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聚落形态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京杭大运河的研究工作在很早就开始了,从2006年的申遗热潮到现在,大运河的申遗工作还在沿线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从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到积极筹划和推进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都在全力迎接最为关键的“世考”—世界遗产中心组织专家对大运河进行现场考察评估。纵观京杭大运河及其文化史的演变历程,可以说,运河文化生态演变对运河周围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除此以外,还对沿运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及聚落变迁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对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聚落形态进行研究,找出与聚落形态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以及大运河的功能转换,更加注重大运河带来的的经济性、生态性以及社会性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论文通过对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的调查研究,在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了解研究了京杭大运河周边的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天津段大运河对周边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传统聚落面临现代社会的进步、文化冲击、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面临着衰弱和破坏的风险,所以该研究一方面对保留大运河周边传统聚落形态进行保护,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古代的聚落长期以农村聚落为主,历代统治者都非常看重农村聚落的稳定和发展,通过研究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的聚落形态研究,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更深了解。 目前关于大运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不足,尤其是关于天津南运河段的研究就更为少,沿运河很多城市都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所以通过分析京杭大运河周边村落聚居形态,提出更好的保护和恢复大运河的意见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基于研究天津南运河段的聚落形态为主,从历史、文化等角度剖析运河的发展,提出保护和发展京杭大运河的措施和建议,保护京杭大运河的传统聚落形态。民众在文化生活中的影响,提出进一步保护大运河传统聚落形态的政策建议,对于研究大运河周边聚落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聚落地理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聚落地理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施吕特尔在其发表的《对聚落地理学的意见》中所涉及的,此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使得聚落地理学的研究迅速扩展蔓延。关于聚落地理的研究并不是同一的模式下进行的,而是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结合各自的实际发展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风格。 国外的研究代表主要有: 1.美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戈登•威利(G.R.Willy)将聚落或居址形态看作是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反应,可以了解先民的文化生态学和适应方式。 2.威利认识到聚落和居址形态在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演变上的巨大潜力。他将聚落形态定义为:“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地面上处理起来的方式。它包括房屋,房屋的布置方式,以及其他与社团生活相关的建筑物的性质和处理方式”。 3.1970年代,美国考古学家欧文·劳斯(I.Rouse)将聚落形态扩展为“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社会机构在地面上的分布的方式。这种方式包含了社会、文化和生态三种系统,并提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记录”。 4.美国的凯文·林奇在其编写的《城市形态》中有提及:“聚落形态的产生是人的企图和人的价值取向的结果,但它的复杂性和惰性,常常隐藏在这些关系下面。”“城市的形态,它们的实际功能,以及人们赋予形态的价值和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 国内的研究学者代表有:
我国国内对现代聚落形态的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的发展起来的,之前关于聚落的研究仅局限于建筑的局部特征和单体形式。目前存在的主要理论有: 1.王建国著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城市形态研究与聚落研究的关系,总结了国内外若干的城市形态分析方法进行分类。 2.陈超萃于2003年发表的《由层次网络方法解读城市形态》中提出层次网络方法。按该方法,城市的形态主要分为三类,分为实体类层次、自然类层次和社会精神类层次。 3.段进教授著的《城市空间发展论》提出了要以发展的观念研究城市,包括增长与发展、赶超与超越、工业与农业、结构与极化、环境与生态、技术与人文、控制与引导等几方面的城市发展观念。 4.沈克宁著的《建筑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把建筑类型学放在城市框架和结构中进行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把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作为密不可分的两方面放在一起加以研究的理论。 5.李晓峰著的《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以跨学科及整合的思路,选址社会学、人文地理学、传播学、生态学等学科与乡土建筑进行交叉研究,分别搭建了相关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而拓展了乡土建筑研究理论视野。 1.5申遗中的京杭大运河 2006年9月京杭大运河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份,又把京杭大运河作为申遗的项目。在中国,古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被看作是影响中国的两大历史遗产,因此对京杭大运河的发展与保护更加重视,可是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工业的兴起,对京杭大运河的污染和破坏正在日趋严重,所以对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6月京杭大运河作为申遗项目,把隋唐时开凿的通济渠部分河段和洛阳段包括进来,包括的城市从18个扩大到33个。在2007年9月,扬州成为京杭大运河申报的牵头城市。2008年3月,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就在扬州召开,京杭大运河的申遗正式启动。
1.6研究创新点
1.7研究框架(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历程与功能文化介绍 2.1大运河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2.1.1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资料及特点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2.1.2京杭大运河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杭州城市大规模的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已漫漶不清,运河历史上存在的古街古巷、民宅公建、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正在消失。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2.1.3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春秋末期 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吴王此后在艾陵(今山东泰安)打败齐国。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率精锐大会诸侯,与晋争霸,结果吴国被越国偷袭所灭。夫差虽然身死,但是他留下来的不仅有扬州的雏形,而且这些运河至今仍在使用。 隋唐时期
隋运河分布图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在公元七世纪初,在隋炀帝统治后,把首都迁到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后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元明清时期
京杭大运河 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2.2大运河的功能和文化介绍
2.2.1 京杭大运河的主要功能
以前:大运河作为中国南北方重要的经济航运大动脉,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不同的历史朝代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在19世纪初,由于南北航运的兴起,以及到了后来津浦铁路的开通,其作用渐渐地减弱,正在兴建的“南水北调”东线的工程,已经确定了利用运河为输水路线,引长江水由运河输送到北方缺水地区,以缓解地区缺水问题。 现在:大运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等方面来看,大运河不仅是在中国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大运河绵延数里,纵贯南北,构成了独特的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