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翻译课程——讲义1
1 翻译讲义 (一) 一 什么是翻译 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现代汉语词典) ● 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1949) ●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 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刘宓庆,1990) ● 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蔡毅,1995) ●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 1997) ●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 (沈苏儒,1998) ●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瞿秋白) 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 ● 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泰特勒,1790) ● 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费道罗夫,1953) ●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ation 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卡特福德,1965) ● Nida insists, “„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1969: 53)。(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中文版) ● According to Newmark, translation is “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2001a:7).
二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A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given below, makes a second crucial point by distinguishing
process from result: The process or result of converting information from one language or language variety into another…. The aim is to reproduce as accurately as possible all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feature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original by finding equivalents in the “ target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all factual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original text… must be retained in the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the term translation is obviously given two meanings. However, I would suggest that there are, in fact, three distinguishable meanings for this word. It can refer to: (1)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to translate; the activity rather than the tangible object); (2) a translation: the product of translating (i.e. the translated text); (3) translation: the abstract concept which encompasses both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nd the product of that process. 研究生翻译课程——讲义1
2 三.我国翻译的简史 (1) 自汉末以来迄宋初并在隋唐达到鼎盛时期的佛经翻译(公元5-10世纪)。 (2) 明末清初(17世纪末18世纪初)对西学的译界。 (3) 自清末民初而至本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的对西学的大规模译介。 (4)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及今后一段时间,对外国文化的又一轮大规模译介活动。 我国古代佛教传播时的译经活动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据胡适《白话文学史》统计,译经达15000卷以上。相比之下,佛经理论的数量和份量都显轻”(蒋童,《中国翻译》 6/1999)。现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大量翻译佛经的人是安世高。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是天竺人摄摩藤,竺法护翻译的《四十二章经》。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可分为三个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为第一阶段。翻译力量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僧人,如支谦,竺法护,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44—413),惠远(334—416), 彦琮(557—610)。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大批翻译人才从事译经活动,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还设置了翻经馆。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在唐朝。此时主要译者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僧人译经家。其中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南宋以后趋于衰微。 明末清初,即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万历到乾隆时,大量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宣扬基督教,同时耶传播科学。我国翻译事业才形成第二个高潮。然而,这次高峰仅仅是昙花一现,满清政府因害怕外国列强,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禁止一切对外交往活动。 因此,这次翻译高潮无论从延续时间、译者队伍与译著数量来说,都远不能与前一次佛经翻译相比;与此相应,在翻译理论上也没有重大成果。这一阶段主要是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与士大夫的科技翻译,如徐光启、利玛窦和李之藻。 清末民初,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忧国忧民的先进人物面对民族危机,图自强,谋复兴,共赴救亡图存大业,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早期科学人才,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又一次开创了西学翻译的高潮。此次翻译高潮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洋务时期的翻译、维新时期的翻译和20世纪初五四运动之前的民国时期。洋务时期的翻译活动创设了外语与科学技术兼学的近代学堂和翻译机构,翻译了大批科学技术书籍,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技翻译家,对清末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维新时期广设译学馆,广译西学,造就翻译人才等方面,其规模之大,其学科之广,其数量之多,其质量之精,是洋务时期的翻译无可比拟的。20世纪初五四运动之前的民国时期,以章士钊、胡以鲁、容挺公、朱自清等人为代表,掀起了一场“译名大讨论”。这是翻译史上一场著名的大辩论,其影响甚为深远。 在这次西学翻译高潮时期,西学翻译不仅得到了蓬勃发展,全面、系统、重点地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而且培养和造就了自己的翻译家,建立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如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这一时期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有马建忠、李善兰、华蘅芳、徐寿、严复、梁启超,林纾、辜鸿铭、陈季同等。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界线。五四运动以前以严复、林纾等为代表,翻译了大量西方国家带有浓厚资产阶级思想的科技著作、学术名著和文学名著。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的翻译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翻译作品多以介绍西方国家的带有无产阶级思想的文学作品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经典著作为主。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进入了翻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是继西学翻译高潮之后涌现出的又一次新的翻译高潮,与西学翻译高潮相比,无论在翻译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其影响的范围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一时期我国翻译事业的中坚力量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沈雁冰、郑振铎、郁达夫、叶圣陶、巴金、林语堂,朱光潜、朱生毫、傅雷等和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如陈独秀、李大钊、张闻天、成仿吾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是“五四” 后我国翻译事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主要有李大钊、李汉俊、李达、李立三、王一飞、艾思奇等,其中最有影响的译作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它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就是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