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目录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3)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3)(一)犯罪的低龄化趋势 (3)(二)犯罪人数增多 (4)(三)犯罪类型多样 (4)(四)犯罪形式突出 (5)(五)犯罪手段智能化 (5)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5)(一)自身因素 (5)(二)家庭因素 (6)(三)学校因素 (8)(四)社会因素 (9)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11)(一)重视经常性教育 (11)(二)加强社会规范性管理 (11)(三)创建文化性社会 (12)(四)成立专门型预防机构 (12)结束语 (12)注释 (13)参考文献 (13)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内容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

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本文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问题提出预防措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措施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青少年犯罪的数量之大,发展之快,危害之深,性质之恶劣,使人们非常震惊,它一直是困扰司法实践部门与法学理论界的一个难题。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特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之一。

近年来,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和减少,但是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青少年犯罪又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新的模式,这要求人们进一步探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青少年犯罪在我国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但它是犯罪学研究中和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我国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从刑法角度下的定义,主要是指14岁到25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处罚的行为。

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从犯罪学角度出发下的定义,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主体年龄也有所放宽。

犯罪学主要采取广义的概念。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从犯罪年龄上看,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犯罪年龄的低龄化是当前青少年犯罪比较突出的特点。

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飞速发展,未成年人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途径比较广泛,这使他们生理上、心理上的发展变化都比过去提前了。

目前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表现突出,青少年犯罪的始犯年龄和高峰年龄提前,平均年龄降低。

据调查,某省未成年人第一次犯罪的平均年龄已从原来的16周岁提前到14周岁。

(二)、从犯罪主体上看,女性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外来青少年犯罪人数增多。

虽然从整个青少年犯罪情况来看,女性青少年犯罪仍然大大低于男性青少年犯罪,但它的增长率却远远高于男性青少年的增长率。

由于女青少年自身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使女青少年犯罪又有着自己的特点。

女青少年犯罪往往是从受害开始的,一旦受害,就怀恨在心,开始无所顾忌,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女青少年犯罪有极大的腐蚀性,他们一旦犯罪,就容易拉拢社会上一些不稳定分子。

安徽宿州一名14岁的女孩辍学不久,竟制造了一起震惊宿州的恶性强奸案。

她指使手下“小弟”,对自己以前的校友施以强奸。

该女12岁辍学,家人对她丧失了信心,放任自流。

当民警讯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干脆的回答让人十分震惊——给手下的“小弟”找点乐子以笼络人心。

由此看来,女青少年的犯罪后果是很严重的。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失衡,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人数逐年增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后,其子女就会分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移民子弟”,人数大概有2000万之多。

“城市人”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参照对象,其心理预期远远高于他们的父辈。

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也能过上“城市人”的富足生活,但是往往又想不劳而获,加上城市对外来人口管理上的欠缺,给一些青少年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就极易涉足犯罪。

第二种是农村“留守少年”。

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新动向。

【1】他们缺少管教,容易形成孤僻的歪曲心理。

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少年”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

(三)、从犯罪性质上看,犯罪类型多样,且暴力性增强。

我们当前青少年犯罪类型呈现多样性、交叉性、复杂性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逐渐向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发展。

与五六十年代相比,青少年犯罪由过去单一的暴力型犯罪趋向混合的暴力型犯罪,就是由抢劫、盗窃等罪引起的杀人灭迹等一案多罪的混合暴力型案件,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率上升。

如山东省德州市,两名“90后”为了弄点钱过年花用,竟铤而走险,频频驾驶摩托车上街疯狂抢劫、抢夺,在不足一个月时间里作案几十起,在抢劫过程中致1人死亡、1人轻伤。

现在青少年犯罪还向涉毒、涉赌、卖淫嫖娼、计算机犯罪等领域扩展,这是应该引起整个社会警醒并应反思的地方。

(四)、从犯罪形式上看,团伙犯罪形式突出。

青少年犯罪团伙一直是我过青少年犯罪中的主要形态。

目前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左右属于团伙作案。

他们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

在北京海淀区发生了由七八十个“90后”中学生组成的“太子堂”团伙在“总堂主”的领导下,报复仇家、随意行抢,涉嫌寻衅滋事的恶性案件。

据了解,“太子堂”团伙成员基本都由北京孩子组成,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多数成员是家长不关心、老师不重视、同学瞧不起、成绩较差的边缘化学生。

共同的背景,相同的情况使他们很容易地走在了一起。

他们喝酒、跪拜、结盟、选帮主、立帮规,制订犯罪活动计划,实施各种犯罪活动。

各地查获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名目繁多,像“青龙帮”、“飞虎帮”、“十三太保”等。

这些帮派团伙的势力强大,往往不好惹,这更滋长着他们的盛气,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五)、从犯罪手段上看,趋于智能化。

过去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幼稚简单,主要是进行一般的抢劫和滋扰活动,现在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手段时显成人化和智能化,表现出更加复杂的形态。

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窃听技术等高科技犯罪,利用生物学、医药学、化学等先进知识犯罪。

涉及这类高科技犯罪的青少年,往往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作案过程善于将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违法犯罪活动中,智能化因素很高。

他们还在实施犯罪前学习侦查原理,掌握反侦查技巧,伪造作案现场,消除作案痕迹,使违法犯罪更加隐蔽和复杂,侦查的难度更加增大。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上讲既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客观上讲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因素(一)、自身因素1、人生观的影响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等的看法。

有些青少年,他们的人生观是错误的,是歪曲的,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知,缺乏严肃的生活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金钱万能,性自由,哥们义气等腐朽的落后意识。

甚至有的青少年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观,他们对人生没有什么看法,不知道生活的意义。

青少年,他们正处于向成年人过度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正是其人生观形成的最佳时期。

人生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只有正确引导他们,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

2、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差青少年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

青少年身强体壮,血气方刚,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但是缺少对复杂事务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很容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下误入歧途。

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变时期,对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容易感情冲动,自己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计后果。

3、社会阅历浅青少年接触社会时间不长,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性。

多数青少年罪犯自我意识较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自利、感情易冲动等不良特征,一旦交往受挫,容易产生孤独、报复心理。

这也是造成一部分青少年激情报复、伤害、故意杀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少年社会阅历浅,在做人,做事方面都不够成熟,易做出不理智的事。

(二)、家庭因素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好的环境能让青少年受到良好的熏陶,而在恶劣的环境下则会受到不好的渲染。

一是家庭结构缺损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单亲家庭中,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他们会有被父母一方抛弃的感觉,因此对周围的人不信任,他们变得冷酷、残忍,甚至走上极端。

而这种家庭中的父母往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孩子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一旦有犯罪诱因出现,就会铤而走险,实施犯罪。

二是家庭暴力会给青少年带来影响。

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感情不和,往往会导致青少年人格上的不健全。

生活在这种家庭中,青少年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理就会变得冷漠,待人接物缺乏热情,处事方式也会变得固执、偏激。

另外,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像父母一样使用暴力,后果不堪设想。

2、家庭教育的影响(1)教育女子的方式不当。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往往教育方式不当,极端式的教育现象严重。

一是溺爱式与粗暴式教育。

以溺爱式教育子女的家长对其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甚至袒护包庇。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种溺爱式的教育也显得越来越普遍。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要么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要么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要么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贪图享受。

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当代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

以粗暴式教育子女的家长往往对子女施以“家法”,在孩子达不到家长的满意时,家长就对其施以打骂,或者体罚等暴力举动。

这种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结识社会上的混混,走上犯罪道路。

家长对子女的暴力行为,还有可能让孩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正如一犯罪的少年说:“父亲对我的态度与其说是教育,倒不如说他对我有仇,我受够了他的粗暴,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别人,这样我才解恨。

”人们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或人际关系,更别说自制力差而模仿力强的青少年了。

二是只养而不教式与期望过高式教育。

有的家长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空闲的时间教育子女。

他们可以为子女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给其充足的物质满足,但是却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当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情感沟通时,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就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心理上就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以致走向弯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