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现实主义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1.道德是虚幻的。

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

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

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

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

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

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

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

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

国内的体系是等级体系,各个单位存在不等同的关系,依据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力量集中在社会最高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个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是强制性解决。

/国际社会的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各个单位—民族国家—之间是等同关系,各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社会缺少集中的权力,既无世界政府又无国际警察,国际组织或是空中楼阁或是大国操纵的工具,所以冲突只能依靠自己解决,这就决定了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性体系,也就是说组成体系的单位—国家—只能依靠自我保护以求生存。

↓自助体系要求体系中每个成员要在冲突四起的环境中保护自己的生存,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一种:增强国力。

↓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不安全感,但是这样做只能使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结果就会出现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致使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加不安全。

安全困境是常态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民族国家国家中心说(确立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 国际社会基本特征是主权国家为中心以主权国家之间的交往为主要内容。

国家单一说(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国家是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的确定国家的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政策,不同于任何国家内部社会力量和利益的集团国家理性说(国家行为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国家行为体在给定的环境中,能够确定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能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

国家中心说确立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国家单一说表明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国家理性说表明国家行为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影响行为体:国际体系结构独立自在,结构选择(顺则昌逆则灭)批判:国家中心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抽象的国家失去了阶级属性和其他属性,研究片面。

现实主义本身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解决问题的理论,目的在于维护现有的国内国际中存在的阶级关系,研究南北关系时缺点暴露无遗。

比较政治学派:现实主义完全割裂了国内和国际政治,实际上往往受到两方制约(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既有大背景也有国内舆论)结构选择说进程约瑟夫奈认为,国际体系包含两个重要的因素:国际体系的结构和进程,许多非结构的因素比如世界经济活动国际技术进步也会影响国家行为。

如果只在乎国际体系的结构而忽视进程,就无法解释许多非结构因素现象。

(冷战后非传统安全的突现)结构选择和制度选择机制供应说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机制有助于维持国际秩序,也是影响国家合作行为的重要条件。

但是,国际机制的建立和维持主要依靠霸权国的权力,霸权国国力越强盛,国际机制的力量就越大,国际秩序就越趋于稳定,国家合作的可能也越大。

反之当霸权国权力衰退的时候,国际机制也就开始面临危机并且随着霸权国国力的下降而最终崩溃。

即霸权国为国际社会供应了国际机制,一旦霸权国不复存在,国际机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条件,国际合作就会失去保障,国际秩序也会出现混乱。

机制选择说承认国际机制的建立极其困难,往往需要霸权国权力的支持。

但是机制建立之后就有了自在的功能。

现实主义的供应说忽视了国家对于国际机制的需求,正是由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国家才更需要国际机制保障其合作,这种需求决定了国际机制的自在性,有了自在性就成为了独立的原因变量,不再是权力的附属物。

国际机制从两个途径影响国家行为一是奖励合作二是惩罚不合作合作失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交易成本过高(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国家之间的合作行为不能不涉及交易成本,过高的交易成本往往使得合作无法实现,二是可靠信息不足(利己的理性国家可能为本国利益在与他国的交往中采取欺诈行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无法得到关于他国行为和意图的可靠充分的信息,因此产生了不确定心理。

国际机制的根本功能就是控制交易成本和提供可靠信息,从而解决国际合作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国际机制设立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使得国家在国际机制框架内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关贸总协定)/国际机制要求加入机制的国家必须提供可靠的信息并且机制本身对于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行为也有着制约作用。

国际机制具有惩罚功能,在一个高度制度化的国际社会中,机制具有环套特征,与多次博弈(横向纵向)建构主义的批评无政府状态不是固有的,是行为者在互动的社会实践中建构起来的。

无政府性是可变的,无政府性不仅仅只有霍布斯这一种形态。

一种无政府逻辑衍生出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可能是充分的国际关系理论。

进攻性现实主义米尔斯海默借鉴并结合了摩根索的权力论和沃尔兹的结构论。

两个基本命题,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了权力而相互竞争,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鼓励国家追逐霸权。

基本假定: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国家的目的是生存/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对方的意图/国家具有相互伤害和摧毁的军事力量/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结论:国家必然追求无限大的权力,争霸就成了大国关系的必然态势,任何上升的大国都必然成为原来主导国家的敌人。

争霸的结果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这就是大国政治的必然结果。

新古典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

代表人物有。

新古典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国家内部因素对于外交政策的影响。

外交政策的范围与目的是受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位置所影响的,具体指相对物质力量。

外交政策收到体系因素和国内因素两种因素的影响,系统压力的影响是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所反应到外交政策上的。

新古典主义将内部变量与外部变量,系统变量和单位变量结合起来,为新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做了补充。

新古典现实主义缺陷在于没有解释体系结构问题,不能对单个国家的战略互动和总体结果进行预测。

双层博弈美国学者普特南提出,并用于分析外交谈判中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互动。

该理论假定决策者充分利用了国际和国内两个平台展开相互关联的博弈,在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上讨价还价并在内政外交两个层次寻找平衡点。

作为国际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成果,双层博弈论同时强调了政府首脑在两个层次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性的提出了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互动模式,解析了外交谈判的双重特性,在国际安全竞争问题上有普遍竞争力。

沃尔兹对同盟问题的启发威胁平衡论沃尔特在同盟中权力是重要但非唯一因素,国家之所以结盟,更确切的说是对威胁做出的反应。

威胁是一个心理概念,表示了一个国家对外部威胁的认知,它把物质性实力与观念性意图结合了起来。

均衡是指面对外来威胁的国家会与其他国家结盟来反对施加威胁的国家。

经过对1955-1979年中东地区同盟演变情况的系统考察,得出结论:外来威胁是结盟的最重要的原因/面对外来威胁,国家的结盟行为通常是制衡而非与最具威胁性的国家结盟/意识形态经济援助政治渗透在同盟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

同盟困境施奈德不仅仅是军备竞赛,联盟也会引发安全困境,并且比较了两级和多级体系下的联盟困境异同。

将安全困境命题深化,联盟的建立和管理过程中,会引发内外两种安全困境,为安全建立的联盟容易招致敌对性联盟力量的出现,防御性的联盟体系通常被误解为进攻性/联盟管理时,内部力量的相互依赖不平衡,盟友间权利义务常常不对称,会造成盟友间被抛弃或者被牵连的问题。

(牵连与抛弃牵连→弱化→招致危险抛弃→强化→增加敌意)自由主义格劳秀斯的三个贡献1 国际社会说。

无政府状态不一定就是非社会的无序的混乱状态,国际体系中虽然没有一个凌驾于主权国家的政府,但是可以存在秩序,格劳秀斯认为这是一个无政府的国际社会,即国家组成的社会,既然是社会就存在社会秩序,因为秩序是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既然需求秩序,国际社会中就可能产生法律和契约,所以国家法是维持国际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

2强调国际法在规范国家战争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

国家体系中的战争难以避免,但是战争要在正义名义下:自卫,收复财产和惩罚。

受害一方在实施战争之前应诉诸仲裁,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也应严格遵守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实行人道主义,避免野蛮行为,结束后和平条约应该得到各方的尊重和执行。

3国家行为具有可约束性,因此国家间合作是可能的。

根据自由主义,国家的基础是由公民建立的社会契约,公民让渡一部分自己的权利设立政府,指定法律。

国际社会同样如此,虽然国际社会契约权威性不如国内,但由于是主权国家建立的,如果国家意识到契约有益,则会制定规则和法律来规范其行为,所以国际法不仅可能被确立,还会对国家的行为具有约束性。

(包含国家转让主权的内容,国际社会绝对主权不可能存在,国际法的确立有效实施都需要主权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让渡部分主权)国际社会说→英国学派英国学派是二战之后在英国衍生出的一只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国际社会是其关键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