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漠河县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漠河县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漠河县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三下·武邑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①“徒步三千,流亡万里”,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硕果仅存的一次悲壮的师生长征,堪称我国教育史上一次可歌可泣的文化长征。

②要形成良好风气,赢得群众信赖,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转变认识,率先垂范,这样上行下效,社会风气才能从根本上好转。

③从南极洲的血色瀑布到毛里求斯近海的“水下旋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有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④当年他对我的帮助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三十年前,在我身无分文准备外出闯荡的时候,他资助了我5元钱,而这改变了我的人生。

⑤杜甫写景的作品不多,而全诗都写景的更是鹤立鸡群,在他西行途中,却被太白山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喜达行在所三首》。

⑥前三季度五500余只可比债基净值平均增长1.68%,这一成绩与前两年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在“资产荒”背景下,整体表现仍然可圈可点。

A . ①④⑤B . ②③⑤C . ②④⑥D . ①③⑥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力量。

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才能安定祥和。

B . 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C . 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有这种行为的。

D . “双户口”的存在,使一些人成为特权公民,让他们在买房、贷款、子女上学、计生、社会福利等方面享受“双公民”待遇,并为一些官员隐藏财产提供了方便。

3. (2分) (2017高一下·徐州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

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①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②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③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④当然是值得尊重的⑤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⑥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A . ②③④①⑥⑤B . ②④①⑤⑥③C . ①⑤②④③⑥D . ①②⑤④⑥③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4. (6分) (2018高三上·河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梁文道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来说话,这种事我们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

但是我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首先,我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

不管你同意与否,提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

“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消费型民族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

奉行保护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来电影带来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产业。

保护政策好还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起码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

“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

一个是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另一个是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

什么叫民族主义的空洞呢?难道民族主义不是很强大很澎湃的一种意识形态吗?的确,它是的。

但它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

举个例子,由于没有人能够肯定到底某物的民族性是什么,所以我们才能把一件衣服说成是很有民族性的,一部汽车是很民族的,甚至连一种动物也是很能代表某民族的(尽管他在血统上和这一民族无关,也不是这一民族培育出来的品种),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命名为很民族的。

也要注意如今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强调感性和文化,怎样将一件产品从市场上芸芸竞争者中区分出来,靠的不一定是价廉,也未必是物美,而是它带给你的体验与文化印象。

所以广告和设计等创意产业才会变得日益吃香,所以一双外国名牌运动鞋要比同厂生产的本地杂牌贵得多。

诉诸正统的国家印象正是产品营销的手段之一,某个服装品牌标榜自己来自法国,让人穿了就变得很高档很浪漫,与某位明星标榜自己是土产中国人,让人看了就证明自己很爱国,其实是同一回事。

“消费型民族主义”建立在这两种逻辑之上,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而无往不利。

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裤”,仿佛电影、香烟与内裤和人一样都是有国籍的。

但说到底,“消费型民族主义”只不过是商人们促销的借口,经不起严格分析,纯粹是种循环论证:我是中国人因为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因为我是中国人。

(选自《噪音太多》,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抵制日货的理路,从而成为实际操作中的抵制日货的指导精神。

B . “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民族主义的空洞和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用于所有商品无往不利。

C . 作者认为“消费型民族主义”只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

D . 如今产品的体验与文化印象越来越成为产品的竞争优势,这促进了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是为了由此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随后进一步分析。

B . 文章第六段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收束全文,表达作者对“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否定批判。

C .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特点。

D .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两种逻辑,彰显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在如今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的背景形势下,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一定能在芸芸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B . 如果民族主义的内涵充实具体,它就不可能成为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的强大意识形态。

C . 通过罢买日货来打击日本商界从而引起日本企业的不满,是“消费型民族主义”者的一厢情愿。

D . 按照“消费型民族主义”的要求,具有爱国情怀的人就应该抵制其他国家的产品、消费本国产品。

5. (12分)(2017·张家口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跛哥李世袭跛哥的大号叫郭苇。

我想,应该是那种有思想的芦苇。

因为脚跛,他上学没少受人欺负。

跛哥上初二的时候,新任的语文老师上第一次课时,让学生解释“蹒跚”的意思。

这个调皮的学生却说:“让郭苇给我们表演一下吧。

”学生们一阵哄笑,老师也笑了,说:“郭苇,既然大家都同意,你就上来学一学吧。

”跛哥听了,脸红得像灌了半斤老白干。

他拿起语文书朝说话的那个学生砸过去,然后背起书包往外走。

跛哥走的时候,一拐一拐地,正是“蹒跚”的“生动解释”。

可学生们却不再笑了,老师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后来老师来到跛哥家,道了歉,希望郭苇能回去接着上学。

跛哥说:“我早该不上了,家里没钱供我了。

老师您不用过意不去。

”说来说去,说去说来,老师还是没有劝动跛哥。

跛哥退学以后,就去大城市当了几年维修钟表的学徒。

回来后到镇上开了个修钟表的小店,店名就叫“跛哥钟表维修店”。

跛哥想开了,跛就是跛,为什么不让人家说?一开始,跛哥的生意只是勉强有些进项,但他能钻研,肯努力,生意很快就火了。

周边的人们都知道,没有跛哥修不好的钟表。

几年过去,跛哥的店名换成了“跛哥钟表家电维修部”,生意多得忙不过来。

但跛哥娘也开始发愁了:儿子老大不小了,上哪儿找个媳妇呀!跛哥却说:“急什么急,您儿子心眼好,脑子灵,挣钱多,咋都不愁个媳妇。

说不定还会有人送上门来呢。

”跛哥娘便勉强笑笑,一天,跛哥店前来了个讨饭的孩子,脚也一拐一拐的。

跛哥很是可怜他,给他了些钱,孩子便哭了。

他告诉跛哥,他是出来找活干的,活没找着钱却花光了,又没脸回家,只好一边讨饭一边找活干。

他还说跛哥对他最好,希望能收他做学徒。

跛哥犹豫了一下答应了。

这孩子心眼灵,又勤快,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跛哥把活儿干完,不等顾客来取,他就主动给人送去。

维修部的生意更火了。

时针一圈又一圈地跑个不停,转眼间,孩子在跛哥这儿待了多半年了。

这天,跛哥拿出一沓钱对孩子说:“这是你的工钱。

你也该回家了。

你手艺学得也差不多了,回去后自己开个店,只要勤埃及,好好干,日子肯定错不了。

”孩子接过钱,对跛哥谢了又谢,依依不舍地走了。

半年时间又在“嘀嗒嘀嗒”声音中过去了,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

春节快到的时候,跛哥家来了两位客人,一位就是那孩子,另一位是那孩子的姐姐,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孩子和跛哥叙旧,姑娘和跛哥娘边唠嗑儿边准备饭菜。

这天晚上,姐弟两人住了下来。

晚上,孩子对跛哥说,他想把姐姐介绍给跛哥。

跛哥听了问:“你不是说梦话吧?”孩子说:“不是,你心眼好,又有本事,将来肯定会成大事,我们家里人都说,我姐跟了你肯定能享福。

”跛哥不说话了,跛哥不是不想媳妇,有时想得还挺厉害。

但跛哥想:找媳妇,得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呀。

跛哥想好了,就说:“我怕委屈了你姐。

”……第二天,姐弟俩走了。

后来孩子的姐姐嫁了人,日子过得挺不错。

孩子每次来看跛哥,总免不了说上一句“你当初不该回绝这门婚事”的话。

跛哥总是笑笑,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说:“我的爱情,总会来的。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小说开头一段寥寥数语,在交代跛哥名字的基础上,写了“我”对名字的理解,为的是突出小说主人公身体残疾,像芦苇一样柔弱。

B . 调皮的学生说让郭苇通过表演解释“蹒跚”的意思,同学们一阵哄笑,老师就让郭苇上台表演,跛哥看到大家都歧视他,生气地走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