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图腾苗族的图腾主要有水牛、黄牛、野猪、鹰、猴、燕•、凤、鱼、犬、竹、枫树等等,因为苗族也经历了无数的迁徙和融合,其图腾的来源也是多源的,所以苗族的图腾分为外来型与原有型两类。
黄牛、凤等图腾是由于东夷族融入三苗之后带来的,而竹图腾是苗族在汉代以后进入现在的贵洲地区以后与当地的民族通婚、融合才具有的。
苗族每一种图腾,都有相应的图腾神话,这些图腾神话同样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谜团。
融水苗族图腾崇拜之文化与风情——深度广西旅游寻找苗族踩塘的奥妙发布人:石勋旺信息来源:大花光发布日期:2004-4-27 15:46:34 [ 字体:缩小正常放大| 双击自动滚屏] 请选择合适的字体颜色:选择颜色黑色红色黄色绿色橙色紫色蓝色褐色墨绿深蓝赭石粉绿淡绿黄灰翠绿综红砖红淡蓝暗红玫瑰红紫红桔黄军黄烟灰深灰灰蓝一、前言我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旅游观光,不能仅仅是看看热闹、拍几张照片便可以说‘到此一游’。
其实,当你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等等作一个了解之后,你才发现他们身上每一动作、每一件器皿、社区里的每一根柱子等等都包含了这个民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来深邃的内涵。
让我们抛弃都市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慢慢走进那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民族历史森林、、、、、、苗族是一个厉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
由于历史的原因,她没有自己的文字,无法记载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给我们今天研究苗族史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是,苗族是在特定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领域里形成的民族,由此而产生的“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也使苗族人民在意识形态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成为维系其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图腾崇拜,便是这种纽带之重要一环。
因此,我们可以从苗族图腾中“找到一把了解我们自己的原始时代的钥匙”。
关于苗族的图腾崇拜问题,目前看法尚不一致,主要有盘瓠说、枫木说、蝴蝶说、竹王说、老虎说、龙凤说等。
笔者带着这个课题,在动笔论证之前,对当地苗族社会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查阅资料和对区外部分苗族地区作了了解,得到的印象是:苗族图腾崇拜龙。
二、图腾崇拜形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苗族的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
它在不断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富于适应性的图腾形式。
被称为图腾制奠基者的佛来善说:“一个图腾就是一类物象,初民以迷信态度尊敬之,而相信自己和同群的各个份子与此类物象有密切和特殊的关系”。
苗族现存图腾活动是以龙为物象的。
她把龙作为自己的祖宗、保护者和象征,作为本族的族徽和标志;把自己视为龙的后裔,受到龙的保佑而繁衍发展起来,故虔诚地对龙加以崇拜,对被认为是龙的化身之物,禁杀、禁食、禁辱,严为保龙,神圣不可侵犯,崇龙心理及其活动的神秘性、严肃性、广泛性,严密地维系着全族的精神思想。
(一)族图腾活动族图腾崇拜活动,指的是所有的苗族(在杂居地亦有各族同一图腾现象) 共向图腾崇拜龙。
只是各地祭奠典规模、形式、时间不同而已。
置龙坛:以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主的桂北及邻省诸县的苗族,每村中央有一地坪。
坪偏东面筑有1.5一3米见方的石面园形土坛,坛心置一陶制水缸,盛有水,放有鳝鱼,用一平板石块封顶,苗民管叫这“龙坛”,坪曰“龙坪”(鳝鱼为龙的化身)。
龙坛之地按“龙脉”而定,一般是先建平坛后立村庄,故现坛坪多在苗寨中央,素有“村脐”之称。
正常年景的农历八月中旬,苗民择吉申、备太牢、加十三只家禽、为龙坛举行隆重的村祭典,叫“安龙”(似贵州苗族的“倒牛”或“吃牯脏”,湖南苗族的“吃牛”“椎牛”)。
“安龙”祭典作牺牲,以内脏作供品,纯肉分发各户作家祭。
村设同刻面钢板大小的一块雕龙范板,涂墨糊纸,由成龙图分发各户贴于家龙灵位和水缸边,视为长龙保佑村寨,子龙维苗家业。
村村置龙坛,岁岁必安龙,这“共同的定期举行的祭典”是桂北苗族图腾龙的主要方式之一。
苗族的兴衰福祸,是处决于龙坛坛龙的“安居”或“出走”的。
若村有火灾、瘟疫、邪异或重大不祥之兆,则视为龙之潜逃所致,故首件大事是“请龙”(贵州雷山曰“招龙”、湖南麻阳称“接龙”)。
其形式是:先占卦龙“逃”之处,由巫师、村老及德高望重者担任“信仰守护人”,率领全村男女老幼出动请龙。
旧时有土司名流,则皆斩抬备骑而往。
请龙队伍每人执纸龙旗(前述印龙贴)一帜。
事前选两对父母子妹双全之男女青年,一对抬“龙桶”,一对掌瓢舀“龙水”。
至潭边,摆上鱼肉酒饭,巫师面潭挥旗作拜礼,众人即唱“请龙歌”。
每唱完一段歌词,巫师便向河潭投一小石,击起水泡(视为龙神反映),掌瓢青年就势将“龙水”舀入桶中,歌毕转入另潭,依式逐潭溯河而返,汇流之潭必不放过。
潭尽入村,举村歌管笙乐隆重“迎龙”,复行安龙仪式,作牺牲后,揭开坛眼将“龙水”倒入镡中,请龙仪式逐告结束。
如赶上风调雨顺,富足如意之年,苗民则认为龙神开恩惠德所致,是年“安龙”大殿则以水牛牯祭之,意在报恩。
这里苗族除“鼓社”大典或“埋岩”定苗规外,请龙、安龙便是最隆重而岁岁须行的祭祖活动了。
立龙柱:龙柱亦称“神柱”,是竖在龙坪和芦笙塘中间,长1—3丈、上饰木制牛角的刻(画)龙彩柱,是苗民“岁首祭先”的象征物和崇拜物。
每岁祭典或“打同年”宰之牛、羊,角均系于柱上。
但凡村际活动外出,队伍先向龙柱绕行祈祷礼拜而后出发,意在带龙神随行保佑安全;客队芦笙或大队来宾入村,辄先谒拜龙坛龙柱,东道主方安排入宿。
龙柱即族柱,是兴旺发达的象征,故立柱必施以礼。
如伐柱料择吉日,倒木向东方,选木忌雷劈质枯,伐者长幼齐全、加工先掷鱼肉酒于地而后动斧,立后不得搬动等等。
龙柱备受苗族尊崇爱护之例,还见诸于芦笙塘每年春节(苗年)的开封礼。
立龙柱之芦笙塘,年初一开塘,元宵节后闭塘,开前闭后严禁吹带笙乐入塘境。
开塘时队伍以龙旗为前导,围柱螺旋式绕行待队伍到齐为止,巫师面柱背西朝东祈占,众人斟酒饭鱼肉于地,焚香钱、燃鞭炮、鸣火统、放铁炮,紧接举场齐呼“呀——唷!唷!”,随之芦笙轰鸣,男女围柱“踩塘”,场内外销烟弥漫,鼓乐声惊天动地,礼仪之隆重程度确非亲临其境所能领喻。
《桂海虞衡志》载:蛮夷“岁首祭先,杂糅鱼胸酒饭于槽,扣槽群号为礼”,指的很可能是苗族这种图腾礼仪。
树龙旗:龙旗即村旗。
以纯色绸料为质地,呈宽条幅挂式,中精画腾龙,左右各垂一边屏,饰以花色犬牙、串珠、白禽毛等,用高而细尾竹竿树起。
各村逢年过节或大典,以龙旗为指挥,旗进人进,旗退人退。
平时由村佬收藏,珍之如命,一面龙旗可用一代以至数代人,烂而复制。
苗族龙图腾活动是以坛(村)为单位的,零星小寨则联合为坛。
人们同“龙”的关系完全象凡物与神一般,“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
(二)家庭图腾活动家庭图腾的主要方式是设龙神位。
在吊足木楼排中柱靠里的柱根旁,主人用带泥禾蔸堆个小土包,悬以纸龙旗、稻穗、巫纸等,苗话叫这“干单”,意为家灵。
家祭龙神,多在秋收以后。
如人畜无恙,主人则两三年用禽类祭祀一次,规模一般;遇到天灾人祸或六畜不兴,则认为龙神不安居所致,主人重则以少牢轻以三禽祭之,旨在招龙助兴。
节日之标志物,如社节香钱,端午粽叶,新禾节之稻穗等悬挂于上,意在过节不忘龙恩,村典更不忘之印龙图以贴。
水缸贴龙图,企望缸招龙栖。
葬祖寻“龙地”。
古人认为人死后是要到祖先们居住的地方去和巳故的亲属生活在一起的。
苗族这种观念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即让故祖变成“龙”。
“成龙”的途径就是葬对“龙脉”。
谁家葬对“龙地”了,主人自然对此坟特别殷勤打点,最多十年八载地以太牢、少牢祭祀,还不惜花本钱为冢们精雕龙图装饰,虔恭之劲莫所能及。
偶有迁坟时,发现棺穴通洞或内有网状物(如蛛网、青苔、植物根须等),则为此祖成龙之据,言是洞龙掘有迹或“龙鳞”存在。
文革时,融水县杆洞乡有人强挖一祖坟,见尸骨尽耗,棺通一窟,当地盛传此坟已化龙,该户方兴盛云云。
由此看出,桂北苗族家庭祭祖含有双重意义:一为纪念祖先,祈求降福;一为企望逝者汇集到龙神世界的先故宗亲那里,加入龙宗;并认为祖宗赐福是循龙旨而办的,故家庭祭祖具有子女崇拜,龙图腾则为始祖宗崇拜之意。
(三)图腾忌禁现实生活中龙是没有的,人们凭想象将自然当中各种尚不理解的现象归结为龙显灵,更将与龙有“渊源”联系的动物视为化身加以传教和保护,引为忌讳。
例如:彩虹以为龙。
每当雨后天空现出虹桥时,大人则告讳小孩:“不得用手指“龙”,否则断其指,”且即时教唱《咏龙歌》。
笔者少小时曾将《咏龙歌》背得滚瓜烂熟,今仍记忆犹新。
因为这是“从童年的时代起,就在实践上熟悉了这种对他们极具重要的事物”的缘故。
大蛇以为龙。
大蛇在苗族地区被视为龙之化身,是禁杀、禁食、禁辱的,以至达到“谈“龙”变色、不敢言见的程度,但又认为那是龙赐福之机会,领则享之,辱则毁之。
“领”即会及时封口讨好,“辱”指胆怯失声乱说。
所谓封口,大致是“你为王,我托福,王赐君恩,君誓忠王”等吉利话。
不会封口或进而辱骂者辄以失庞自疚,融水县安太乡一潘姓人家盛传有例:解放前某年夏臼,该户人在村边名叫“南乌”的潭头劳动,忽然雷雨交加,潭中现一冠红、鳞青、身亮之“龙”(似巨蟒),见者吓惊失声:“不好了,死人啦!......”。
慌忙弃活而逃,是年其父、母、兄先后死去,翌年小妹亦夭折。
人们叹其不会封口享福所致,至今在当地群众中仍谈得有声有色。
龙地禁耕锄禁伐木。
融水县杆洞、安太两地各有一蛇洞,内藏数代蛇,大如碗口,小似手腕手指之粗细,当地称此两地为“龙山”。
俗称观者需著盛装忌衣槛楼,忌日“蛇”而称“龙”,否则龙辈不悦避而不得见。
每年清明前后或中秋时节,蛇辈出洞,着装艳丽之观“龙”者铬绛不绝。
此两“龙山”人们禁耕种禁伐树,林木葱茂。
深潭以为龙潭。
凡悬崖陡壁、阴森可怕,或历史上见过大蛇之潭皆叫“龙潭”。
禁投石忌捕鱼,潭中大鱼、大缮、大鳅不可取食,甚至不明死因而浮于水面之鱼类,皆属龙弃之物而无人敢取。
以上对龙忌讳种种表明,苗族图腾附有较浓钓迷信色彩。
苗族这个龙图腾集团“已经给自己的宗教观念——各种精灵——赋予人的形象,但他们......还不知道具体的造像,即所谓的偶像”,幼稚地认为那“偶像”便是自己生存、繁衍、发展的保护神,这为我们找到了苗族以龙为祖“这种原始状态的痕迹”。
节日里穿着盛装的的苗族少女“龙”是多种动物、多种功能的综合化身,作为苗族的图腾崇拜物,其必然要“在艺术方面表现他们的图腾同化与神秘化,赖以严密图腾集团的组织”。
图腾服饰:至今苗族之服饰,亦多自种自织自制,妇女几乎人人善织善绣,因而她们把对“龙”的虔敬也倾注到刺锈的艺术上,形成苗族服饰以龙纹为主的特点。
诸如驰名中外的苗锦,多棱形、波纹形和各种几何形,麻麻密密排列,酷似五彩龙鳞;姑娘穿的亮布衣、袖、襟边多作藤蔓卷须图,尤如龙爪龙须;襁褓之背带芯,花鸟龙缀图、绚丽多彩,……日人鸟居龙藏在《苗族调查报告》中对此古型饰纹记有:“古代越族之苗裔,其衣饰纹素多作雷纹式……曲线构成方形,或尖角狗牙状、园形等”,郭老对此亦有论述:“花纹种类大率为夔龙、夔凤饕餐、象纹、雷纹等奇怪图案,未脱原始风味,颇有近于末开化民族的图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