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

1、文学创作的认识
(一)文学创作具有创造性(体现个性与社会性)
文学创作体现为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创造,不过这种个性化创造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如李白的飘逸洒脱与盛唐气象;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唐帝国的由盛入衰;司马迁的《史记》所具有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深刻的社会性。

(二)文学创作的制作性
文学创作固然需要创造性,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吃饭问题”、“权力角逐”、“人格掩饰”、“媒体炒作”、“产业制作”等因素又使文学创作具有制作性。

案例举隅一:人格掩饰(作家为掩饰人格,而创造虚伪的“个性”)
2、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关系
文学流派的形成与文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流派与思潮常常同时出现,几乎形影相随,二者的联系或表现为一种文学思潮促成了某个流派甚至多个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或表现为某个文学流派以其广泛、深刻的影响促成了某种文学思潮的产生。

但是,文学流派不等于文学思潮,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它们作为文学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

文学思潮的特点体现在对某种文学观念的倡导上,思潮以文学思想的更迭体现了文学活动对社会变革的回应;而文学流派则是创作活动的产物,致力于创作实践和通过创作成果显示群体特色是这种文学活动的特点。

3、读者的消费者角色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导言》提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此论同样适合文学的生产、消费论。

①文学生产、消费论
A:文学作品是实际生活中的特殊商品
B:文学创作就是对特殊消商品的生产
C:文学阅读是对于特殊商品的消费
②文学消费与审美分离的情况
A:购买文学作品是为了摆设,显示或伪装自己的文化身份
B: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比如购买某种罕见的版本。

C:将作品作为艺术品进行收藏。

(有的作品的装帧、印刷、插图等具有很高的品质和审美性,收藏者购买这类作品注重的是作品外形式,而非内容)
D:媒体欺骗,读者消费上当
E:伪劣盗版作品无法正常阅读或观看
自然主义(naturalism):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并借助其方法论来审视和表达社会人生的一种文学主张及实践。

它强调从生理的、遗传的角度来理解和表达社会人生。

注重展示生活现象“怎么样”而不追问“为什么”。

它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极端形式。

自然主义文学观
(1)把文学纳入科学轨道,用科学思维引导文学写作——如人物塑造上,要求从遗传学、生理学的角度认识人,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进而阐明生理学、遗传学对人的作用。

(2)文本叙事——以科学的态度记录事实
(3)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写作
一、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象征主义文学
(一)涵义: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以此文艺思潮和诗歌创作运动。

它是对19世纪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以丹纳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的反叛和挑战。

它追求文学的暗示性和朦胧性,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

20世纪初象征主义越出法国,在欧美乃至世界流行,形成了更具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

它坚持认为最高的真实是心灵的真实,只能通过象征暗示实现。

(二)基本特征
1、发起者是一群作家
【美】爱伦·坡(1809-1849)《乌鸦》;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马拉美(1842-1898)《彷徨集》;瓦雷里(1871-1945)《海滨墓园》;普鲁斯特(1871-1922)《追忆似水年华》、《驳圣伯夫》等。

【爱尔兰】叶芝(1865-1939)《奥辛的漫游及其他》(1889)、《诗选》(1895)、《芦丛之风》(1899)等。

2、追求象征性
①鼓吹感应:爱伦·坡追求神圣美,指出外在万物是神圣美的倒影,却又能象征地传达彼岸的辉煌。

波德莱尔指出大自然是一座象征的森林,并在《十四行诗》中提出著名的“感应论”。

感应论认为感应是一种客观存在,万物之间、万物与精神之间存在感应,世界具有复杂含义;各种感官之间存在相互沟通,即我们常说的“通感”;诗的任务就是发现这种感应关系并以象征传达其中的意蕴。

②强调暗示:马拉美指出诗就是让人一点点去猜想,这就是暗示的作用。

诗人的任务是一点点地将对象暗示出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让读者去猜想。

诗人通过神秘的暗示构成朦胧的象征意境,从而达到人对于爱伦·坡所说的神圣美的把握和理解。

3、追求诗歌的纯美
①内容上的神圣美:爱伦·坡所说的神圣美;马拉美所谓的“最高境界”;波德莱尔所谓的“属于另一世界的最高的美”……
②纯诗语言:强调作家不能把作品当理论写,要坚持文学的独特性,要恢复文学自身的地位。

如【法】兰波《语言炼金术》认为诗的语言是从心灵到心灵的语言,是日常之外的语言。

马拉美为纯是语言付出了毕生精力,指出诗歌高尚地帮助语言赎了罪。

③追求诗歌的音乐性。

如,马拉美强调音乐与韵文相结合为诗。

4、重视抽象逻辑思维。

由于象征主义是精神本体论,因此瓦雷里《诗与抽象思维》,要求诗人能从更高层面上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生命的无限性。

要实现瓦雷里的要求,诗人必须具有很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三)对象征主义的评价
贡献:
①坚持持文学的特性,强调文学不同于理论写作,提出了开放的纯诗论。

②强调抽象逻辑思维,有利于作家更深刻地把握生命的本质。

真正伟大的作家一定具有极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哲思能力。

局限:
①忽视社会实践性,无法实现人文关怀。

②太过于神秘,不符合文学产生原因和创作实践。

意识流文学创作主张
①心理现实本体论
意识流小说描写的是心理现实而非社会现实;意识流作家把心里现实作为创作素材和作品题材;因为意识流首先是一种生命内在本体,其次才派生出内心独白的叙事论和方法论。

(作品: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等,关心
的不是境遇、性格,不是社会风尚,而是心理世界。


②内心独白的语言观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面对自己说话,内心面向自己独白。

内心独白已成为意识流文学的叙述对象、叙述本身和叙述手段。

③自由联想的创作心理
意识流文学创作通过作家的自由联想而展开。

因此作品人物被作家大量赋予回忆、梦境、想象、感觉、感受、意识等心理活动形式。

意识流小说创作希望作家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哪怕是混乱、晦涩、重复、不合逻辑都没有关系,认为作家心理越自由小说就越生动、越成功。

④时空错位的结构论
要求在时空错位中展示人物的心理空间和意识时间,认为时空错位更能全面地把握生命之流的存在方式。

其结构模式一般有线形、放射形、彩点式(如天上的星星)和块状结构(意识集结为一块一块的构件,整个意识之流由众多大块的构件组合而成)。

⑤追求音乐化的表现论。

生命的意识之流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性,因此意识流作家在表现主观精神时应该投入到追求音乐的律动性的表现之中。

作品内容要呈现出意识在时空上的律动性。

补充说明:中国作家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汪曾祺、王蒙等人曾受过国外意识流理论和作品的影响并有相应的作品或论著问世。

此外,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民铎》杂志就分别出过“尼采专号”和“柏格森专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