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省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试验示范实施方案为发展生态质量效益型农业,做好农业“三减”工作,2016年确定在我省部分水稻主产县(市)开展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试验示范工作。
为确保试验示范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通过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并配以水稻专用肥料,考核水稻侧深施肥机械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重点对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对比验证,探索适合我省现代农业需求的水田节肥增效技术,为进一步在全省大面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二、示范内容及地点(一)示范内容:1.对专用水稻侧深施肥机械进行测试,检验试验使用的国产、进口水稻侧深施肥机械的可靠性、适用性,采集相关技术数据,为完善、配套、形成完整的施肥机型,奠定技术基础。
2.对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稻专用肥应用效果进行验证,对不同施肥量的处理和对照地块进行全程技术跟踪记载,采集详实数据,做好综合分析最佳施肥量,以及产量、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对比情况分析工作。
(二)试验地点:项目拟落实在我省水稻主产区10个县(市):第一积温区五- 1 -常市、泰来县;第二积温区富裕县、兰西县、方正县;第三积温区庆安县、绥棱县、海伦市、富锦市、通河县。
由各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机推广站共同实施。
三、试验机械、肥料(一)示范点所需先进水稻侧深施肥机械,现有7台进口机械和3台国产机械,每个示范点1台加装侧深施肥装置的水稻插秧机。
(二)试验肥料使用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开发的水稻专用肥,各示范县要及时与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沟通,以便中化集团做好供应准备。
四、方法及处理1.基本要求:试验示范地块要求地力、整地、品种、栽培模式、密度、管理水平等栽培条件一致。
2.试验处理:采取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3亩左右(独立水田田块)。
(1)第一积温区试验处理设计(试点县为五常市、泰来县):对照:常规施肥采用底肥尿素6公斤/亩、二铵10公斤/亩、钾肥8公斤/亩;蘖肥施尿素5公斤/亩,调节肥尿素1公斤/亩;穗肥尿素2公斤/亩、50%硫酸钾5 公斤/亩。
如不施调节肥,则调节肥加入蘖肥一起施入。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7公斤。
处理1: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肥量30公斤/亩;穗肥尿素2公斤/亩、50%硫酸钾5公斤/亩。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7公斤。
- 2 -处理2: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肥量27公斤/亩;穗肥尿素2公斤/亩、50%硫酸钾5公斤/亩。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4公斤。
处理3: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肥量25.5公斤/亩;穗肥尿素2公斤/亩、50%硫酸钾5公斤/亩。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2.5公斤。
处理4: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肥量24公斤/亩;穗肥尿素2公斤/亩、50%硫酸钾5公斤/亩。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1公斤。
(2)第二积温区试验处理设计(试点县为方正县、兰西县、富裕县):对照:常规施肥采用底肥尿素6公斤/亩、二铵9公斤/亩、钾肥7公斤/亩;蘖肥施尿素5公斤/亩,调节肥尿素1公斤/亩;穗肥尿素2公斤/亩、50%硫酸钾4公斤/亩。
如不施调节肥,则调节肥加入蘖肥一起施入。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4公斤。
处理1: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肥量28公斤/亩;穗肥尿素2公斤/亩、50%硫酸钾4公斤/亩。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4公斤。
处理2: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肥量25.2公斤/亩;穗肥尿素2公斤/亩、50%硫酸钾4公斤/亩。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1.2公斤。
处理3: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肥量23.8公斤/亩;穗肥尿素2公斤/亩、50%硫酸钾- 3 -4公斤/亩。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29.8公斤。
处理4: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肥量22.4公斤/亩;穗肥尿素2公斤/亩、50%硫酸钾4公斤/亩。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28.4公斤。
(3)第三积温区试验处理设计(试点县为庆安县、绥棱县、海伦市、富锦市、通河县):对照:常规施肥采用底肥尿素5公斤/亩、二铵8公斤/亩、钾肥7公斤/亩;蘖肥施尿素4公斤/亩,调节肥尿素1公斤/亩;穗肥尿素1公斤/亩、50%硫酸钾4 公斤/亩。
如不施调节肥,则调节肥加入蘖肥一起施入。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0公斤。
处理1: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肥量25公斤/亩;穗肥尿素1公斤/亩、50%硫酸钾4公斤/亩。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0公斤。
处理2:处理2: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肥量22.5公斤/亩;穗肥尿素1公斤/亩、50%硫酸钾4公斤/亩。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27.5公斤。
处理3: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肥量21.25公斤/亩;穗肥尿素1公斤/亩、50%硫酸钾4公斤/亩。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26.25公斤。
处理4: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肥量20公斤/亩;穗肥尿素1公斤/亩、50%硫酸钾4公斤/亩。
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25公斤。
五、调查项目和测产- 4 -1.试验地块基础肥力测定试验前要进行土壤基础肥力的测定,包括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和pH等。
地块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PH值2.秧苗素质调查秧苗素质调查表项目秧龄苗高根长根数茎粗百株鲜重百株干重数据3.叶龄进程秧田4叶期开始标记主茎叶龄,移栽时每个处理连续标记3穴,返青后每7天标记与记录一次叶龄。
叶龄进程记录表处理标记穴叶龄叶龄叶龄叶龄叶龄对照第一穴第二穴第三穴处理1第一穴第二穴第三穴处理2第一穴第二穴第三穴处理3第一穴第二穴第三穴处理4第一穴第二穴第三穴- 5 -4.生育期调查插秧之后,调查返青期、分蘖期、始穗期、抽穗期、成熟期等。
生育进程调查表调查人:调查时间:生育期处理播种期月、日齐苗期月、日插秧期月、日返青期月、日分蘖期月、日拔节期月、日抽穗期月、日成熟期月、日对照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5.茎蘖动态在水稻返青后(移栽后7天)每10天调查一次分蘖数,每个处理调查植株30穴,取平均值为该处理的分蘖数。
6.成熟考种测产考查各产量构成因子(平方米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粒数和千粒重)。
每个处理随机选择5点,每点1平方米,取平均值。
水稻室内考种表项目处理m2穴数m2穗数总粒数(粒/穗)实粒数(粒/穗)结实率(%)千粒重(g)亩产量(kg)增减产(%)对照处理1 处理2 处理3 处理4- 6 -六、跟踪监测记录要求1.做到实测实录。
所有数据必须真实可靠,不得随意编造。
2.做到两结合。
既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测试与调查相结合。
3.做到定人、定点、定时。
定人,即示范点必须固定专人负责,不得随意变动;定点,即监测内容必须在同一示范点进行;定时,即按照规定的时间及时测试。
4.试验监测内容上报时间:5月初上报示范点落实基本情况,包括实施方案、示范地点、项目负责人、项目进展等情况;10月底前上报项目总结材料。
报给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省土肥站、省农机推广站各一份。
七、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强力推动。
为强化管理,保证试验实施到位,省农委成立由李连瑞副主任、李世润副巡视员为组长,农机局局长、种植业处处长为副组长,农机局、种植业处、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推广站、土肥站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办公室设在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各县(市)实施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上下贯通、保障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确保项目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二)科学组织,规范运作。
在示范过程中,严格按实施方案进行逐项落实。
省农委农机局、种植业处负责组织协调有关试验条件、农机农艺结合有关工作,解决试验中的难点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组织项目具体实施、综合协调、田间监测、情况反馈、督导检查、数据整理、技术分析和经济效益分析,形成书- 7 -面总结材料上报。
农机推广站牵头与省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试验地点落实,具体负责机具落实,农机标准作业指导与监督,对机械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进行考核。
土肥站负责减肥试验设计、肥效对比,做好试验县(市)试验专用肥与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对接。
各县(市)也要明确责任,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每个试验示范点都要明确负责人、技术责任人、指导专家等,做好各个阶段和生长期指标检测和数字影像记录,并认真做好每个生育阶段田间调查分析和全年总结工作。
(三)明确主体,发挥优势。
为确保试验示范效果,选择具有参加试验积极性、能够提供试验条件、有很好工作基础的水田农机合作社或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试验示范基点,充分发挥合作社现有的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土地连片规模种植和带动示范作用强的优势,提高试验示范水平。
(四)强化协作,搞好培训。
农技、农机及相关企业要强化合作,协同作战,各负其责,共同搞好项目的实施。
三方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一线示范基地,做好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
让试验示范区技术人员和基地用户全面了解、掌握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和机具操作规程,保证项目技术措施落实不走样,提升项目实施标准。
附件:水稻侧深施肥高速插秧机可靠性、适应性测试方案- 8 -附件:水稻侧深施肥高速插秧机可靠性、适应性测试方案一、可靠性1.施肥定位可靠性。
土壤层高低差在30mm内,分别随机选择测试3个点,每个点选择30株(即每点6行,每行5株),测肥苗间距(侧向距离)和施肥深度(土壤层内距表面距离)。
2.施肥量一致性。
在每次调减施肥量同时,机械原地测试每行施肥量一致性;作业时结合不同减肥方案,测试记录每个试验田块施肥总量,测算单位面积总排肥量一致性和误差范围。
3.故障率。
在化肥不低于最小负载条件下,记录施肥报警次数,自报警停车点逐行测量断条长度。
4.其它性能。
作业中转弯、停车等区域排肥量变化;转弯泥浆对秧苗和施肥影响。
二、适应性1.通过性能。
记录各试验田块实际泥脚深度,满载作业(含操作人员、秧苗、肥料)时通过性和防陷性能。
2.作业效率。
实测每个试验地块作业效率,与非深施肥高速作业对比。
3.过埂性能。
记录池埂高度、宽度,不同负载情况过埂性能。
4.最低适应条件。
测试满载时不同动力机械最低作业条件,包括泥脚深度、池埂高度、秧苗高度范围、施肥量调节范围、田块平整度范围等。
5.肥料试验。
有条件试点安排测试不同机械对其它缓释肥料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