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文学理论批评术语的角度看叙述话语中的叙述时间

从文学理论批评术语的角度看叙述话语中的叙述时间

从文学理论批评术语的角度看叙述话语中的叙述时间
汉本一班 谢美霞 110302038
“叙述”源于拉丁文中的“narrare”,意为“进行叙述”。一般指叙述行为,有
时直接译为“叙述行为”,以区别于“叙事”或“叙事话语”。热奈特在《叙事话
语》中指出:“叙述表示生产叙事文的行为以及从广义上进行这个行为发生的真
实或虚构的整个情境。”在《新叙事话语》中,热奈特将叙述和故事、叙事作了
简要的区别:“故事(被讲述的全部事件),叙事(讲述这些事件的口头或书面话
语),叙述(产生该话语的或真或假的行为,即讲述行为)。”施洛米丝·里蒙—
凯南在《叙事虚构作品》中强调了叙述的语言性质:“叙述”一词指(1)交流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叙事文作为信息由讲述者传达给听众(2)用来传递这个信
息的媒介具有语言性质(3)这个讲或写的行为或过程。“叙述既可以看作真实的,
也可以看作虚构的。”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指出叙述时间是“叙事文与故事之间的时间关系。”
茨维坦·托多洛夫指出:“时间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两种相互关联的时间概念:
一个是描写的时间性,另一个则是描写这个世界的语言的时间性。事件发生的时
间顺序与语言叙述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只是当俄国形式
主义用它作为区别故事(事件顺序)和主体(语言顺序)的主要标志之一以后,
对于它的研究才得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文学理论领域。在此之后,德国文学研究一
个学派又把叙述时间与被叙述时间的对立作为其学说的基础。”施洛米丝·里蒙
—凯南在《叙事虚构作品》中解释说:“时间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即时
序、时距和频率。
《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中提到贝尔纳·瓦莱特在研究故事时
间与叙事时间时,用TH来指代故事的时间(现实或者讲述的故事),用TR来指
代叙事时间(叙述行为),分析了这样四种情况:1、TR=TH在模仿为主的对话
体场景中,叙述时间和真实时间之间建立起一条等式 2、TR烈地暗示了叙述者的观点,叙事速度与真实的时间成反比(或者换个说法:
TR=1/TH) 3、TR=N,TH=0描写性停顿 4、TR=0,TH=N省略标志着与现在相
对的叙述的变化。
时序主要有顺序、倒叙、插叙三种类型。
时距又译为“时长”、“时限”、“时间跨度”等。施洛米丝·里蒙—凯南在《叙
事虚构作品》中提到“回答关于‘多长时间’的问题,常用词语是:一小时、一
年、长久、短暂、从X到Y等等。”茨维坦·托多洛夫说:“在时长方面,我们
可以将被叙述的事件持续的时间同阅读关于这个事件的叙述文字所需的时间进
行对比。”但他同时指出:“实际上,后者是无法掐表计算的,我们总是只能说出
相对的时值。”热奈特也看到:“对照叙事的‘时长’和它所讲述的故事的时长则
是一件棘手的工作,理由很简单:谁也量不出叙事的时长。我们说过,这种自发
的名称只能指阅读叙事所需要的时间,但阅读时间显然因情况而异,与电影甚至
音乐相反,规定阅读的正常速度是根本不可能的。”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指出“事件或故事片段的不同时间与它们在叙事中
的伪时间长度(事实上即文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即速度关系”。“所谓速度是
指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的关系(每米多少秒,每秒多少米),叙事的速度将由以
秒、分、时、日、月、年计量的故事时距和以行、页计量的文本时间长度之间的
关系来确定。”例如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速度有以下两方面的明显
变化:“首先,变化的幅度从190页写3小时到3行写13年,即(十分粗略地计
算)从一页写一分钟到一页写一个世纪。其次,叙事随着朝尾声发展内部发生了
演变,简要地说,一方面可看到叙事逐渐放慢,故事延续时间很短而经历时间长
的场面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可看到省略越来越大,以某种方式来补偿速度的放
慢:这两个方面不难概括为叙事越来越大的间断性。”
热奈特指出:“我所谓的叙述频率,即叙事与故事之间的频率关系(或更简
单地说,重复关系)。”他还提出:基于(故事中)所叙述的事件和(叙事文中)
叙事话语的‘重复’能力,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关系体制,并根据故事或叙事文各
自提供的两种可能——事件有无重复,语句有无重复—先验地推论出四个潜在的
类型:<一>“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比如“昨天,我很早就睡下了。”在这
句话,叙述语句的单一性和所讲述的单一性相符,称之为单一性叙事。 <二>讲
述若干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比如“礼拜一我很早就睡下了,礼拜二我很早就睡
下了,礼拜三我很早就睡下了。”虽然这是三个时间段发生的事,但其根本性质
是相同的,所以这种也属于单一性叙事。<三>讲述过若干次发生过一次的事,比
如“昨天,我很早就睡下了。昨天,我很早就睡下了。昨天,我很早就睡下了。”
这个形式似乎纯属假设,像是组合式头脑的畸形儿,没有任何文学意义。然而,
我们要想到,某些现代作品恰恰是建筑在叙事文的这种重复能力上的。比如,在
《嫉妒》中关于蜈蚣的死的重复描写。另一个方面,同一个事件被讲述若干次,
不仅可以有风格的变化,而且在视点上也可以有所变化,例如《罗生门》,这一
种称为重复性叙事。<四>讲述一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我们回到第二种类型的例
子,把这种情况综合起来说“每天或一周的每一天我都睡得很早。”这类叙述中,
仅仅一次叙述行为就承担了同一事件的若干次情况,我们称之为综合性叙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