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校大学生中网络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网络犯罪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序运行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得到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其犯罪特点朝着暴力化、群体化、多元化、智能化、专业化等发展的趋势;网络犯罪原因也由传统的单一型转化为复杂型。
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原因。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日益完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然而面对日渐突出的大学生利用网络犯罪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增大,价值观多元化,信息泛滥化的环境下,如何通过各种教育和宣传的方式来预防网上诈骗,网上敲诈勒索,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国家安全等犯罪事件的发生和扩大。
(谢应霞,2010)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主要的搜索方法是:首先,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以“网络犯罪”为核心词,搜索结果有2415篇相关文献,限定为核心期刊,有273篇文献;以“网络犯罪”为核心词,并包含“大学生”,搜索得出核心期刊有22篇;直接以“大学生网犯罪”为核心词,有12篇;以“大学生网络失范”为关键词,有10篇;以“大学生网络越轨”为关键词,有2篇。
大部分文献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献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
一、概念界定信息社会中, 互联网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 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14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当年6 月3 0 日, 中国大陆的网民数达6.23亿人, 59%的用户是大专以上学历,32.4%的用户是学生,大学生是网民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
网络的普及将现代人带人前所未有的新领域, 但值得关注的是人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 也在制造新的问题--网络犯罪。
目前大部分专家和学者都认为,网络犯罪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犯罪对象而实施的严重危害网络空间安全的行为。
(谢应霞,2010;张树启,2007)也有学者有相同的观点,网络犯罪是指以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对象,实施危害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网络对其他计算机的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
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
它既包括利用网络安全漏洞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也包括刻意制作病毒、软件在网络内外交互实施的犯罪。
(侯其锋,2012)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网络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网络犯罪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 包括非法侵人或破坏特定计算机信息系统、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假冒硬件、破坏计算机系统数据和应用程序、毁坏或盗用他人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 第二类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 包括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他人财产、挪用公款、窃取国家机密、传播淫秽物品、伪造证件、侵犯公民隐私权、毁坏他人名誉、侵犯商业秘密、侵犯电子通信自由、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等。
狭义的网络犯罪认为广义说使计算机犯罪的范围增大, 计算机犯罪的内涵过于宽泛。
但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立法者已经认识到在网络上利用计算机所实施的传统或新型犯罪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可以作为一类犯罪加以研究; 且前我国刑法否定计算机犯罪广义说。
因此, 广义说更符合现代网络犯罪。
(周炎炎,2005)大学生网络犯罪,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行为程度和性质从网络失德到网络违法直至犯罪。
(谢应霞,2010)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借鉴这些学者的观点,大学生网络犯罪应该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或是以计算机为对象进行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其行为程度和性质从网络失德到违法,直至犯罪。
二、形成及原因分析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形成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及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水平都相对较高,决定了他们网络社会主力军的地位,主导着网络文化的潮流。
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现实世界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中几乎无法发生作用,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尚未有效建立,导致网民在思想上形成了网络是个“无规则、无道德空间”的错觉,他们网络行为规范意识淡薄、网络是非观念混乱,现实生活循规蹈矩的人一上网就处于肆无忌惮的“规则任意”状态,引发了大量网络犯罪现象。
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在总体上高于其他网民群体,但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文化修养、自律能力等综合素质还不高,因此,其网络失范行为不仅不比其他群体少,而且失范行为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手段方法的技术性更强,违法犯罪的后果也更严重。
(谢应霞,2010)网络犯罪,从宏观角度来看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微观角度而言是一种个体行为。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除取决于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各种因素外,还受制于社会客观存在的各种消极因素。
(颜小冬,2013)经过阅读一些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我将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基于几个学科视角来归类分析。
(一)政治学视角分析: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易导致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
互联网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信息交流的空间限制,有利于人类提高资源利用率。
然而,尽管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但科学的活动和成果控制在哪个阶级手中则会有完全不同的社会作用。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接受美国国会质询时就毫不隐讳地表示“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只要中共想在经济上竞争,就不能不让国际互联网和全球化的风潮进入中国大陆,随着信息的流通,民主就会到来”。
一些大学生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下,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有的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成为了“西化”的俘虏。
(李华施冬秀,2011)。
据统计,网上的无益信息占50%以上,其中网上的黄页随处可见。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特征,使得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加剧。
据对互联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统计,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信息,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思想阵地,使青少年受到西化思潮的直接冲击,弱化了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增加了他们伦理道德的困惑。
而充斥网上的错误、虚假、低级、庸俗的信息却任意泛滥,大学生难免不受到各种信息垃圾的侵蚀和毒害。
(苗丽娜,2005)青年的价值观易被网络消极文化所侵蚀,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网络使用者轻易就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思想观念在这里汇集交织,的巨大差异,西方那些享乐、奢侈、冒险、刺激、性自由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青年人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其价值观念正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西方的价值观影响着当今青年人的价值判断和理想信仰。
(张树启,2007)(二)社会学视角分析:由于网络当中充斥着大量虚假、庸俗的信息,来源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教育者灌输给大学生的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可以说,大多数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被删除。
但是由于存在管理上的漏洞和疏忽,网络中存在着大量虚假、庸俗垃圾信息,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这些信息主要有网上“黄”毒、扰乱社会的黑色信息和“制造明星”的犯罪信息。
由于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具有恶作剧心态,再加上一些网络不良信息和人员的教唆,他们时常在网上做出一些触犯法律的事情。
在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犯罪主要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责疏忽:1、家庭在人的一生尤其是早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人格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教育入手。
家庭在给予孩子衣食之需的同时, 更要关心其心理健康,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全面发展。
父母缺乏与孩子沟通。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们要面临许多成人问题:要学会交际、学会恋爱、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生们可能会遇到现实和理想的种种冲突和挫折。
家庭是最温暖的避风港, 如果他们能在同父母的交流中得到支持, 就不会因为心理受挫而选择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求安慰。
同时父母没有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环境, 导致让孩子对网络中虚拟世界的依赖, 没有更多地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幸福与满足。
此外,家庭中父母网络知识缺乏,以及各单位网络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管理措施不到位而给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以可乘之机等客观原因。
(谢应霞,2010)2、在网络时代, 高校不能很好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 导致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高校对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忽视使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得以发展、加剧。
(谢应霞,2010)同时,现行的教育体系及制度的缺陷,是导致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围着分数转,重智育轻德育、重学历轻素质成为教学的普遍现象。
许多大学生从小就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制教育,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是恰恰是这种道德教育的缺失,特别是法制教育的缺失造成大学生的网络犯罪。
(张树启,2007)大学生的上网环境越来越优越,高校的教学机房和寝室都可以接入互联网,校园周边的网吧也比比皆是。
(谭伟,2008)这也是学校疏忽的重要原因之一。
3、网络环境以及相关立法和管理部门在大学生网络犯罪过程当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网络环境差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多媒体信息载体,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的有害信息。
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对某些有害信息缺乏辨析能力,这些有害信息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实施网络违法犯罪的诱因;另一方面,有害信息为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犯罪分子为达到某种犯罪目的,可以在网络上轻易获取相关的犯罪工具及作案对象的信息,如现在一些网站设立教人如何制作计算机病毒的教程,或者提供病毒下载,有的网站公然出售一些违禁品。
一些大学生正是借助于这些手段,顺利进行网络病毒的传播、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侵权和其他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
据调查显示, 70%的网络犯罪案件与网络管理部门疏于安全管理有关。
目前一些网络管理部门往往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应用、轻安全”的思想,对于网络只会使用不会防护,网络安全漏洞普遍存在,在客观上给了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安全防范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信息泄露、信息系统被侵入并遭到破坏、感染计算机病毒等事件时有发生。
(谭伟,2008)(2)网络立法滞后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规,其他的主要法规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