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
一、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
1、自由主义诸形态
•17世纪洛克的自然权利说;
•古典自由主义:
•现代自由主义:自由和平等的优先性问题;
2、“新自由主义”含义
•和20世纪初英国“新自由主义”的区别;
•向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归;
•现代自由放任主义→保守主义新右派;
二、新自由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1、凯恩斯主义面临的挑战
•滞涨危机与凯恩斯经济学的失灵;
2、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
•经济全球化;
•贸易自由化;
3、社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变化;
4、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
三、新自由主义的哲学理念
1、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优先性;
•消极自由观;
•以人的理性思考能力为基础;
2、反功利主义的个人权利论
•否定功利主义对人的自然权利概念的否定;
•自然权利vs法律权利;
•功利主义以结果、效益来论证个人自由的必要性;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之问题所在;
3、对经济不平等的辩护
•私有产权和市场机制是保障个人的前提;
•平等会损害自由;
4、必须限制国家的作用
•国家的职责;
•
第二节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
一、哈耶克的社会福利观念
1、哈耶克生平与学术
•奥地利学派传人;
•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和自由》;
•激进的经济自由主义者,但是与保守主义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2、有限度的保障与绝对的保障
•有限度的保障:免于严重的物质匮乏;
•绝对的保障:某种生活水准的保障;
•后者是对自由的一种潜在威胁;
•对自由和市场效率的重视;
3、限制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运作方式
•严格限制政府的强制性权力;
•自由主义的一般性原则;以竞争机制来提供社会福利;
•反对提供社会福利时扩大收入再分配;
•保障方式要尽可能符合自由主义的原则;
二、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念
1、失业和通胀的不可替代论
•菲利普斯曲线:工资率与失业率的反比关系;
•弗里德曼:通胀率与失业率无关;
2、负所得税的主张
•失业导致的贫困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负所得税内容:
•负所得税可实现的福利目标:
•公共基金集中用于穷人;
•将穷人当作认真尽责的人,而非无能的人;
•鼓励穷人自助;
•减少耗费;
3、教育凭单计划
•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
•公立学校对父母教育权的剥夺;
•教育凭单计划内容:
第三节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
1、作为交换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问题;
•公共选择的方法论革命:政治的、集体或非市场决策;
2、自愿交换关系和非自愿交换关系
•自发秩序与自愿交换;
•政治学与经济学之分界线:交换关系的自愿与否;
3、用交换科学的观点研究政治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用交换观点看待和研究政治问题;
•政治科学-政治安排vs经济科学-市场安排;
•政治领域公共选择的规范意义:去强制化的政治制度改革;
4、用“经济人”的动机推动公共利益
•“经济人”假设之意义;
•公共选择代理人个人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
•制约代理人,并利用其动机推进公共利益;
二、公正的比赛规则
1、公正规则及其对分配结果的影响
•公共选择促进对政治交换过程规范规则的改进;
•“公正规则”:同意限定公正,而非相反;
•市场经济中影响个体所获得分配结果的主要因素:选择、运气、努力和出身;
•选择之影响:不确定性;
•运气之影响:偶然因素;
•努力之影响:努力得来的权利是正义的;
•出身之影响:不公正的源头;
2、对出发点的不平等的修正
•(1)修正出身不平等的限制性要件:
•对天赋上的不平等的修正是有限的;
•出发点平等是相对的,是不存在重大差别;
•(2)减少出发点不平等的两项规则:
•征收财政转让税——地位修正;
•政府出资办教育——修正天赋;
•(3)公正机会:所有人都可以参加比赛、参赛者地位平等;
•(4)由出发点公正而导致的结果差异同样是公正的;
•(5)可以对运气极坏的人予以必要帮助;
三、舍弃福利国家
•主张事先规则公正,反对事后再分配;
•“福利国家”:实行集体决定的强制性收入和财富转移的国家;
•“巨额净负债”:政府无法偿清的债务;
•改造福利国家之方法:维克塞尔的概念一致性检验标准;
第四节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
一、罗尔斯的正义论与平等主义的福利观
1、正义论的基本前提
•正义论所探讨的问题:关于构成社会基本结构的主要制度的正义问题;
•正义仅是衡量社会基本结构的标准之一,此外还有效率、自由、稳定等;
•聚焦于社会制度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问题,以及利益划分方式;
•正义是首要价值;
•社会是一个能增进所有参与者利益的合作体系;
•矛盾在于所获利益之分配;
•社会成员是“自由而平等”的,且是具有正义感的理性经济人;
2、公平的正义及其形成的前提条件
•作为公平的正义;
•公平的原点:如果在自由而平等的“原初状态”下所达成的关于恰当分配的社会正义原则,那么,这一原则就是正义的;
•“无知之幕”:缔约者不知道自己的状态,但是知道人类社会的一般事实;
3、自由的原则和差别的原则
•正义论的构成的两个部分:其一,对原初状态的解释;其二,对原初状态下人们可能选择出来的公平分配原则的阐释;
•原初状态下的两个原则:
•其一,平等地拥有最广泛的自由;
•其二,不平等的机会公平原则和差别原则;
•罗尔斯的一般正义观:平等分配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
•正义的两个原则:
•其一,自由的优先性原则:自由不可破坏;也不允许在基本自由和经济利益之间进行交换;
•其二,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性:不平等的社会安排只能在增益所有人的情况下才是可以接受的;出生和天赋优势不是个人应该得到的,这种优势应该增益整个社会,而不应仅归个人所有;
•结论:平等原则优先于效率原则;公平机会优先于差别原则;
4、平等主义的福利观
•差别原则的平等主义思想;
•补偿原则对精英统治的抑制;
•在作为公平的正义中,相互分享各自的命运;
二、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与社会福利观
1、关于个人权利的理论
•诺齐克的代表作《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个人对自由我的权利:身体权利、财产权利;
•个人权利是对他人行为道德上的边际约束:减少对权利的侵犯;
•肯定性权利和否定性权利:个人拥有的是否定性权利;
•肯定权利的条件:自愿契约;
2、拥有的正义论
•经济资源集中的过程正义;
•处理拥有正义的三个原则:
•其一,符合获取正义原则下获得的东西;
•其二,符合转让正义条件下获得的东西——自愿转让;
•其三,如果违反上述两原则,那么其获得的东西就应该被矫正;
3、诺齐克的社会福利观
•最低限度的国家:反对无政府主义,也反对国家权力过大;
•交换论而非契约论下的反无政府主义;
•基于此,国家的存在只需要是最低限度的;
•以私人自愿慈善机构来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