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之间插播小故事:/tour/custom/2007-05-16/557.html/tour/custom/2007-05-16/558.html居住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住宅独具风格。
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经戒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
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
正房,摩梭语称"依咪",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
屋后设夹壁,直通后院,分隔时里外两间,里间储存粮食和肉食,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间存放农具杂物,人去世后,尸体停放于此,妇女也在此生育、"坐月子"。
正房左侧为家庭主妇的居室兼储藏贵重物品;右侧设大灶,用来煮猪食、烤酒,并设置石磨、石破等。
在正房的正中间屋内设有高灶台,两侧装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顶角有一神鑫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
高灶台下方设火塘,设置锅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图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银元宝等,摩梭人称"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
火塘两边,均铺木地板,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相混。
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
摩梭人在砍这两根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象征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团结一体。
在举行成年礼仪时,男的在左柱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花楼摩梭语称"尼扎日",供年轻女子居住,以便于单独接交男阿夏。
底楼主要存放杂物,楼上分隔成2至4间小房,每屋设有小火塘,装饰华丽。
楼梯设在底层走廊中段,靠楼梯间的楼板平面上有一横杠封住上楼进口。
经堂,摩梭语称"嘎拉日",是另外一侧厢房,供本家僧侣念经修习也F。
楼下住单身男子或客人,楼上专辟一间洁净的房间作象瓮经堂。
经堂神鑫上供奉菩萨造像,板壁上绘莲花、海螺、火焰等图像。
案桌上供长年油灯和净水碗,每日清晨换一次。
家庭经堂除僧侣和贵宾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
门楼,也称草楼,以庭院大门相配套。
底层正中开有大门,大门随边设有畜厥,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
饮食摩梭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兼食青裸、大麦、洋芋等。
夏秋季节,以青菜、萝卡等新鲜蔬菜作佐食,冬春两季以酸脆菜、干萝萝卜丝、腌鱼、腊肉等作佐食。
肉食中,议猪朦(称琵琶肉)为贵、还有灌猪脚、香肠、米灌肠等风味食品。
正餐前,喜欢喝酥油茶,以精把为佐食。
男女老少喜喝苏理玛酒。
摩梭人的家庭多属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饮食上不论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
就餐时分菜共饭,主妇要按每个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担的劳动,合理分配菜肴,特别是对肉食或难以吃得上的稀有菜肴,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
分菜时,先敬长辈,后给晚辈,以示礼貌。
平均分食的规矩,只有过春节吃年夜饭时才可例外,主妇在火塘周围摆上丰富的饭菜,大家团团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服饰摩梭人在13岁以前,不论男女都穿长衫,少男剃光头,少女则留小辫、佩戴彩珠。
到13岁举行成年礼后,便开变服饰。
成年女子头上盘绕加以稳牛尾做的粗长假辫,戴交缠式布包头,双耳戴金银铜质耳环为饰。
上衣多用黑色或红色金丝绒布料缝制成大襟右衽短衣,长不过脐,袖口紧小,外翻寸许露红里为饰,铜银钮扣从颈项、右胸、腋下分三组两副排列。
腰间缠绕花纹艳丽的宽布带子,胸前配戴双须银链,手上多戴玉石、象牙、银质铺子或金银戒指作饰。
下着筒状百槽长裙,色彩以素白为普遍,仅在裙身中间用红线彩饰两圈,走起路来,长裙摇曳摆动,颇为美观大方。
成年男子头戴宽边呢毡帽,上穿金边大襟短衣,系红花腰带,配腰刀。
富有者外罩一件厚呢及膝长衫,宽衣长袖,俗称"楚巴"。
外配长刀及偌囊作饰,下穿宽脚长裤、长统皮靴。
裤脚折放在靴筒内,不穿长统靴的,则裹绑腿,扎彩带,保有古代牧民遗风。
他们走起路来,显得精神抖擞,潇洒利落。
婚姻1、阿夏异居婚"阿夏"是摩梭语,意为亲密的情侣。
所谓阿夏异居婚,就是男不娶妻、乡尔嫁人,男女双方各居母家,男子只是夜晚到女阿夏家居茬,清晨返回母亲家里参加生产生活,这叫"走婚"。
阿夏异用好所生子女,属于女方家庭成员,姓氏随母,由女方家庭共同承担抚养义务生父与子女不在一个家庭生活,男方没有法定的抚养子女的义务,但生父可去看望和关心子女的生活及教育。
男女双方一生可以结交多个阿夏,但不可同时结交两个,只有跟一个终止了阿夏关系后,才能结交另一个。
阿夏双方结合自愿,离异自由,一旦感情破裂,一方不再登门,或一方不再开门,甚至托人捎个口信,便可自己解除阿夏关系,另找自己的意中人,双方没有相互的怨恨和嫉妒,他人也无非议。
因为男女双方建立阿夏关系,完全以情爱作基础,不受家财、地位的影响,不带政治宗教的背景,所以从未产生过情杀、自杀,更不会牵涉到家庭和社会的纷争。
2、阿夏同居婚这种婚姻形态是在阿夏异居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男女双方不再是各居母家,而是同居一家,或者女到男家,或者男到女家,共同生产生活,养育子女。
这种阿夏同居婚,是在男女双方经过长期的异居走婚,感情较为牢靠,且年纪已近中年后组合的。
无论是女到男家,还是男到女家,都是根据双方家庭人口及劳力的多少来定,不带任何钱财及门第意图。
所以,进行阿夏同居婚不必花费聘娶和人赘的钱财,结合和离异都由双方协商。
如果双方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感情破裂而发生离异,也不会引起财产及子女归属的纠纷,因为这些同居的阿夏无论到哪家,仍是母系大家庭,不是他们另立门户,财产仍属大家庭所有,无论孩子靠哪边,都属大家庭成员阿夏婚虽然结合自由,但母系血统近亲禁止结交阿夏。
摩梭男女在生产生活中相识后,一般由男子主动求爱,送给女子戒指或围巾等礼物,若女子接受了,并回赠腰带或其他装饰品,就算是建立了阿夏关系,男子就可以走访了。
但是,男子初次到女阿夏家,决不会悄无声息地进去,而要带点烟酒茶之类的"锅庄礼",征得女方家庭的同意,才可以公开出入女阿夏的家门。
社会上的人也就承认了他们的阿夏关系。
3、一夫一妻婚除了上述"阿夏"婚的两种形式以外,在摩梭村落也有大约20%的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
由于忽必烈率军南下进入泸沽湖之后,在当地置答蓝管民宫,后又更置永宁州(府)土司,加之喇嘛教传人,在永宁、泸沽湖等地实行带有政教合一色彩的统治,宫吏沿习男娶女嫁的一夫一妻婚。
还有金沙江边的拉伯、加泽、托甸摩梭和宁菠县城附近的堪口坝、瓦开等地摩梭,由于历史上很早以前就与其他民族杂居,渐渐走上了一夫一妻的婚姻之路。
配偶双方都是经过邀媒说合,重礼聘娶,长辈主婚,举行仪式,并宴请村邻,被社会公认的夫妻。
正式结婚后,解除婚姻关系不像阿夏婚自由,必须取得双方家庭的同意和社会的认可,办理必要的手续。
目前随着物质生活改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宁菠摩梭人中正式结婚的人数逐渐增多。
节日由于摩梭人信奉鬼神、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火等皆有神灵,也相信人死后变成鬼魂,素有“八百神、三千鬼”的说法。
因此,常采取不同的方式祭祀各种鬼神,并且认为,农历每周初一、十五,或初五、二十五日神仙们都要出来活动,此时朝拜就会得到神灵的保佑。
因而,每到这些日子,当地摩梭人就要转山烧香祭山神,转海祭海神,八月十五日还要吹海螺祭月神等。
转山转海是摩梭人祭祀山神和水神(湖神)的重要方式之一。
转海,摩梭语称“谢过”,即转母湖、祭母湖神之意。
如同祭山一样,每到初一、十五或初五、二十五,村内的姑娘小伙子和老少相约而行。
转海者个个穿着鲜艳的服装,带着干粮,有的骑马,有的步行、有的坐船绕湖,如今有不少男女则骑自行车转海。
湖周山间每隔一两里都有固定的转海烧香祭祀点。
每到一处人们都要停下来烧香磕头,同时也一并祭山神。
形式与转山一样。
转海一天约需十来个小时,一半祭祀一半娱乐,一路上红红绿绿的转海队伍,如同一条色彩斑斓的长龙,游动在山水之间。
一只只冒着青烟的猪槽船也相伴而行去转海,湖内和湖岸上不时传出一阵阵转海者的对歌声,呈现出奇妙壮观的景象。
转山,摩梭语称“俄过”又称“日则过”,“日则”即山神,“俄”为山,“过为”转。
山腰间,都有各户和公共朝拜山神的固定烧香祭祀点,称为“索夸苦”。
每到农历初一、初五、十五和二十五日清晨,各家的人都要到自家相应的“索夸苦”烧上一笼新鲜松叶香磕头敬山神。
这时,山门密林里常冒出缕缕青烟扶摇直上,祭拜者,虔诚地磕着头,口中不断祈祷,直到香火烧尽,烟消云散方归家。
对于虔诚的善男信女来说,每天清晨都必不可少地上山去烧香敬山神。
由于心理作用和登山锻炼,居然使不少慢性病因此而获痊愈。
转山节最隆重的是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格姆女神的盛大节目。
这天一大早,天空中稀稀落落的晨星刚刚隐去,攻瑰红的朝霞才抹上山头林悄,轻纱般的薄雾还在湖面飘浮,湖畔的村村寨寨便欢腾起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换上崭新的衣裙,佩上漂亮的服饰,带着丰盛的酒菜,喜盈盈地从木摞子房里走出来,从山间林中钻出来,从船上跳下来,从四面八方涌向格姆山。
矗立湖边的格姆山东南面,距山顶百米处有一个山洞当地人称“格姆尼柯”,意思是格姆仙人洞或格姆山女儿洞。
从格姆山脚下的礼格村出发,行约5km,即可抵达洞口。
人从洞口侧身而入,便可进到女神洞腹中。
洞如宫殿,迂回上下,厅堂迭出。
洞内奇峰壁立,景点密布。
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或形如佛像、佛塔,或似仙女下几,还有的晶莹剔透得似象牙雕和海底珊湖。
它们同石鼓、石灯等皆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更为奇特的是洞内有一石,似一对穿着摩梭服饰的男女相偎而立,仿佛是一对久别重逢的阿肖恋人,正娓娓诉说衷情。
传说洞深处有阴海(地下湖),阴海中有一棵闪闪发光的珍珠树,敢于深探者方能目睹此物、据说此洞能使有病者消病,不育妇女生育,因而当地人常去敬拜,乞求女神消灾免祸赐予儿女。
人们到了此洞的山脚下,先向格姆山烧香祈祷,敬供瓜果酒肉然后以此为起点,环山绕行。
目的地便是“格姆尼柯”。
穿红着绿的男女老少,有的掌松枝,有的持青杠叶,有的拿鲜花,有的持红叶,踏着欢声笑语,高唱低吟,缓缓前行。
行走途中,兴之所至有的在古树之间挂起绳索比赛荡秋千,有的选一平坦、宽阔的草坪赛马,有的在鲜花绿树丛中对歌,有的燃起青火,围绕火堆“打跳”。
半途饿了便就地野餐。
转山节这天的野餐,不分村寨,不分家庭,见者有份,客人越吃得多,主人越高兴。
格姆山女儿洞的洞顶上长着一株大杜鹃,树木高大粗壮,树冠如一把巨伞,枝繁叶茂,鲜花灿烂,遮掩住洞口,映充了蓝天。
据说这棵杜鹃四季常青,月月开花,遮掩住洞口。
据说这棵杜鹃四季常青,月月开花,是格姆女神的凤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