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褪黑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内质网应激蛋白GADD153/CHOP表达的影响

褪黑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内质网应激蛋白GADD153/CHOP表达的影响

褪黑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内质网应激蛋白GADD153/CHOP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褪黑素(MT)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模型脊髓组织GADD153/CHOP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处理组(NS组)、乙醇处理组(ET组)及褪黑素治疗组(MT组)各32只。

所有大鼠均以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MT组在模型制备的基础上给予褪黑素治疗;ET组在模型制备的基础上给予5%乙醇处理;NS组在模型制备的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溶液处理。

分别于伤后3 h、1 d 、3 d、7 d时各取8只应用改良Tarlov评分法评价其神经功能;Tarlov评分后处死,取受损节段脊髓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和CHOP表达的特点;并应用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

其量的评定借助于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A(Motic.med 6.0)软件,结果分别用累积光密度(IOD)及细胞凋亡指数(AI)来表示。

结果所有实验大鼠脊髓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出血、水肿、细胞凋亡及坏死。

MT组Tarlov评分除3 h时间点外,其他各时间点Tarlov评分明显高于ET组及N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MT可抑制CHOP 表达,降低脊髓细胞凋亡指数,可能为其发挥急性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标签:褪黑素;急性脊髓损伤;GADD153/CHOP;细胞凋亡;药物治疗现代研究结果显示[1],急性脊髓损伤(actue spinal cord injury,ASCI)后存在广泛细胞凋亡现象。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目前大量研究认为其对损伤后神经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2],是导致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3]。

以往认为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包括线粒体和死亡受体途径[4]。

最新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也参与了细胞凋亡,其中CHOP/GADD153(C/EBP homologous protein/growth arrest-and DNA damage inducible gene 153)是内质网应激特异的转录因子[5-6],可由DNA生长停滞性损害诱导产生。

黄怀等[7]发现内质网应激可以诱导大鼠ASCI神经细胞的凋亡,加重脊髓的损伤及神经功能障碍,该研究还发现ASCI组织CHOP表达含量的高低与ASCI的严重程度一致。

CHOP又称内质网应激促凋亡蛋白,是继发性脊髓损伤发生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褪黑素(melatonin,MT)是人体重要神经内分泌活性物之一,主要由松果体分泌,因此也称为松果体素。

目前,MT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是国外研究的热点。

据相关文献报道,MT对脊髓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线粒体通路或者死亡受体通路而实现,关于MT通过内质网通路发挥脊髓保护作用的文献鲜有报道。

本实验旨在观察褪黑素对大鼠ASCI后脊髓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ADD153/CHO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与分组96只健康6~8周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00~250 g,购于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湘)2009-0004],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许可证号:SYXK(湘)2005-0005]分笼饲养。

采用单盲法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处理组(NS组)、乙醇处理组(ET组)及褪黑素治疗组(MT组)各32只;根据损伤的时间点又分为3 h、1 d、3 d、7 d 4个处理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在相应时间点进行指标考察。

1.2 动物模型制备以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大鼠模型。

制备方法:(1)1%戊巴比妥钠(0.1 mL/kg)腹腔注射麻醉,俯卧位固定于解剖板;(2)以浮肋与13胸椎连接处为基准点,在5 cm2范围内脱毛,显露光滑皮肤组织;(3)酒精消毒,以消毒器械操作,在后正中线2~3 cm做纵行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筋膜,可见白色腱膜;(4)借助剥离分针钝性剥离椎旁肌肉丛,可暴露棘突、椎板和横突;(5)定位并标记T10胸椎,在椎体上下中横向切口,再以2个纵向切口将其连接成方形结构,并以咬骨钳去除该骨板,显露方形骨窗;(6)以自制Allen撞击器打击T10胸椎内侧,保持自由落体运动,控制高度为2.5~3.0 cm,每次击打保持在打击点提留2~3 min;(7)至脊髓组织出现血肿,硬脊膜呈紫红色停止击打,缝合伤口;(8)术后单笼饲养,每1小时给大鼠翻身一次,直至大鼠完全清醒;(9)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抗感染,并人工辅助排尿、排便,保持垫料清洁,并及时清理伤口分泌物;(10)术后30 min给予药物处理:MT组给予腹腔内注射褪黑素(Sigma,100 mg/kg),按照褪黑素说明书要求,用无水乙醇(安徽安特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對褪黑素进行溶解,并以0.9%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其稀释浓度为5%。

NS组和ET组以同样方法给予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或5%乙醇。

1.3 神经功能评价本实验对大鼠术后清醒初期做首次Tarlov评分,剔除0分及5分大鼠(完全性瘫痪大鼠恢复的可能性很少,完全正常者没有评估的价值),并补充后备实验大鼠,以保证实验大鼠的可比性;1~4分者大鼠继续实验,分别选取术后3 h、1 d、3 d、7 d 4个时间点,按照改良Tarlov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表1)。

表1 改良Tarlov评分标准1.4 心脏灌注和组织观察1.4.1 心脏灌注(1)1%的戊巴比妥钠(0.1 mL/kg)腹腔注射麻醉,仰卧位固定于解剖板,自腹腔中线开始解剖,向上打开胸腔,适当断除肋骨,暴露心脏;(2)以止血钳牵拉,撑开心脏入口,固定两侧肌肉,进行心脏穿刺;(3)用中号静脉滴注针头(磨除针尖)自左心尖斜行穿至右侧主动脉,动脉夹固定针头,(4)先以50 mL注射器推注0.9%氯化钠溶液4~5针(200~250 mL),剪破右心耳;控制适当流速,勿鼓破血管,至肝脏颜色无色、右心耳流出的液体澄清,体循环内血液彻底流出;(5)拔掉注射器,连接4%多聚甲醛滴注瓶,排除气泡,进行多聚甲醛灌注固定40~90 min,大鼠身体可完全僵硬。

1.4.2 组织提取以T9~T11胸椎为中心,取损伤阶段脊柱约2 cm,以巩膜咬切器仔细咬去椎板、椎体和周围附着的瘢痕组织,将完整的脊髓组织剥离出来,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保存。

1.4.3 组织形态学观察组织浸泡24 h以上,常规石蜡包埋,作损伤中心部位连续切片4张,HE染色,显微镜观察形态学病理特征。

1.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规石蜡包埋,作损伤中心部位连续切片4张,5 μm厚度切片,随即抽取2张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采用HP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图像;高倍镜下,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测定累计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取平均值。

1.6 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常规石蜡包埋,作损伤中心部位连续切片4张,5 μm厚度切片,随机抽取切片1张,进行TUNEL染色。

主要过程包括:(1)脱蜡入水后,室温下0.3%H2O2处理10 min,0.01 mol/L PBS漂洗,晾干;(2)按说明书要求制备TUNEL反应混合液,以移液器加样,每张玻片滴加25 μL;(3)设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以去离子水作为酶代替物,阳性对照组按说明书要求制备标准品代替样品,再加反应混合液25 μL,恒温培养箱避光孵育,37℃60~90 min;(4)按DAB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DAB染色,并以显微镜观察背景亮度;(5)苏木素复染,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封片;(6)40倍电镜下采集图像,黄褐色颗粒为阳性细胞,每张切片取5个视野,计算AI,AI即为凋亡细胞核数占总细胞核数的百分率,AI越大,细胞凋亡数越多。

1.7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行F检验;以P 0.05);术后1 d,MT组Tarlov评分显著优于NS组和ET组(P 0.05)(表2、图1)。

表2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Tarlov评分(分,x±s,n = 8)注:与MT组相比,*P 0.05);术后1 d,MT组IOD显著优于NS组和ET 组(P 0.05);各组大鼠且脊髓组织CHOP表达整体趋势呈现出3 h7 d的特点(表3、图2)。

2.4 细胞凋亡情况所有实验动物大鼠脊髓组织于损伤后3 h即出现细胞凋亡,各组大鼠脊髓组织均有CHOP的表达,MT组各时间点大鼠脊髓组织AI与其余两组相比,结果如下:术后3 h,各组大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 d,MT组IOD显著优于NS组和ET组(P 0.05);各组大鼠AI整体趋势呈现出3 h7 d的特点(表4、图3)。

表4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情况(%,x±s,n = 8)注:与MT组相比,*P < 0.053 讨论脊髓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具有发病突然、不可预料及损伤严重、致残率高、缺乏有效治疗和发病率逐年增加等特点,目前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及难点。

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具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形态,原发性损伤又称不可逆损伤,是指脊髓组织在受損第一时间由机械外力产生的压迫性损伤,一般无法有效避免及治疗;而继发性损伤是在原发性损伤的基础上,脊髓组织呈现出的继发性病理改变或进行性进展,可加重脊髓损伤患者的伤残及治疗的难度,其所产生的危害远远大于原发性损伤。

因此,有效针对损伤机制干预继发性脊髓损伤是治疗的关键。

MT是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活性物之一,对生物的自然生长过程和基本生理功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昼夜节律、生殖、衰老、应激、免疫等[8]。

研究表明,MT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应激性损伤样作用,可清除体内多余羟自由基和过氧自由基[9],是目前已知的人体可自给产生的最强的抗氧化成分。

另有研究表明,MT抗氧化损伤活性直接通过清除自由基实现,不需要其受体调节[10]。

目前,臨床在癫痫、AD、颅脑外伤、肿瘤抑制等方面均有MT的应用,而对脊髓损伤,鲜见报道,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

Samantaray S等[11]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研究中,通过荧光免疫和TUNEL法证实,MT可以抑制或减轻钙蛋白酶活性,发挥抗炎、抗水肿、抗细胞凋亡的作用。

多数研究[12-13]认为,MT系通过直接清除自由基发挥抗应激性损伤活性,不依赖于其受体。

Kaptanoglu E等[14]研究认为,MT对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较甲基泼尼松龙(甲强龙)更强。

Ates O等[15]在松果体切除模型的研究中发现,外源性MT干预可增强大鼠抗脊髓组织损伤功能,促进脊髓再生和修复,提示松果体及其产物MT 对脊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