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略特与波德莱尔

艾略特与波德莱尔


把 它 改 写 成: “夜 在 街 上 隐 约 蠢 动 , / 在一 些 人 心 中 唤醒 了 生 活 的 欲 望 , / 给 另
②。如 果 说 波 德 莱 尔表 达 的是 宁 可 选择痛苦 ” 一 些 人 带 来 的 却 是 ‘波 士 顿 晚 报 ’
也 要 弃 绝行 尸 走 肉 般 生 活 的 意 愿 , 艾 略 特 恰 好 是 刻 意将 这 种 行 尸 走 肉 般 的 生 活 呈现给读者。 一般而言,艾略特作品的情感冲击力不如波德莱尔,但 他的戏 拟 和 反 讽 却 起 到了补救作用。波德莱尔更多的是在生活的深渊里体验痛苦, 艾 略 特 却 是 站 在 生 ) 在结构上 明 活之外冷眼透视其残 酷。 艾 略 特 的 《河 马》 ( “The Hippopotamus ” 》 ( “Abel et Cain” ) ,但在语调上却明显不 同。 显模仿了波德莱尔的 《亚伯与该隐 波德莱尔将亚伯视为无端受到上帝宠爱的特权阶层的代表, 把 该 隐 看 成 苦 难 大 众 的化身,全诗充满了道义的激愤和叛逆的冲动,甚至鼓动该隐的后代 “将 上 帝 扔
· 68 ·
艾略特与波德莱尔
) 中 写道 : “你 呼 求 地反观自己的现 状。 波 德 莱 尔 在 《沉 思》 ( “Recueillement ” 夜,它降下了,它就在此, / 一种晦暗的气氛裹住了 城 市, / 有人 得到 宁 静, 有人
①; 艾 略 特 在 《 ” ) 里 得到忧烦” 波士 顿 晚 报》 ( “The ‘Boston Evening Transcript ’
① 厌弃爱情本 身 就是一 种 荒 原 症 候, 但 女 性 成 了这 种 厌 倦 情 绪 的 替 罪 ” 的主题。
羊。她们的身体物化成了异 国 风 景, 成 了 诗 人 暂 时 逃 离 单 调 日 常 生 活 的 度 假 地, 《异域的芳香 》 ( “Parfum exotique ” ) 、《头 发》 ( “La Chevelure ” ) 等 诗 都是证 明。 ) 中所 称 : “我 但这样的沉溺却是危险的,正如波德 莱 尔 在 《美》 ( “La Beauté ”
· 69 ·
外国文学评论
No. 1 ,2011
景致,他们都是典型的城市诗人。所谓的风景对他们而言, 就是 城 市 里 芸芸 众 生 在他们眼前的表演。 置身于这片城市的精神荒原,波德莱尔和艾略特都无 法 像 但 丁 那 样, 让 自己 心目中的神圣形象不受尘世的沾染。但丁的贝雅特丽齐是 美和 真 的 化 身, 是 天 堂 的使者,而这两位现代诗人对女性的印象却包含了对立的两极。波德莱 尔 的 《贝 雅特丽齐》 是对但丁 作 品 的 惊 人 改 写。 诗 中的 贝 雅 特 丽 齐 暗 指 抒 情主 人 公 的 情 人,但她不仅不能引领诗人进入天堂,反而与一群恶魔一 起 淫 荡, 还 肆 意 嘲 笑 诗 人哈姆雷特般的痛苦。在波德莱尔的很多作品中,爱与欲 都是 分 离 的, 女人是 欲 望的象征,蛊惑着诗人放弃灵魂,沉溺在彻底身体化的生 活 中。 否定 爱 情 在 象征 派诗人中很普遍。马拉美认为,诗人应当提防爱情诗的陷 阱, 一切 爱 情 诗 都是 无 ,“爱情正在消失 …… 只有某 些 傻 子 仍 然 把 它 当作世 界 趣的; 后来的瓦雷里也说
喜剧味道。 艾略特诗歌的一个核心意象是荒原,而波德莱尔也堪称 一 位 荒 原 诗 人, 没 有 。 《库 特 尔 之 行》 ( “Un Voyage à Cythère ” ): 生命的荒 漠 在他的作 品 中 反 复 出 现 “一片乱石的荒野,被尖锐的叫 声 惊 扰” ; 《贝 雅 特 丽 齐》 ( “La Beatrice” ) : “在 ; 烤焦的、 死 灰 色 的 土 地 上, 没 有 丝 毫 绿 意” 《我 自 深渊呼 求》 ( “De Profundis ” ) : “这是一个 比 极 地 更 荒 芜 的国 度, / 没 有 走 兽, 没 有 溪 流, 没 有 草 Clamavi ; ⑤ 《天 鹅 》 ( “Le Cygne” ) : “我 看 见 了一只 天 鹅 逃 出 樊 笼, / 有 蹼 的 足 摩 擦 木! ”
② T. S. Eliot,The Annotated Waste Land with Eliot's Contemporary Prose, ed. Lawrence Rainey, New Haven: Yale UP, 2005 ,p. 71. ③ ④ ⑤ ⑥ See T. S. Eliot,The Annotated Waste Land,p. 59. T. S. Eliot,Collected Poems: 1909 - 1962 ,London: Faber,1974 ,p. 89. See Celso de Oliveira ,“A Note on Eliot and Baudelaire” ,in American Literature,55. 1 ( 1983 ) ,pp. 81 - 83. Charles Baudelaire,Les Fleurs du Mal,Boston: Godine,1982 ,p. 278.ຫໍສະໝຸດ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Charles Baudelaire,Les Fleurs du Mal,p. 352. T. S. Eliot,Collected Poems,p. 30. Charles Baudelaire,Les Fleurs du Mal,p. 320. T. S. Eliot,Collected Poems,p. 52. Charles Baudelaire,Les Fleurs du Mal,p. 312 ,p. 310 ,p. 214. ,郭宏安译,漓江出版社,1995 年,第 116 页。 波德莱尔 《恶之花》 T. S. Eliot,The Annotated Waste Land,p. 58.
“事实上,在 《恶之花》 的作者身上可 以发 现 但 丁, 然 而 这是一 位 堕 落 时 代 的但丁,一位不信仰上帝的、现代的但丁,一位出现在伏 尔 泰 之 后、 生 活 在一个
① 虽然 这 番 话 并 非 出 自 艾 略 特之 口, 但 它 最 简 ” 没有圣阿奎纳斯的时 代 的 但 丁。
洁地揭示了艾略特所崇拜的两大诗人之间的关系。但丁无疑 是 艾 略 特 诗 歌 理想 的 终极标准,但艾略特清醒地意识到,但丁的时代过于遥远, 他所 依 凭 的 文化 也 已 经解体、消失,现代诗人不可能重新达到他作品中那种宗教 思 想 与 宗教 情 感 的 完
· 67 ·
外国文学评论
No. 1 ,2011

在 1946 年的一次广播 讲 话 中, 艾 略 特 承 认, 如 果 没 有 波 德 莱 尔, 他 自己 的
① 他直接引用或化 用 波 德 莱 尔 的作 品 并 不 多, 但 他 和 波 德 莱 尔 诗是没法想象的。
的诗歌在整体的精 神 气 质 上 却 有 明 显 相通 之 处。 两 人都 把 现代 都 市 视 为 “空 心 ,将 现代 人的 心 灵 描绘 为 “荒 原 ” ; 两 人 笔 下 的女 性 形 象 都 人” 居住的 “鬼城” 具有两极化、符号化的特征,或者沦为情欲的化身,或者代表圣洁的理想。 , “虚 在 《荒原》 中,艾略特引用了两首 波 德 莱 尔 的 诗。 在 第 一 和 第 三 部 分 幻的城市, / 在冬日黎明的黄雾下” 两 次 出 现, 艾 略 特 让 读 者 参 考 波 德 莱 尔 《七 》 ( “Les Sept Vieillards ” ) 中的 诗 句 : “拥 挤 的 城 市, 充 满 梦 的 城 市, / 鬼 个老头 魂大白天也拉扯 着行 人! ” 原作中的 “鬼 城 ” 是 巴 黎, 艾 略 特 把 它 挪 到 了 伦 敦, 暗示鬼城的普 遍 性, 而 且 在 第 一 部 分 里, 这个 隐 喻 天 衣 无 缝 地 和下 面 影 射 但 丁
② 两位诗人 《神曲·地狱篇》 的句 子 融 为一 体 : “我 没 想 到 死 亡 毁 了这 么 多 人, ”
— —精 神 的 普 遍 堕 落。 在 第 一 部 分 末 跨越时空的对 接 说 明 了 鬼 城 虚 幻 感 的 来 源— — —我 的 同 类— — —我 的 兄 尾,波德莱尔 《告读者 》 的 法 语 原 文 “虚 伪 的 读 者! —
⑥ 。 着干燥的街石, / 不平的地上拖着雪白 的 羽绒, / 把 嘴 伸 向 一 条 没 有 水 的小 溪 ”
、 “焦 石 间没 有 流 水 这些图景让人自然联想起艾略特笔 下 “枯 死的 树 没 有 荫 凉”
⑦ 的荒原。与此相应 ,两人都极 少 像 浪 漫 主 义 诗 人 那 样, 痴 迷 于 自 然 的 的声音”
② 他的 诗 歌 观念 和 生 活 态 度 构 成 了 , 美融合; 波德莱尔才是这个时 代 的 “圣 徒 ”
与艾略特所称的 “浪漫主义” 相对的一 极, 代表 着 时 代 的 体 验 深 度 和 精 神高 度。 艾略特最早发现波德莱尔是在 1908 年,到了 1920 年, 这 位 法 国 诗 人 开 始 取 代 但 丁,成为他理论的核心灵感。在艾略特的诗歌作品、诗学观念 和 文化理 论中, 我 们都能发现许多获益于波德莱尔或者与波德莱尔相契合的内容。
, 两 人都 强调 了 抽 空 了 内 容 的 形 式, 但和 《荒 原 》 一 则连用了三 个 “without ” 样,这首作品也体现了艾略特诗歌哲学化的特质。波德莱尔 是 通 过 对 现 实的 超 现 实刻画让读者震撼于生活的真实,艾略特则是通过抽象概念 的 并 置迫使读 者 冷 静
① See René Galand ,“T. S. Eliot and the Impact of Baudelaire” ,in Yale French Studies,6 ( 1950 ) ,p. 27.
,“Les Fleurs du Mal, par M. Charles Baudelaire ” , in Claude Pichois, ed. ,Charles Baude① Jules Barbey d'Aurevilly laire,uvres complètes,vol. 1 ,Paris: Gallimard,1975 ,p. 1195. ② T. S. Eliot ,“Baudelaire in Our Time” ,in The Dial,82 ( 1927 ) ,p. 4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