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类”题型设问方式:体现类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或用经济(或哲学或政治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
体现了、蕴涵了×××道理等类设问设问方式有两种。
如果设问只问“上述材料体现了经济生活(或政治生活或文化生活或生活与哲学)的哪些道理”?则可只答相关原理结论,略作点拨即可,无需结合材料深入分析;若设问是问“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经济生活(或政治生活或文化生活或生活与哲学)的什么道理的?”则需既答相应原理结论又需结合材料作具体分析,而且材料结合得越紧密,问题分析得越深刻、越透彻、越到位越好,也就是说这种题型回答时重在“如何体现”多下工夫。
解题方法:定点——联系——梳理——作答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首先划分层次,然后找出每一层次的关键词(即每一层次的主体和主体的行为),再联系调动相关教材知识作答。
解题格式:教材原理+材料中的作法(即如何体现)。
关键有三点:一是明确知识。
即要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要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宏观上整体把握。
“××(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的”这类设问,易于从微观上考查我们对相关知识把握;而“××(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类设问更侧重于考查我们对知识的宏观把握。
在答此类问题时可先把相关知识在草稿纸上作出简要罗列。
二是研究材料。
要详细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甚至材料的每一句话。
三是比较分析。
对先前所罗列的知识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弄清材料体现了哪些知识,或哪些知识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找到一一对应关系。
在上面三点的基础上,再把有对应关系的知识点和材料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组织成答案[失误警示]“体现”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所要求的知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漏答。
另外,此类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归知识、材料归材料,知识和材料没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易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需引起重视。
[典型例题](06高考政治江苏卷38题第1、2问)材料一:自禽流感发生以来,我国政府启动了整体防控体系,采取免疫、监测、发现、扑杀等对策,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并批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用禽流感疫苗进入临床研究。
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禽流感防控国际合作,并与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禽流感防控国际筹资大会,认真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
材料二: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疾病之一。
为了防治天花,人类历经了几个世纪的艰辛探索。
公元10世纪,中国医书就记载了接种天花疫苗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危险性很大。
到了16世纪,中国医生发现那些得过轻微天花的人,就获得了免疫能力,于是开始接种人痘,这种方法很快传入欧洲,但种人痘仍存在危险。
1796年,英国医生发现,得过牛痘的人不会得天花,并且种牛痘比较安全,于是开始种牛痘,以后种牛痘又传入中国。
直到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我国国家职能的?(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原理?[例题剖析]该例题中的第1问,属于“××(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的”类型,答此题时先要弄清我国的国家职能有哪些:包括对内职能(具体有四个方面)和对外职能(具体三个方面),然而要认真阅读材料,看看对内职能有没有体现(如果有,是哪一个职能),对外职能有没有体现(如果有,又是哪一个职能)。
然而再把材料和知识结合起来即可。
例题中的第3问则属于“××(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类型,解题时先要弄清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包括联系(具体有哪些原理)、发展(具体有哪些原理)和矛盾(具体有哪些原理),然而再具体分析材料,把材料与有关原理结合起来分析,也不难组织答案了。
参考答案:(1)①我国应对禽流感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②在国际社会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体现了国家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
(2)①天花病毒在全球的流行,中外医生在治疗上的相互借鉴,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从天花的泛滥,到人类经过艰辛探索制服天花,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从天花的肆虐,到接种人痘和牛痘,直至天花的最终消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题第⑴问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
请回答:(1)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15分)一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二联系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联系所给材料: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句是"中美就中国加入WTO的问题达成协议"、 "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双赢'的结局"。
主体是中国政府。
联系所学的知识:教材中阐述的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共有6个方面,即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我国对外政策包括五个基本点。
三疏理作答:经过比较、对照,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符合了题意,自然也就成了答案的要点。
参考答案:①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观点)。
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
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长达13年的谈判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③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观点)。
中国与美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的是"双赢"的议,因而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材料)。
巩固演练:1.据医学史料记载, 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 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 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 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 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 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参考答案:(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 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 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和大量受血者的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 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4)为救人而输血, 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 直至发现人血系统, 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2.(2008重庆卷39)材料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为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五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其他地区大力支持下,近30年来西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材料六表3 西藏自治区经济变化情况表年份人均生产总值(元)各产生的产值(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 375 3.37 1.84 1.441992 1 468 16.59 4.46 12.241999 4 166 34.19 24.00 47.422007 12 109 55.33 96.57 190.29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公报)(8)结合材料四、五、六,概括西藏走特色发展道路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10分)答案:①立足西藏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
②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具体分析西藏地区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③结合国家发展大局与西藏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国家整体发展与西藏本地发展的关系;立足本地实际,勇于探索,同时利用中央和其他地区的扶持与帮助,体现了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3.(2008全国卷Ⅰ38)(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3)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10分)答案: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