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来历】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据《吕氏春秋 季冬记》记" />
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除夕习俗礼仪,除夕的来历与习俗,除夕风俗习惯

除夕习俗礼仪,除夕的来历与习俗,除夕风俗习惯

除夕习俗礼仪,除夕的来历与习俗,除夕风俗习惯/2015/1209/20151209093510989.jpg" width="450" alt="除夕习俗" />【除夕的来历】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勐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塬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的习俗】一、祭祀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

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

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二、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年夜饭的讲究: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 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南方新年有吃馄饨习俗,是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

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三、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此时,爸爸妈妈不妨把这些名诗念给孩子听,并作出解释,让他们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这晚家人团圆,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它们的叫法还有讨口彩的含义,比如: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四、压岁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

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

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

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五、踩岁此外,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

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六、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

),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七、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

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

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

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八、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

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九、放爆竹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

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

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

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

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

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十、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1]十一、贴窗花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十二、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十三、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十四、挂灯笼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十五、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 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除夕的禁忌】除夕有很多的禁忌。

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

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

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

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