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生姓名龚美玲学号*********D02专业会计电算化指导教师袁咏平评阅教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书参考资料来源:[1]熊细根,李峻峰,《会计电算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9 月[2]李梁,《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7月[3] 宋磊,《对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几问题的思考》,2012年6月[4]于凌云,《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发展探折》,《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年第77期[5]中华财会网《对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的思考》,2011年7月30号[6]白红莲,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2011年10月[7]朱晓峰,网络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安全风险及防范[J].2009年8月[8]刘志,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2010年2月[9]庄明来,会计电算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10]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目录摘要 (1)前言 (1)1简述会计电算化 (2)1.1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2)1.2会计电算化的来源..................................................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3)2.1会计电算化现阶段的状况 (4)2.2会计电算化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5)2.3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会计电算化下的统一数据接口问题 (7)2.5会计电算化重视账务处理却忽视管理应用 (7)3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7)3.1加快电算化的普及速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积极培训会计电算化需要的人才································错误!未定义书签。

3.3积极采取措施杜绝安全隐患问题 (8)4分析预测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13)4.1影响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的因素 (9)4.2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 (10)4.3会计电算化的ERP集成化 (11)4.4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化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3)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生:龚美玲指导老师:袁咏平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会计电算化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着认识不足、人才短缺、信息安全风险、没有统一规范的数据接口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认识、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健全保密措施、规范各软件数据接口技术等完善对策。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现状;趋势;对策.前言:国外会计电算化便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开始学习会计电算化,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改革开放进一步加深,市场全面开放,更是将会计电算化推进新的进程。

但是由于现实的阻碍——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不高、缺乏人才和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导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接受程度并不是很高,有些地方或行业还存在着抵触心理,不愿意接受会计电算化。

现如今本人认为应该要致力于问题的解决以推动其发展,如加快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速度、培训“复合型”人才以及杜绝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等等。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究竟会如何发展,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学者们有的认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应顺应信息时代潮流;也有的人提出了他们的观点——综合阐述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网络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的ERP集成化以及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化。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活跃因素,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日益完善,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促进我国近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

本文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认识、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健全保密措施、规范各软件数据接口技术等完善对策。

1简述会计电算化1.1会计电算化的概念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一种通俗称呼。

其概念共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应用到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即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广义上来讲就是指与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本人认为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及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与会计相关工作的一种手段。

不过由于现阶段的会计电算化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并不是很高,但是其发展的趋势却是众人瞩目的焦点,许多学者为此发表了他们各自的见解。

而本人比较赞同的是孙秀玲1提出的观点,综合阐述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网络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的ERP集成化以及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化。

1.2会计电算化的来源电子计算机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短短几十年其本身发展不但一日千里,而且其应用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了许多学科的重要基础,会计电算化就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没有计算机就没有现在的信息社会,更不会有会计电算化,其影响之深远到目前尚难以估量。

自1946年在美国诞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之后,电子技术飞速发展。

会计电算化就在50年代开始起步,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先利用计算机计算工资,开创了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的新纪元。

国外会计电算化便在全球范围发展,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于会计处理。

但是当时由于电子计算机价格昂贵,程序设计复杂,能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少数人群,限制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一般仅限于一些单项核算业务的处理,如工资核算、库存材料收发管理等一些数据量大、计算简单、重复次数多的经济业务。

70年代,计算机的大量出现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形成了应用电子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中全面应用了计算机,各个功能系统要求共享存储于计算机上的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数据库,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成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为企业、公司的最高决策起到了辅助作用。

80年代微电子技术蓬勃发展,微型计算机大批涌现,信息革命逐渐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

微型计算机开始渗透到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领域,并得到迅速的普及。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87年10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会计师大会标志会计电算化在全球范围内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的会计电算化已经普及,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地在会计工作中应用了电子计算机。

而我国开始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数十年时间。

1983年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变化对财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起,微型计算机在国内市场大量出现,克服了中小型计算机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缺点,为会计电算化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在全国掀起了计算机应用的热潮。

进入90年代,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有关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评审、实施等管理规章,大批由业务主管部门主持开发的软件或商品化会计软件得到广泛应用。

2会计电算化的现状2.1会计电算化现阶段的状况为适应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会计改革已迈出了稳健而有序的步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也应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

尤其是我国加入了WTO,说明我国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与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同时真正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

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会计市场也应是如此。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的时间较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发展了品牌的商品化财务会计软件,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国家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

在实际操作中,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后,据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20%左右,在地区、部门和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会计电算化在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例如在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已达70%以上2。

可有的地区、部门才刚刚起步。

大型企业基本上已全部实现电算化,而中小型企业开展电算化工作非常缓慢。

中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

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