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摩梭人的传统节日

摩梭人的传统节日

摩梭人的传统节日祭牧神节摩梭人的“依善”节,意为祭牧神节。

根据氏族部落居住的不同,一部分在农历的冬月十二日举行,称为“呷扎依善”,另一部分在腊月初一举行。

尽管过节的时间不同,内容和方式却是一样的。

节日都分两天进行,将第一天叫“阿窝依善”,即在家祭祀牧神,第二天叫“阿卜依善”,即野外祭祀。

节日的第一天,家家主户户备上丰盛的早餐,煮上猪心、猪舌、猪胸骨、香肠、猪膘肉等各种腌制的猪内脏和腊肉,同时还备好各种油炸粑粑、稗子、大米、麦粒等揉成的若干个锥形祭祀物。

饭前,须烧松叶香、柏枝香祭供、祭祀牧神,同时也祭祷告和灶神。

然后将这些祭品,一部分留作第二天的野外祭祀用,一部分送给放牧人员作野餐,一部分家庭成员享用,还有一部分派人送到亲族和有“比子则嘿”(男女阿肖关系)的家作为拜节,对方也要用这些祭品作简单祭祀后分享。

节日的第二天,由家庭的一个成年人携带家中的小孩和各种祭品,到野外自家固定的祭牧神烧香的地方,供上祭品在烧香磕头祭祀之后,又把祭品每样一点烧在香火之中,以祭牧神,剩下祭品就在野外分享。

相传过去摩梭人的成丁礼都要在祭牧神节举行而不是在春节期间,只是的才逐渐改在春节举行。

喇嘛会泸沽湖摩梭人可谓全民信教,他们除了信奉自己的原始宗教“达巴教”外,还信仰喇嘛教。

自喇嘛教传入泸沽湖地区后,当地相继有了黑黄两教派的寺庙,俗称大经堂。

较大的经堂有永宁、前所黄教喇嘛经堂和左所喇踢黑教喇嘛也分别在农历七月初和冬月十二至十五,即在“依善”节期间举行隆重的喇嘛会。

七月初举行的喇嘛会,是由土司为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超渡亡灵而专门安排的喇嘛会,以后形成惯例而延续至今。

平民百姓如要为死者超渡亡灵,也可以在其间举行。

而冬月举行的喇嘛会则主要为祈祷神灵、降伏魔王的盛会。

新加入的小喇嘛也要在其间举行削发入僧仪式。

喇嘛会由当选为主持寺庙的“拉擦”、“翁则”和“格故”(均为庙会喇嘛三个等级的职衔名称)召集寺庙所属大大小小的喇嘛和主持喇嘛会,并由这些主持者轮流设盛大的宴席招待四方来客。

喇嘛会十分热闹,周围远远近近的善男信女们都要来朝拜,献食供奉。

所有喇嘛云集在经堂内,论资排座,诵经作法,锣鼓喧天,法号隆隆,并由喇嘛跳起“格尔”舞和“巴俄”舞,至喇嘛会的最后一天,即冬月十五,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鸣土炮,升佛像,祭祀太阳神,所有善男信女们纷纷磕头,顶礼膜拜,并争着触摸神像,用圣水洗沐等。

到了晚上还要举行盛大的甲搓舞会,欢庆喇嘛会。

祭月神节农历八月十五是摩梭人尝新祭月神的节日,摩梭人称“勒咪著”。

自古以来,摩梭人认为,“勒咪嘎拉”(月神)和太阳、星辰一样,与人的生产、生活、健康、精神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为精神病是与月亮神有关的。

他们发现精神病人常在月缺、月圆的时候发作。

因此,他们认为是月亮神在作祟。

同时,八月又是地里庄稼开始成熟的时候,摩梭人就在八月十五尝新祭月亮。

当天下午,他们备上盛餐,用尝新的粮食做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打开苏里玛酒,祭过祖先和灶神,用过晚餐之后,于傍晚时分,开始准备祭祀月亮神,他们在家中经堂的阳台上或院坝能见到月亮升起的地方设祭坛,祭坛上摆设各种祭供品:青烟缭绕的香笼和清油长明灯,在瓶里插上鲜花,大月饼置于中间,前面还摆着凤尾螺和白海螺。

当月亮冉冉升起的时候,达巴或喇嘛念祷告经,家人开始吹海螺向月神磕头,一直到月亮高升,祭祀活动才完毕。

祭祖节摩梭人一年中,有三次较大的祭祖活动,即在农历正月、七月和十月的杀猪祭祖。

正月和十月,祭祖在方式上完全一样,并由达巴主持进行,“春节”篇中已作了相应介绍,此不敖述。

惟有七月的祭祖是由喇嘛主持进行,且较为简单,在此简略介绍。

每逢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摩梭人认为,七月的上半月是阴间的祖先的属相日进行祭祀。

摩梭人认为,七月的上半月是阴间的祖先鬼魂放假的日子,这期间他们都要回到家里。

因此,摩梭人要选择这期间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时先要请喇嘛用炒面或饭团揉成各种神鬼塑像,设祭坛摆祭品,烧香点灯,喇嘛为祖先们念超渡经,摇梆啷鼓、银玲、吹海螺,家中老幼则向祭坛磕头,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不要在家中作祟。

祭祀时间一般都在一至两天,有的家庭祭祀时间为两天以上,且很隆重。

喇嘛在念经过程中,按其程序,分不同时段,将揉成的各种鬼神之像逐一送出家门,放在屋外不同的方位上,最后将各种祭品抛在屋顶上让乌鸦啄食,被啄食得越多越好。

端午喝药汤节摩梭人也有过端午节的习惯,但与汉族的端午节相比,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

他们除了像汉族那样插苌蒲,喝雄黄酒、带香包外,还要煮药、肉大锅汤,同时祭祀山、水、日、月、星辰等各种神灵和祖先,以求保护庄稼、人畜平安、减少灾害等,亲族间要相互拜节。

过去家家户户还要杀猪儿过节作祭品。

从农历五月初四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出去采集苌蒲、车前草、薄荷、青蒿、马蹄草、臭参等各种新鲜草药,并将一部分药草切成颗粒状,与腊肉、鲜肉或鱼肉、鸡肉一起炖成药汤。

另一部分则切成细末,与苏里玛酒泡在一起,再放一些糖饮用,此外还要制作各种味美可口的粑粑发备节日用。

许多民间医生也要在初四这天采集药物,认为这天采集的药物疗效更好。

初五早晨,祭祀诸神祖先之后,全家一起摆宴席、喝药肉汤、药酒。

这天,青刺果酒也成为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药物。

摩梭人认为,端午这天只要喝了药汤药酒,有病能治病,无病可防病。

有亲缘关系的家庭还要派人带上自家的美食、苏里玛酒等相互拜送。

布谷鸟节清明这一天,摩梭人称“哥布兰库突”,意思是“布谷鸟鸣叫时节”。

达巴经中说:“布谷鸟鸣,万物催醒”,表示着万物全新的时节到了。

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院墙、房屋周围都要撒放一圈火塘灰,据说能防蛇、蛤蟆等走虫进入房屋之中,同时,许多人一早起来喝一口山泉水,相传能预防喉痛声嘶。

全家人还要吃上一顿丰盛的早餐,也有持青的习惯,可能是受汉族清明节的影响,但无扫墓的习俗。

祭太阳神节新年正月初五是摩梭人祭祀太阳神的日子。

祭祀活动由几个相邻的村落集中在相应的地点举行。

在祭祀的前一天下午,喇嘛就开始准备,用炒面捏许多神像,念经作法,一直到初五早晨,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随着隆隆的炮声、锣鼓声、海螺声、诵经声,开始举行隆重的祭太阳神仪式。

只见如潮的男女老幼朝着东方徐徐升起的太阳和太阳神布画像磕头拜神,仪式非常庄重而肃穆,周围香烟缭绕。

接着人们争先恐后地去触摸神像。

喇嘛们则一面念经祷告,一面端着“圣水”,让朝拜的人们一个一个地洗头洗脸,以求神灵保佑,祭祀完毕要办酒席共餐,当晚还跳甲搓舞,纵情欢歌。

摩梭春节称为“库施”,意为过新年。

时间与汉族过春节一致。

在春节前的腊月间,摩梭人家家户户就要为过节而忙忙碌碌地准备:储柴、备松明、蒸酒、磨面、粘“花花糖”、推豆花、制新年衣,如果有儿童要举行成丁礼者,还要选择在冬至或其他吉日裁剪衣服。

节日期间敬神用的清油、酥油,要宰杀的猪、羊、鸡等也要在春节前就要准备好,富裕人家还要备上牦牛或黄牛一头。

在春节前,选择一个没有家庭成员属相的日子打扫全屋所有角落。

这与平时打扫不择属相不同,如果在有家庭成员属相这天打扫,则认为对该属相的成员不吉利。

彻底清扫完毕后,垃圾送出去之前,先要请喇嘛念经,同时还要由喇嘛算垃圾堆放的方位,用炒面揉一个认为似鬼状的塑像,最后连同垃圾放在相应方位处,摩梭人称这一过程为“扎纳鸟木启”,表示将家中鬼邪之物驱逐出去。

腊月二十四的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修整屋内上下火铺,据说这天火铺神已升天,修整火铺就不会得罪火铺神,直到腊月三十,火铺神才返回。

大年三十的前一两天,每家每户开始杀过年猪、羊等。

家中大小门口贴上对联,房屋木摞子壁上贴上象征吉祥物的图腾画“巴”和神像宝瓶画等,神龛上的花瓶里要换上新鲜松柏枝,神案上押运上许多祭祀供品,如果品、花花糖等物。

家庭院坝上方,通常还插上两棵松树,称为“说巴”。

所有家中较大型的家具也要在大年三十前用纸封存,直到新年的初五、初六之后择日启封。

大年三十这天,全家人杀鸡、割猪腰肉、苏里玛酒开坛、做饭等,尽其所能,准备着丰盛的年饭。

各种菜肴应有尽有。

在吃年饭前,必须先要在家中堂屋中央烧一堆驱邪的鲜杜鹃叶熏烟,请达巴或毕喳念祖谱及辞旧迎新的祝词,以敬祖先和火铺神,并请祖先回家团圆,共度春节。

分家出来的须先到“阿窝尔”(老祖先家)团圆,然后才通回自己家吃年饭。

吃年饭时,须吃完三碗才能泡汤,否则认为当年出门时会经常受雨淋。

同时,还要吃饱,如果没有吃饱,神则认为这人可能有什么不高兴,当年不利。

除夕之夜到新年凌晨鸡叫时分,家家鸣枪放炮,吹海螺,烧鲜松叶,迎接新年到来。

新年初一清早,有成丁年龄儿童的家庭要举行成丁礼。

各家成员晚辈要早早起来拜经堂和上下为铺神,并给家中长辈和年长的人磕头施礼,老年人总要向那些磕头者说些“仙鹤千岁、野鸭百岁,新的一年如旭日东升,大吉大利”之类的祝词。

有亲缘关系的,初一到初三,按各家习惯,相互拜年。

亲缘深的要带一整圈猪膘、一壶酒、一根猪肋或四大腿骨节,表示“一根骨头”,还有粑粑、花花糖之类的东西,一般亲戚则只送半圈猪膘肉,一壶酒和粑粑、花花糖等物。

从新年初一到初五,按各氏家庭自古传下来的规定,相应的家庭选择某一天为新年祭祖日。

祭祖日要设祭坛,供奉酒肉糖果等各种祭品,烧香,点清油灯,祭坛上必须有一根三枝头的桃枝Y,并请达巴或毕喳念祭祖经,呼唤家族所有祖先的名字,全家老少则面对祭坛吹海螺磕头,然后将野桃枝Y和祭品放在屋顶上。

祭祀完毕,开始大办酒席,宴请村内的人,从村头到村尾,户户必请,每户必到一人。

整个春节期间,中老年人在村内做客、喝酒、猜谜、荡秋千、聊天,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他们白天唱歌、娱乐、猜谜、荡秋千、踢毽子、“歌卜拉”。

一到节日的夜晚,村内场坝上烧起熊熊篝火,人们纷纷跳起欢乐的甲搓体舞,欢歌笑语,悠悠笛声伴随着轻盈而有节奏的舞步,整个山村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转海(湖)节转海,摩梭语称“谢过”即转母湖、祭母湖神之意。

如同转山一样,每到初一、十五或初五、二十五,村内姑娘小伙子和老少相约而行。

转海者个个穿着鲜艳的服装,带着干粮,或骑马,或步行,或坐船绕湖,如今有不少男女则骑自行车转海。

湖周山间每隔一两里都有固定的转海烧香祭祀点,每到一处人们都要停下来烧香磕头祭山神,形式与转山一样。

转海一天约需十来个小时,一半祭祀一半娱乐,一路上红红绿绿的转海队伍如同一条色彩斑斓的长龙,游动在山水之间,一只只冒着青烟的猪槽船也相伴而行去转海,湖面和湖岸上不时传出一阵阵转海者的对歌声,呈现出奇妙壮观的景象。

朝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永宁泸沽湖一带的摩梭人都要兴趣行朝拜格姆山的活动,摩梭语称之为“格姆刮”,意为“转女神山”。

据考证,朝山节始于摩梭祖先泥月乌定居并得势于永宁的时期,已有一千多年的的初的朝山节,不都集中在格姆山(狮子山),而是各个村子靠近哪座山,便拜那座山。

后来,承受着佛教的传入,加上永宁摩梭长期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家庭形态,从而演绎出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把格姆山神化成当地摩梭人顶礼膜拜的女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