价的重压,但是面对日益飙升的石油价格,没有一个工业化国家会比日本更加不堪一击。

由于日本本国的石油需求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满足,因此长期以来日本一直专注于能源保护以及开发替代能源,但是近期日本开始高调进军海外石油资源市场。

沃顿商学院教员以及能源分析家们认为,日本这一新的举措已经造成日本与其他国家(包括美国)的关系紧张,美国就曾向日本施压,要求后者在地缘政治和本国能源需求方面保持微妙的平衡。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石油历来是重要的外交手段。

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节节攀升以后,靠着石油发大财的富油国的外交政策逐渐强硬起来。

1998年以来,伊朗年均石油外汇收入翻两番,恃此优势,伊朗在核计划上对美国越来越强硬,和欧洲的谈判也陷入僵局。

新上任的内贾德总统根本不理会美欧让其放弃铀浓缩的要求,反而要报复在近期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投票中追随美欧的印度,甚至扬言要“在世界地图上抹去以色列”。

俄罗斯近年石油产量连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成为油价飙升的最大受益者。

其准备赶超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

无论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还是要求美国撤出中亚或是拒绝美国要求对伊朗施压还是近来在西伯利亚石油管线建设问题上,俄罗斯都表现出相当的强硬。

委内瑞拉每天向美国提供150万桶原油,是美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国,这大大支撑了查韦斯对美强硬的外交政策,是唯一一个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表决中反对对伊朗施加压力的国家;对古巴则以优惠价格每天供应5.3万t原油;对利比亚,则警告美国实行封锁将受到切断供油的惩罚。

在政治外交上,能源因素不仅参与了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塑造,而且还是在国际政治格局变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

能源在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能源外交”是指国家为保证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所制定的对外政策, 及国家的外交、外贸和能源等部门的具体对外实践活动.能源外交一般包括两个要点: 一是为保障国家在能源领域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的外交行动; 二是由于能源因素经常被用来作为达到某种具体政治目的的手段。

因此要保障一国的能源安全又没有国家的积极参与是无法实现的,这就决定了政治因素在世界能源发展中的意义。

而对于能源生产国来说, 其能源安全的基础和外交政策的重点在于保持价格的高水平, 保障销售市场的稳定。

许多国家的能源外交概念在不断发展, 能源外交的实施机制也在不断调整。

许多内政和外交政策的实施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当今国际关系的全球性、多元性和综合性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突出,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因素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对外战略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竞争的联系愈加紧密,并凸现为影响当今国际关系与世界经济演进的关键参数。

塞缪尔· P ·亨廷顿指出,物质上的成功使得某种文化或意识形态富有吸引力, 而经济或军事失败导致自我怀疑或信任危机。

俄罗斯的内部危机和国际地位的丧失直令俄罗斯的政治精英苦恼和不安。

随着国家实力的加强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俄罗斯近年来在外交上做出多方面的调整, 试图恢复其丧失的国际地位。

从俄乌天然气大战到积极参与伊朗核问题, 从邀请哈马斯访问俄罗斯到普京出访被美称为“邪恶”国家的阿尔及利亚, 俄罗斯在外交上接二连三地做出了令美、西欧及全世界震惊的举动。

能源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俄罗斯加强外交活动提供了可靠保障。

俄外长拉夫罗夫承认, 俄外交上取得成就,首先归功于俄国力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俄已步入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行列, 近年来, 平均增长率高达7% 左右。

俄国内总产值已恢复至苏联解体前最高水平。

俄提前偿还了欠发达国家的部分外债, 现外债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6% 。

近年来, 俄罗斯借助其能源优势确立了一项以独联体为基础、环绕欧亚、进而抵达美国“三环”能源的外交新战略, 为俄罗斯在国际舞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外交基础。

俄能源外交战略的实施也将对国际政治和能源格局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能源市场的紧张局势。

例如, 2006 年初的俄乌天然气价格之争。

二是加剧了俄与其他国家的政经矛盾。

例如, 莫斯科向亲密的盟友白俄罗斯挥动起能源“大棒”。

自2007 年1 月1 日起,对出口到白俄的天然气征收出口税, 价格从去年的每吨270 美元提高到430 美元。

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与外交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政治控制着能源,而能源又为政治提供着权力保障。

世上的一切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一旦有了能源的控制权,就可以从政治上威胁他国。

同时又可以扩大能源的控制权。

有了能源控制权,就可以左右能源价格,可以使本国国民过得更好,从而也为政府获得了支持率,进而保障了政治权力!能源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载体是世界主要国家与国际组织的能源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