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题: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在线测试(附答案)

阅读题: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在线测试(附答案)

阅读题: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在线测试(附答案)
阅读题: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钱理群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
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
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
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
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
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
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
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
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
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
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
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
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
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
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
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
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
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
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
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
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
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
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
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
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
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2014年2月13日《人民政协报》)
1.下列刘“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
3分)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
径。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
阅读。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
络读书。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往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
造的阅读。答案为:C2.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A:进
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
朗读来获得。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
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
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
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就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答案为:D3.根据原文内容,下
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
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B:阅读经典作品,
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C:不同的
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D:
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
解经者共同完成的。答案为:C

上一试题:阅读题:谈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下一试题:文言文阅读题:《宋史》卷三
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