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行为和精神症状的护理干预齐!艳!吴美福!(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吉林!延吉!"##$$$)〔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症状;精神症状;护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齐!艳("%&’(),女,主管护师,从事老年疾病护理及研究。
!!有)$*+’$*的阿尔茨海默病(,-./0120345160760,8)病人在其疾病的一定时间内会出现行为和精神症状(9:;8)〔"〕,这些症状不仅造成病人的痛苦和功能的进一步丧失,而且加重了家属的负担和精神压力,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现将,8病人行为和精神症状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8病人9:;8的临床特征!!国际老年精神病学会(<:,)定义痴呆的9:;8为“痴呆患者经常出现的紊乱、思维内容、心境和行为症状”〔=〕。
主要表现:(")感知觉障碍,如发生妄想、幻觉和错觉等。
(=)激越行为:是,8病人常见的行为异常表现。
>?/0@("%’&)将激越行为定义为“不能用病人的特定需求或一时混乱来解释的某些不恰当的语言、声音和运动性行为”。
其包括#个症状群:攻击行为(包括踢、推、抓、咬、打人、撕东西、破坏物品、骂人或语言攻击等)、身体非攻击行为(包括徘徊、坐立不安、重复动作、试图走到其他地方、不恰当地处理物品、不恰当地穿脱衣服等)和语言激越行为(包括持续要求帮助或引人注意、重复语言或问题、抱怨、消极待人或待物、尖叫等)〔#,A 〕。
(#)黄昏症候群,如在夜间产生精神混乱、失眠、游走等症状。
(A )情感障碍,如抑郁、焦虑、淡漠、欣快等。
杨波〔B 〕调查发现老年期痴呆9:;8发生率达%#C )B*,常见症状发生率依次为淡漠、妄想、脱抑制症、幻觉、激越、漫游,其中以行为症状表现较重。
也有报道〔&〕A$*的,8病人在整个疾病过程中有妄想症状,以被害妄想、被窃妄想、嫉妒妄想及夸大妄想为主,妄想易导致攻击行为,尤其是对护理人员进行攻击。
抑郁是9:;8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最复杂的症状,有些,8病人常以抑郁症状为前驱表现,发生在痴呆之前。
盛建华等〔)〕对&$例,8病人的9:;8进行调查显示,抑郁症状发生率为"$$*,其中以思维迟缓常见;激越症状的发生率为%#C #*,其中以易怒最常见;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率为)’C #*,其中以猜疑最常见。
其行为中以麻烦行为(出走、自伤、玩火)、攻击性行为及夜间吵闹为最严重的行为症状〔’〕。
-!,8病人发生9:;8的相关因素及护理问题!!;7@537等〔%〕认为产生异常行为的原因是超过个人适应能力的内外部刺激大量作用于个体导致的无效性行为,症状的表现与个人应对能力进展性的丧失有关。
行为症状主要与认知功能降低相关(!D $C AB ),除了认知损害外,其他因素如环境的改变、照料者行为的改变也影响,8病人的行为症状,任何新的情况或许引发病人的焦虑和害怕〔"$〕。
杨莘以回顾性调查研究证明了此点〔""〕;另外,情感障碍与视力、听力下降,认知障碍、环境改变、身体不适、睡眠障碍、与护理照料者矛盾等因素相关〔"=〕。
肖顺贞〔"#〕通过录像观察发现,骂人行为的诱发因素有时是因为其他老人或护理活动所致;而打人等身体攻击行为最常发生在生活护理时,如在洗澡时多个人同时为老人脱衣服所致的身体暴露和身体接触,其也符合国外对此方面的研究结论,即攻击行为是痴呆患者由于认知功能损害,对照顾者的行为不能理解或误解,感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而采取的防御反应〔"A 〕。
而且,约束所致的不能移动并不能减少徘徊频率,反而增加恐惧和误解,导致更多的激越行为〔"B 〕。
另外,对于群居的,8病人,行为问题是病人之间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黄昏综合征的产生则主要因为病人的睡眠型态紊乱,几乎A$*的夜间睡眠时间为清醒状态,而白天却经常打瞌睡〔"〕。
,8病人出现9:;8后主要的护理问题是:痴呆、潜在或现存的自伤、伤人、毁物、外越行为、言语沟通障碍、攻击行为、潜在或现存的感染、激越症状、幻觉、妄想、焦虑、抑郁、生活自理障碍、社交障碍、饮食障碍、营养不足、排便障碍、睡眠障碍等〔=〕。
%!,8病人9:;8的护理干预措施!!,8病人是在认知功能障碍基础上产生继发性思维过程改变。
随着病情加重,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下会出现9:;8表现,因此观察记录9:;8的表现形式、发作时间、引发和加重因素及有效的处理方法,预防9:;8的发生〔"〕,最终发展对病人个别性的人性化的护理模式,是指导照料者预防及护理,8病人发生行为和精神症状的指导原则。
%&(!感知觉障碍的护理!,8病人出现幻觉、妄想、错觉后常引发自伤或伤人〔"&〕,此时主要是控制症状〔")〕,可采取暗示和诱导等方法转移病人注意力,将其带离冲突场合,引导其做感兴趣的事,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良性感官刺激,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基础上,告诉病人当感到某人某事对自己有威胁时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帮助病人排解〔"〕,对重症患者要避免长时间的听视觉刺激,以免产生妄想〔’〕。
%&-!激越行为的护理!首先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分析病人产生各种症状的背景和原因,安慰和劝说病人,耐心听病人的述说,不采取强制手段,避免刺激性的语言和行为,努力使病人了解护士是在帮助其克服困难,而不是与他对立,鼓励病人做规律性锻炼和定期放松活动,降低病人的过分欲望。
>-73E 等·A ’="·中国老年学杂志=$$B 年"$月第=B 卷万方数据研究证实,重度!"病人在音乐环境下洗澡时的攻击行为减少,合作程度增加〔#$〕,因此,也可以通过聊天或听音乐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缓解因身体接触引发的困惑和威胁感。
另外照顾者不应采取反锁或将病人约束在轮椅或床上等方法限制!"病人的徘徊〔#%,#&〕,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对其适当“放纵”,效果往往比主观限制更好。
同时为较好地预防激越行为的发生,应尽量避免一切应激原,如:了解病人过去的生活习惯和喜好,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或将病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病人感兴趣的地方〔’(〕。
这些研究均提示,应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改善痴呆病人的护理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黄昏综合征的护理)(#)日间安排简单的、无挫折感的、非竞争性的活动,使病人日间保持忙碌,但要给予适度的休息;(’)提供协助入睡的护理,如睡前按摩、热水泡脚等,但避免睡前大量饮水、咖啡或浓茶,必要时给予病人纸尿布;(%)为防止病人走失,须应为其佩戴名签;(*)根据医嘱给予安眠药〔#〕。
惠桂〔’#〕采取亮光疗法,即每天上午&+##时用%(((+,(#(-.的全光谱荧光灯照射,距灯#/,持续*0,可提高警觉水平,减少白天睡眠时间,使夜间睡眠时间得以整合。
!"#)情感障碍的护理)防止抑郁自杀、自伤是护理的中心环节,护理原则:(#)将病人安置在离护理人员较近的房间,夜间不让病人蒙头睡觉,以便于观察。
(’)抑郁的!"病人一般无意识障碍,故有些人有自杀计划和企图,在言语、情感、行为上会有所流露,因此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如帮助其解决身体方面缺陷问题,积极治疗并发症;关注、同情病人,使病人清楚护士对他所说的痛苦已作为现实接受下来,避免矛盾性及可引起病人误解的表述;移走潜在有害物品,不强迫病人做其不喜欢的事情,鼓励其参加运动、散步等活动以调整抑郁心理。
(%)对焦虑病人要耐心诚恳,了解原因;下午或晚间注意给病人足够的照明,减少由于光线不足引起的焦虑不安;安排舒适安静的病房及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放一段轻松的音乐。
另外等待、回避一下有时可转移病人的消极情绪,用心理的过程影响生理过程,从而达到松弛入静的效果。
(*)对于欣快症状,护士在语言上要尊重病人,可增加病人的活动。
(,)淡漠病人,护士需要仔细询问及观察,使用视觉线索、制定日常活动等手段刺激淡漠病人的活动功能,防止其进一步退缩、被动〔,〕;护理中特别注意环境的照明,病室内摆放病人熟悉和喜欢的物品;护士和亲属要多花时间与病人在一起,不断把关爱的信息传递给病人,建立信赖关系。
安排活动还要从病人的能力和接受程度出发,丁佑平〔’’〕#1年内对1$例!"病人实施园艺种植疗法、手工制作疗法、饲养小动物、文化学习、音体活动等特殊护理,研究结果显示!"病人在近记忆障碍、性格改变、情绪抑郁、行为退缩、焦虑、睡眠障碍、思维贫乏、步态不稳、临床症状方面有改善。
实施特殊护理要掌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及安全防范原则。
!"$)心理护理)!"是一种不可逆疾病,其发病相关因素与环境及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显示,其相关因素包括:地区、职业、文化、性别和心理健康状况。
#&$$年美国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对这类疾病的研究验证,重症病人中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性心理活动异常的症状,进行心理护理与心理支持疗法尤为重要〔’%〕。
施苏媚〔’*〕对2%例具有345"的!"病人采取诱导记忆力、诚恳与患者交谈、激励法、条件反射法、电视音乐疗法的心理护理收效满意。
交谈中要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切忌责怪;交谈时声音要大、速度要慢、措辞清晰、简短,一次只问一个问题,必要时重复#+’次。
交流时还要注意环境的选择,与病人保持(6,+#6’/的距离,采取平视或稍仰视的位置关系,尊重病人的人格,适当运用面部表情及手势。
经常帮助病人确认现实环境定向,维持对现实的辨认能力,主动、热情与病人沟通,都能缓解其症状〔,〕。
当病人出现345"时,不要急于纠正,可转移其注意力,过后再告诉其正确的行为,若行为正确应及时表扬和鼓励〔#1〕,鼓励和赞赏的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美国,心理咨询、辅导与服务网络已经成为一项普遍的社会服务项目〔’%〕。
))我国!"的护理研究发展较慢,护理对策还不够全面和正确,而!"又是不可逆的,因此研究、发展护理干预的方法和对策是今后的方向。
#%参考文献&%陈敏丽,胡月娟6慢性病护理学〔7〕6第%版6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8*$6’%周秋华,侯建民6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345")的临床特征和护理措施〔9〕6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1):*,(8#6!%:;<=>79,3?@@?A B6!A?CDC=E F=<DG?;HI?>C<==@E=H@J8K:D L;>L=MCND@H=8 G?=0〔9〕69!/O=H?DC5;L,#&$2;%*(2):1’’6#%:;<=>79,7DH.75,P;I=>C<D@!56!E=ILH?MC?;>;Q DA?CDC?;>?>D>NHI?>A <;/=〔9〕69O=H;>C;@,#&$&;**(%):116$%杨)波,简天荣,谭小林6老年期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调查及护理对策〔9〕6四川精神卫生,’((*;#1(%):#$&6(%马)辛6老年期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9〕6国外医学·神病学分册,’(((;’’:$*8$6)%盛建华,高之旭,陆光华,等6!@R<=?/=H病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的调查〔9〕6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826*%周国秀,马龙娣6老年痴呆患者异常行为的观察及护理对策〔9〕6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6+%5D>EHD"S,O@;H?D9,PNC<T6"=LH=DI?>A DAAH=II?G=,DA?CDC=E,;H E?IHNM8 C?G=F=<DG?;H:MDHC?L?MDC?;>?>D F=<DG?;H/D>DA=/=>C N>?C〔9〕69O=H;>C;8 @;A?LD@BNHI,’((’;2$(2):’’6&,%-?>ED!O,UDC<@==>:3,"DG?E P6K/MDLC;Q MIJL<;=ENLDC?;>D@?>C=HG=>8 C?;>;>LDH=A?G=H H=IM;>I=C;F=<DG?;HD@MH;F@=/〔9〕6BNHI P=I,’((’;,#(2):%2%6&&%杨)莘,张启贤6老年性痴呆病人行为问题的护理〔9〕6:<?>O=> 4HDLC,’(((;%(,):%&$6&’%杨)莘,王)玲6老年性痴呆病人情感障碍的护理〔9〕6中华护理杂志,’((’;1(#):’,816&!%肖顺贞,!@ADI="-,王志稳,等6老人院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观察与描述性研究〔9〕6中华护理杂志,’((*;%&(#):28$6&#%U==>=9,T;M=V,WD?HFNH>:O,!"#$6BDCNHD@<?IC;HJ;Q DAAH=II?G=F=8 <DG?;H?>E=/=>C?D〔9〕6K>C9O=H?DC4IJL<?DC,#&&&;#*(1):,*#8$&$%5N@@?GD>7X6!L<?=G?>A H=ICHD?>C8QH==LDH=;Q DLNC=@J L;>QNI=E;@E=H D8 EN@CI〔9〕69O=H;>C;@BNHI,’((#;’1(*):,26&(%徐永能,卢少萍,符)霞,等6老年性痴呆病人家居安全的护理干预〔9〕6中华护理杂志,’((*;%&(%):#$,816·,$’#·齐)艳等)阿尔茨海默病人行为和精神症状的护理干预)第#(期万方数据!"#黄宏图!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探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012345,61*7,38.!9:3;<=>:1?@;A3?,3+:3+BB,3::1C373DE+C1;,1F 23;2*3G1@E H3=3F@1+〔"〕!"I3,;F@;*J>,:,%KKL ;#((&):%$D &!!%#);E3F .",53,F3,M!NE33<<3?@:;<+F 3FE+F?3A 3FC1,;F=3F@;F F>,:1FBE;=3,3:1A3F@:GE;2+?3〔"〕!NE3I3,;F@;*;B1:@,%KKL ;OL (#):%KKD #$L!&’#李P 静,邹凌燕!老年痴呆病人的护理现状及其展望〔"〕!护理学杂志,#$$O ;%L (L ):’OLDK!&!#惠P 桂!老年痴呆症的临床护理〔"〕!青海医学院学报,#$$O ;#((():#&%!&&#丁佑平!阿尔茨海默氏型老年性痴呆&L 例特殊护理疗效分析与体会〔"〕!四川医学,#$$O ;#((%):%$QD’!&(#宋珮珮!美国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护理模式〔"〕!医学与社会,#$$%;%((#):#$D%!&)#施苏媚!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心理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Q ):LL!〔#$$QD$OD%(收稿P #$$QD$QD%K 修回〕(编辑P 牛铁兵)瘦素、瘦素受体及其基因的多态性与高血压王P 楠P 马丽雅P 李P 梅P 叶宗平P (甘肃省人民医院干三科,甘肃P 兰州P &O$$$$)〔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王P 楠(%K&%D ),女,在读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