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第18卷 第3期 2016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3 Mar .,2016从脾论治冠心病名老中医经验汇集赵娜,吕晓濛,曲文彦,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摘 要: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使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胸痹”范畴。
笔者收集并简要概括了路志正、邓铁涛等多位名老中医从脾论治冠心病的一些临床经验,名老中医大多认为脾胃功能失调与胸痹的发生及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治疗以心脾同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冠心病;从脾论治;名老中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3- 0051- 03收稿日期:2015-09-0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531704)作者简介:赵娜(1989-),女,辽宁抚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疾病。
通讯作者:杨关林(1962-),男(锡伯族),黑龙江肇庆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的临床与研究。
Experience of Famous Veteran and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rom SpleenZHAO Na,LYU Xiaomeng,QU Wenyan,YANG Guanlin(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Abstract: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the coronary vascular lumen stenosis or occlusion result causedby myocardial necrosis and hypoxic ischemic heart disease,it can be included in the chest impedim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author collected and summed up some experience of LU Zhizheng,DENG Tietao,etc. about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rom spleen. Famous veteran doctors of TCM mostly consider that disorders of spleen and stomach function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occurr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est impediment,treating chest impediment with spleen has good effect.Key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treatment from spleen;famous veteran and doctors of TCM;experience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致使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
多发于40岁以上,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1]。
依据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与“胸痹”“心痛”等中医病证有相同之处,认为该病与后者是属于同一限度范畴。
对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历代中医经典古籍多有记载,《灵枢·五邪篇》所言:“邪在心,则病心痛”[2]。
在东汉时期,医圣张机在《金匮要略》曾记载:“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3]。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认为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脂质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相关,脂质代谢紊乱与中医的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近些年来,多位名老中医侧重于调理脾胃治疗冠心病,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他们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便后世学者的学习。
1从脾论治冠心病理论依据1.1 心脾相关—脏腑联系与经络联系心脾相关学说始于秦汉,兴于宋元,明清时发展成熟。
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心脾之间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心生血,血生脾”[4],说明心与脾之间的母子关系。
元代医家李东垣《脾胃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病也”[5],说明饮食不当,伤及脾胃,继而耗伤元气,心火旺,则病已。
脾胃与心之间经络相通。
如《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别上膈,注心中”“足阳明胃经……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2],说明心与脾胃之间的经脉循行关系密切。
《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2],说明心脾之间疾病会相互影响。
1.2 从脾论治冠心病的中医病机、病理及治疗优势对于胸痹病机,张机首次明确提出“阳微阴弦”是胸痹形成的主要发病机制[6]。
胸痹病机总属本虚标实,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功能,倘若脾胃损伤,则运化功能失调,另外脾是生痰之器,也会使其聚痰为湿,湿和痰浊弥漫,因此使胸阳不利,会导致胸闷、气短。
当湿浊凝聚成痰之后,痰浊阻滞胸阳,使胸脉闭塞从而出现胸痹疼痛,因此出现了心脾两虚、痰湿停滞、痹阻心脉的病理状态[7]。
所以,胸痹心痛之本虚标实的病机,与运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3.016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8卷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相切合。
中医重视辨证论治,是一个整体思辨的过程,必须在恒动的变化过程中进行整体思辨才能应对疾病的瞬息变化。
另外,中医治疗在急则治标的同时,也注重求本,标本兼治,有一定的优势。
2 从脾论治冠心病名老中医经验2.1 路志正:胸痹调脾胃,重宗气路志正[8]认为,胸痹因胸阳虚衰,邪气侵入,痹阻气机。
宗气即胸中阳气,其强弱与脾胃有关,调理脾胃的纳化失常是治疗胸痹的常用辨证方法。
路老健脾五法:(1)健运中气法。
方用桂枝汤、香砂六君子汤合丹参饮。
若血瘀较重可加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心悸症状严重者可重用甘草。
常用处方:党参10 g,炒白术10 g,云茯苓12 g,陈皮9 g,白芍10 g,枳实10 g,砂仁6 g,广木香3 g,桂枝6 g,丹参12 g,炙甘草6 g,炒枣仁12 g;其中党参、茯苓、白术为健脾益气的佳药,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配以香附、陈皮、枳实行气醒脾;桂枝与枳实同用治胸阳不振之胸闷;桂枝与白芍,炒枣仁与甘草,共同滋阴和阳、调脾胃之营卫。
因脾气的升发,宗气得以充足,胸痹诸证即可自除。
(2)醒脾化湿法。
方用三仁汤合藿朴夏苓汤。
若湿热症状明显,多用茵陈、黄连等;兼有瘀血证时作,加丹参、红花等。
(3)温阳理中法。
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4)健脾涤痰法。
方用涤痰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5)调脾养血法。
方用归脾汤加减。
若血亏致阴虚加地骨皮;瘀血明显加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肾阴虚可加枸杞子、何首乌等滋阴养肾的药物。
2.2 邓铁涛:立足整体,五脏相关邓铁涛[9]认为论治冠心病,应立足整体,重视五脏相关,不能仅限于心,并提出冠心三论:冠心病以正虚为主,标实为次;心脾相关,从脾治心;痰瘀相关,痰浊为主。
在治疗时,强调健脾,化痰为主,同时佐以活血化瘀药物,方药以四君子汤和温胆汤为主,加入川芎、三七和五爪龙。
若瘀血明显可加蒲黄、五灵脂、冰片;有阳虚者,可合补中益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若兼四肢厥冷可选用独参汤、参附汤或当归四逆汤;心阴虚者可用生脉散合温胆汤。
常用处方:太子参30 g,茯苓12 g,北沙参20 g,法半夏6 g,橘红4.5 g,炙甘草2 g,竹茹10 g,枳实6 g,合欢花10 g,夜交藤30 g,毛冬青20 g,丹参10 g。
方中太子参归脾经,补脾之气以扶正;配伍北沙参以益气养阴;“脾为生痰之源”,茯苓能够健脾利湿,湿去则痰消;丹参、毛冬青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邓老常用橘红代替陈皮使开胸之力增强,且助半夏化痰理气,使气顺则痰消;枳实辛苦开降,降气化痰、开结除痞;轻用竹茹,可除烦宁心、降逆消痞;炙甘草补益心脾之气,合茯苓健脾祛痰;方中所选药物对症,然胸痛等症即除。
2.3 李果烈:胸痹以调脾护心为主李果烈[10]认为胸痹的病机与心脾、痰瘀密切相关,主张调脾护心。
其辨证分型分3种:(1)脾胃虚弱型:主张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
若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气血两虚用归脾汤;脾胃虚寒用理中汤。
(2)痰浊中阻型:治以豁痰健脾、泄浊宣痹,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若瘀血明显可用血府逐瘀汤或丹参饮。
(3)肝脾不调型:治以扶肝抑脾,常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柴胡6 g,香附10 g,枳壳10 g,芍药10 g,瓜蒌皮10 g,茯苓15 g,川芎10 g,车前子10 g,丹参12 g,炙甘草5 g;选用柴胡、香附、川芎以其辛散入肝理气,其中香附、川芎量亦大,更长于疏肝理气、行气活血之功;枳实,因其苦辛之性,可行气散结而畅脾滞,助柴胡增疏畅气机之力,且并调肝脾;芍药敛阴养血、条达肝气、缓急止痛;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且痰无由生,可阻断生痰之源,与车前子合用增强渗湿之力;瓜蒌利气开郁、宽胸散结;丹参有活血祛瘀之效,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且可凉血除烦、解肝郁化热之烦躁。
方中所选药物肝脾同调,然胸痹诸症随之而愈。
2.4 裴正学:顾护脾胃,心脾同治裴正学[11]认为冠心病首要辨虚实、分标本。
对于寒凝脉阻者,应选用瓜蒌、薤白、半夏、干姜等温阳化痰、宣痹散寒的药物;气滞血瘀者,应选用赤芍、川芎、桃仁、丹参、枳壳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药物。
因脾胃运化失常、中阳虚损或痰湿内生使心血亏损、内生寒饮、痰瘀互结,从而痹阻心阳者,治疗时应顾护脾胃,心脾同治。
胸痛兼脾胃气虚者,方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赤芍、川芎、红花、降香、丹参;中阳虚损者,可用附子理中汤、苓桂术甘汤合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若因痰瘀互结出现胸中刺痛者,方可选用加十味温胆汤赤芍、川芎、红花、降香、丹参;若心脾两虚者,可选用归脾汤加减;若气阴两虚者,可选用生脉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