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类型学思维及心理方式

建筑类型学思维及心理方式

建筑类型学的思维及心理方式浅析
【摘要】本文探讨了建筑类型学的思维起源和心理学基础以及在运用建筑类型学进行设计时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s of thinking and the foundation of psychology of the Building typology and perspective and ways of thinking when using the Building typology to design.
Keywords: Building Typology , Archetype, Psychology ,Ways of Thinking
历史总是螺旋发展的,在总体的过程中,经常有对立的两种矛盾像钟摆一样不断使之偏离,但都是从极端的非此即彼到既要这样、也要那样而告一段落。

在建筑设计中亦如此。

20世纪,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强调功能性、实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追随功能”。

建筑师摆脱了历史建筑式样的束缚但同时也忽略了城市、文脉、地域性等的发展的连续性。

而此后不久又发现现代主义建筑太过理性的单一无聊和文化艺术性的缺失,所以又开始到过往中寻求解决之道。

所以大部分建筑思潮的出现都是对现有形式的不满的一种解决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类型学只是在设计过程中寻找合理形体的一种方法论,也只是众多理论中市场比较广的一种。

为了更好的了解建筑类型学,有必要从思维和心理层面上对其进行一些探讨。

一.建筑类型学思维及心理的源起
1. 思维起源
分类意识和行为是人类理智活动的根本特性,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

心理学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人类认识事物具有多维度视野和丰富的层次,认识过程和艺术创造过程本身就具有类型学的特征,由此场所了庞杂的分类途径。

世界万物在人类心灵上的重叠形成了人类思维特有的概念,概念之间相应的变化有构成了人类思维的分类框架。

而在这一个框架体系中,人类得以方便的认识世界,并使自身的经历和印象分门别类,凭着此框架体系,人类通过预期和矫正进行着艺术的创造活动。

类型学进入建筑领域是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对美的渴求。

在新古典主义时期,法国的一些建筑师首先发展处一套类型学理论,精古典建筑的平面及立面整理出一些基本类型。

在建筑学理论中,类型是是作为一种抽象的结果,但因其复杂性,很难其明确的定义。

19世纪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常务理事德·昆西这样来描述类型,“在表达所要复制或模仿的事物的意象,以及表达摹本规则的理念两者相较之下,类型一词比较无法表现前者……,摹本在艺术实际操作上是所要进行重复制作的客体;相反地,类型则是能促使各种彼此不相似的创作结果的客体。

在摹本中一切都是精确而既定的,而在类型中则显得有些含糊。

且类型的模仿只有从感觉与心智中才能察觉……,因此,建筑中所谓的类型应该像是人类各种发明与体制的运作一样……此番论述希望能澄清“类型”在许多著作中暧昧的意义以便能理解其真正的价值所在;类型并非摹本,因此并不像摹本一样具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以进行完完全全的模仿”。

所以,建筑类型学是人类试图“掌控”建筑世界的过程中运用与生俱来的分类意识对建筑的原型进行“整理”。

从而打算在以后的设计中能够找到归属。

2. 心理基础
类型学的一大前提是必须承认有原型。

这里的原型一词主要来自于心理学。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建筑类型学的重要支持理论。

他的通过对人类心理的分析,发现人对外界的认识有赖于人的心理结构。

荣格认为,人类心理结构可分为自觉意识、个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自觉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人直接知道的部分”,而无意识并非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是一个单一混沌的东西,相反,无意识具有两个层面:表层只关系到个人,可称为个人无意识;而深层的无意识与生俱来,称之为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可以根据“其自身存在不依赖个体经历的事实这一特征来区别于个体无意识”。

人一生下来就有思维、感情、知觉等各种先天倾向。

比如世界上所有的原始聚落,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圆形的,这绝非偶然。

在荣格看来,原型向我们提供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沉积”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

其内容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包含人类心理经验中一些反复出现的原始表象”。

按照荣格的“原型”观点来看建筑,建筑是由人创造的,并为人
所使用,在城市和建筑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每一个时期各种建筑类型必然会在使用建筑的人类心理留下“记忆储藏”的片段,一些“记忆储藏”是属于“个人记忆”的,他是个人后天通过各种经验产生的,而一部分记忆则属于“集体记忆”,是个人先天所具备的,是普遍存在的。

这些存在于人们心中的“集体记忆”外在具体表现各式各样的“原型”,而往往正是这种“原型”决定着建筑和城市的形态。

可见,荣格通过原型这种特殊的形式,把他的原型和建筑形态与审美形式联系在一起。

同时建筑类型学中的代表人物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概念深受“原型”的影响。

他认为建筑类型与原型类似。

它是形成各种最具典型的建筑的一种内在法则。

“类型是按需要对美的渴望二发展的,一种特定的类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形式的结合”。

罗西努力使问题追溯到建筑现象的根源上去,试图使建筑的表现形式与人类的心理经验产生共鸣。

所以以原型出发来设计的自信的出发点是认为“某一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完全可以使人想起这一事物本身(或成为它的抽象物)”。

二.建筑类型学的思维特点及过程
1. 非批判性
前文提到大部分建筑思潮的出现都是对现有形式的不满的一种解决方式,而对过去的不满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纯粹反对的批判性理论,一种是具有包容性的非批判性理论。

建筑类型学是到历史中寻找归属感,其创作方式是形式——类型——(新)形式,并不具备颠覆
性,所以只能算是非批判性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