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临床意
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杜晓晨,柏振江,华军,谢敏慧
【摘要】目的研究心肌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94例RSV肺炎患儿分成轻症组、重症组和危重症组,并比较各组间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差异。
结果危重症组患儿的各种心肌酶水平要显著高于轻症组和重症组(P均0.01)。
结论心肌酶是RSV肺炎患儿病情的良好指标,且更易识别需要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
【关键词】肺炎,病毒性;心肌酶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最主要病毒性病原体[1]。
RSV 的临床感染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微的感冒症状,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紫绀、呼吸急促甚至呼吸暂停[2]。
国内最近有关重症肺炎病毒病原学研究提示[3]:RSV所占比例超过
半数,达到57%。
目前关于肺炎严重程度的判断[4]仍以临床表现为主,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依据。
心肌酶作为组织损伤和炎症程度的敏感指标,其变化在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有一定预后价值;但此类病例多为呼吸科普通患者。
涉及儿科重症室(PICU)重症病例的类似研究少见报道。
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程度RSV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差异,分析其判断RSV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救科收治的RSV肺炎194例(急诊病房68例和PICU126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RSV肺炎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痰多、呼吸困难及呼吸暂停等,或有RSV病例密切接触史;②病原学检查:痰RSV抗原阳性;③肺部X线检查:显示渗出影、肺气肿或间质改变。
1.1.2分组据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4]严重度评估指标及是否需要机械通气将其分为:①轻症RSV肺炎组68例;②重症RSV肺炎组96例;③需机械通气的RSV肺炎危重症组30例。
68例轻症RSV 肺炎来自我院急诊病房,96例重症RSV肺炎和30例需机械通气的RSV危重症来自我院PICU。
1.1.3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指征30例机械通气患儿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气管插管指征[5]:①PaCO2高于7.98~8.65kPa;②经常出现呼吸暂停;③意识状态下降;④氧疗后仍缺氧。
1.2方法
急诊病房病例于入院24h内取空腹静脉血3ml,PICU病例于入监护室1h内取静脉血3ml。
样本不抗凝,标本离心后取血清2h内测定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
剔除标本溶血和肝脏疾病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病例。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测值均以(±s)表示,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三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数据间采用t检验。
2结果
三组RSV肺炎患儿各项检测指标比较见表1。
表1不同程度RSV肺炎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3讨论
研究证实25%~40%的儿童在RSV感染的初期表现为支气管炎或肺炎,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步增加。
RSV累及下呼吸道时,临床可出现明显喘息、胸骨凹陷和鼻翼扇动;而最重的患者可发生缺氧、紫绀、呼吸急促甚至呼吸暂停。
重度呼吸道RSV的肺外表现并不少见,且以心脏受累为主;包括心肌损害、心肌炎和心律失常(室速、室上速、复杂房性心动过速和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等[6]。
Checchia等[7]2000年报道PICU中RSV感染有54.5%患儿肌钙蛋白升高,50%RSV患儿有至少一次心血管事件(心动过缓、快速补液和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支持等)。
而且心脏受累与否及轻重对临床程度和预
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Moynihan等[8]2003年的研究表明肌钙蛋白阳性对呼吸功能衰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8%,负荷率为72%,ROC曲线下面积为0.939;表明肌钙蛋白对RSV呼吸功能衰竭有良好的识别能力。
心肌酶作为心肌损害的常用评判指标,很少有人评价其在RSV肺炎的地位。
本研究中重症组AST、LDH、HBD和CK水平均较轻症组升高,但上述心肌酶水平在轻症组与重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这可能与两组患儿间心肌损害差异不明显有关。
CK-MB 水平在轻、重症组间基本相等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
危重症组心肌酶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和重症组,这表明RSV肺炎危重症患者心脏受累明显往往需要机械通气。
这与JAMES的研究结论相符合。
国内研究[9]亦表明心肌酶是反映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病情的良好指标,病情越重,心肌酶越高。
综上所述,心肌酶作为心肌损害的标志,其升高幅度与RSV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密切有关,而且对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RSV肺炎危重症患儿有着良好的识别能力。
这就提示我们在临床处理RSV肺炎患儿时,应关注其心肌酶的动态变化,以便提高我们对重症RSV肺炎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沈叙庄,杨永弘.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9):513-516.
[2]Centers for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R/OL].
/rsv/clinical/description.html.
[3]余春梅,杨锡强,许峰,等.重症肺炎病毒病原学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2):143-147.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上)[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2):83-90.
[5]格雷.R.斯坦格.儿科急症[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0.
[6]Checchia P.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evere 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J]. 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 System Pharmacists,2008,165(23 suppl 8):S7-S12.
[7]Checchia PA, Appel HJ, Kahn S, et al. Myocardial injury in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J]. Pediatr Crit Care Med,2000,1(2):146-150.
[8]Moynihan JA, Brown L, Sehra R, et al. Cardiac troponin I as a predictor of respiratory failure in children hospitalized with respiratory syncytialvirus (RSV)infections: a pilot
study [J]. Am J Emerg Med,2003,21(6):479-482.
[9]王月玲,徐春萍.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9,29(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