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主观题常见类型及解题思路例析
“体现类”主观题
此类题往往通过呈现材料或图表,构建“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或“如何体现”的设问。
这种设问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能力和方法。
既要求考生掌握某观点的具体内涵,又要与题设材料相结合,做到材料与观点一一对应。
回答此类题首先应思考该观点的具体内容,并将材料与观点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根据与材料关联的程度,安排观点表述的顺序。
“反映类”主观题
此类试题有两种设问: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或信息,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但不管是哪一种设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
考生所做的就是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呈现。
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
“原因类”主观题
此类题的设计往往是承上启下的,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题目要求往往包括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优越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理论依据;“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地位、作用、意义、优越性、目标等;“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
些主客观条件,使做此事成为可能;“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答题时应根据材料及相关设问要求给予回答。
“意义类”主观题
“意义类”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回答是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还是社会意义。
其次解题时,一是注意确定范围分析意义。
如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地区”有何意义、对“国家”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
二是根据主体分析意义。
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
如经济生活中,是国家,还是企业(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等。
“影响类”主观题
“影响”类与“意义”类题的设问有一定区别,“意义类”题的设问一般是积极影响。
而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因此,“影响类”题的设问应注意根据性质分析,在回答时既要考虑有利影响又要考虑不利影响,题目最后还应表明自己的态度。
“措施类”主观题
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
题目一般是用“怎样做到”、“应该如何做”、“提供什么对策”、“采取什么措施”、“提供什么建议”等来进行设问。
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再紧扣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
“认识类”主观题
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有何感悟”等等。
且要分析其原因,“知其所以然”。
回答此种题型一般要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何意义”等角度全面回答。
当然根据材料具体分析这是解题的关键。
“启示类”主观题
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
回答这类题一般应考虑两方面: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先要分析材料;二是要求我们怎么办。
应吸取什么教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在此基础上,结合设问和材料,抽象出给我们的启示。
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
“辨析类”主观题
此类试题解题应注意:一是强调问号分解,审清题目到底有几个辨点,以防漏答。
二是强调“辨”、“析”、“评”三字。
“辨”即说明该层意思的观点正确还是错误,或什么条件下正确,什么条件下错误。
“析”即运用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原理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即指出其理论依据。
“评”是指明坚持正确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或危害,表明自己的态度。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考政治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情况,主观题是学生的硬伤,如果答好主观题,今天站长搜集整理如下,希望对同学们有用:
一般来讲,高考政主观题其内容容量相对较小,但命题方式多样,题目设计灵活,要求颇高。
要求考生用较短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题目要求回答的主要内容,体现一个“准”字;还要求思维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体现一个“清”字;答题的角度要求面面俱到,体现一个“全”字;语言简约明了,惜墨如金,叙述时要体现一个“简”字。
一:主观题审题五要素
主观题的审题,从内容看包括:审材料(或图表)、审设问、审背景。
从具体要求看,包括五个要素:
问题——本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或哪些问题;
角度——围绕“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分析,还是其中某一个或两个方面;
知识范围——是运用哪个分册的知识,有没有更具体的限制;
答题条件——设问中对于解答该问题有没有指向性或限制性条件,如“从……角度”、“结合(联系)……”等;
时政背景——试题考查的是不是国家正在高度的问题,与什么重大时政有关,党和政府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规定或政策(这些内容可能也是答案的组成部分)。
例题: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
“毒火腿”、“注
水肉”、“劣质奶粉”、“有毒粉丝”等事件接连被曝光和查处。
这些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问题: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有效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答案:
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进行。
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国家要严格执法,依法打击扰乱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
解析:通过审题,应该明确:
本题的中心问题是“防止此类事件(生产有毒食品)的发生”;
角度是“怎么办(怎样防止)”;
知识范围很具体,是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的法制特征”;
背景在于“针对市场调节的不足,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二:辨析题答题步骤
辨析题,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对题中的观点作辨证地分析。
辨析题的观点一般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关系作出一种界定(大多是两个或三个事物)。
这种界定可能有正确或合理的成分,同时又是有缺陷的或错误的。
具体步骤一般是:
认可、简析命题中的正确或合理成分。
如该命题是不正确的,
但其隐含的前提可能是正确的;该命题在现象上有合理性;该命题欠全面或走极端,但在某一方面还是有正确成分等。
分析这一关系的不足并完善。
如未揭示出本质的联系;关系表述不全面;极端性的危害;关系的成立缺少的必然性或条件性等;
简要指出错误的性质。
此外,高考试卷中较少出现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的命题,故笼统地下结论要慎之又慎,且不宜放在答案的开头;要树立多层辨析的意识,多个因素间关系的分析要力求全面。
例题:
实践出真知。
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看看网友们都有什么想法
网友1
政治高考主观题常见题型解析
Ⅰ意义类题型
高考政治“意义”类试题,典型设问有“有何经济政治意义”“对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有什么影响”,这是每年高考文综卷必考的题型。
根据设问的角度来划分,一般是具体的设问,即分为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政治意义。
2004年出现了用哲学原理分析说明某一事件的意义。
☆、经济意义方面答题思路:
一定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进行地毯式搜索——一一对号入座,否则便会缺漏要点。
▲从个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特指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
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
▲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
答案的关键词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
▲从国家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国家特指整个社会、国家。
答案的关键词有: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增加外汇储备、增加经济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科学发展观。
网友2
题型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题型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
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
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