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出口双方面临的风险与防范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出口双方面临的风险与防范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出口双方面临的风险与防范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信用证支付方式在银行与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贸易结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信用证支付方式把由进口商履行付款的责任转变为由银行来付款,在商业信用中增加了银行信用,解决了买卖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降低了风险,减轻了双方的资金负担,促进了交易的顺利进行。

但是,由于信用证方式自身存在缺陷,使得信用证的风险日益凸现。

本文通过阐述信用证进出口双方当事人面临的各种风险,分析了在信用证业务中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并对各方如何防范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信用证风险防范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letter of credit takes shape in the process that the bank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articipate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ettlement. The payment of the letter of credit that transfers the importer's responsibility to payment to the bank's responsibility to payment increases the bank's credit in commercial credit, re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buyers and sellers trust each other, reducing the risk and funding burden on both sides, which stimulates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transaction. However, due to the existing flaw of it, the letter of credit made the risk between the buyers and sellers grow increasingly. Through describing all kinds of risk about two parties fac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erformance and reason of business risk on L/C,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about how to avoid the risk of parties.[key Words]letter of credit risk appraisal目录一、信用证的特点 (1)(一)开证行承担第一付款人的责任 (1)(二)信用证是一项独立、自足的文件 (1)(三)信用证业务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与单据有关的货物、服务或其他行为 (1)二、进出口双方面临的不同风险 (2)(一)出口商面临的风险 (2)1、软条款风险 (2)2、欺诈风险 (4)3、拒付风险 (6)4、开证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 (6)5、国家风险 (6)6、信用证过于苛刻的风险 (7)(二)进口商面临的风险 (7)1、出口商无履约能力导致的风险 (7)2、出口商有意诈骗导致的风险 (7)3、出口商与承运人勾结导致的风险 (8)4、承运人不守信用导致的风险 (9)5、倒签提单和预借提单风险 (9)三、风险产生的原因 (10)(一)信用证制度缺陷 (10)(二)人为原因 (11)四、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双方的风险防范措施 (11)(一)出口商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的风险防范措施 (11)1、做好客户和开证行的资信调查 (11)2、做好审证工作 (12)3、运用单据来控制货物 (12)4、出口商应向我国保险机构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13)5、发生拒付时应采取的措施 (13)6、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13)(二)进口商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的风险防范措施 (13)1、信用调查 (13)2、贸易术语的选择 (14)3、条款限制 (14)参考文献 (16)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出口双方面临的风险与防范一、信用证的特点(一)开证行承担第一付款人的责任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开证行以自身信用向出口商做出付款保证,开证行把原来应由进口商履行的凭单付款责任转由银行来履行,是以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

所以,只要出口商交付的单据符合信用证条款,开证行就必须向受益人付款,而不论进口商是倒闭还是其他原因。

开证行对受益人的责任是一种独立的责任。

(二)信用证是一项独立、自足的文件是根据买卖双方签订的贸易合同开立的。

信用证一经开出,就成为独立于贸易合同以外的文件,而不依附于贸易合同。

合同是进口商和出口商之间的契约,信用证则是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的契约。

信用证的各当事人完全以信用证所列条款为依据,即使信用证中含有对合同及其他有关的文件的提示,银行也与该合同无关,且不受其约束。

信用证只管单据表面上是否与其规定相符,而不管合同的规定。

信用证开出后,对于买卖合同内容的变更与修改乃至撤销,除非通知银行,否则银行一律不予考虑。

(三)信用证业务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与单据有关的货物、服务或其他行为银行处理信用证业务时,只凭单据,不问货物,对货物的描述、价值及存在的情况概不负责,它只审查受益人所提交的单据是否与信用证条款相符,以决定其是否履行付款责任。

信用证巧妙地将商业信用转换为银行信用,较好地解决了进出口商之间的信用危机,但是,在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中,由于信用证使用手续繁杂、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复杂,使用信用证结算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进出口双方面临的不同风险(一)出口商面临的风险1、软条款风险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中,软条款信用证对卖方而言风险最大。

软条款信用证是指开证行在信用证中开列一些灵活的、不确定的甚至受益人无法履行的条款,在这些条款中带有付款条件含糊不清,所附信用证生效方式隐伏着虚假性,开证行付款责任不明,信用证所规定的某些单据被开证申请人控制着,这种信用证亦称“陷阱”信用证。

软条款信用证实质是将不可撤销信用证变相为可撤销信用证,使信用证的银行信用性质转变为商业信用性质。

因此,软条款信用证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使受益人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较其他欺诈方式危害更大。

软条款主要表现形式为:(1)信用证生效软条款。

一般跟单信用证,特别是不可撤的信用证,开证行以平邮、航空挂号寄给通知行,或以电报、电传方式全电开证给通知行,通常情况下信用证一经开出即生效,出口方可以放心地发货、装船、制单、结汇。

但是,有一类信用证软条款却是规定开来的信用证暂不生效,待到货样经开证申请人确认后再通知生效,或待进口许可证签发后再通知生效,或由开证行签发通知后生效。

这样开证申请人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对受益人存在很大风险。

(2)货物检验软条款。

商品的检验是外贸实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般信用证均规定以出口方所在国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作为议付单据,但由于信用证处理的是纯单据业务,有时进口商为了防止出口商装运伪劣产品,要求由自己或其代理人在货物装运前验货并出具相应检验证书。

这样,如果出口货物不合格,出口商就得不到进口商的检验证书,因而也收不到货款,起到了保护进口商利益的作用。

但进口商要求以进口国检验标准验货并出具检验证书用以议付,或货物经开证申请人验收合格,并以申请人出具的相应证明作为议付单据之一。

这种条款实际上已经剥夺了信用证付款的可靠性,变成了受益人必须在开证申请人接受货物之后才能得到货款。

进口方可以借助此条款控制受益人。

因为进口商可以随心所欲地对进口货物百般挑剔不出具检验合格的检验证书或迟开此类证书,出口商就不能及时备齐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去议付行交单,导致单证不符而被开证行拒付或因迟交单而被开证行拒付。

如辽宁某贸易公司与美国金华企业签订了销往香港的5万立方米花岗岩合同,总金额高达1950万美元,买方通过香港某银行开出了上述合同下的第一笔信用证,金额为195万美元。

信用证规定:货物只能待收到申请人指定船名的装运通知后装运,而该装运通知将由开证行随后经信用证修改书方式发出。

该贸易公司收到来证后,即将质保金260万元人民币付给了买方指定代表,装船前,买方代表来产地验货,以货物质量不合格为由,拒绝签发检验证明和装运通知,致使货物滞留产地,中方公司根本无法发货收汇,损失十分惨重。

(3)货物装运软条款。

装运软条款是信用证中规定装运港、目的港、装运时间、可否分批装运或转运、船公司、船级、船龄等方面的内容须由开证申请人通知或经其同意,并以修改书形式通知;规定收益人只有取得开证申请人指定验货人签发的装船通知后才能装船;规定收益人必须提供指定船公司出具的提单或货物必须装上指定船只。

这类软条款陷我方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不能备货;另一方面又无法确保装运收汇。

(4)付款软条款。

规定只有在货物进口清关、取得配额或由主管当局批准进口后才能付款,或规定付款以开证申请人承兑汇票为前提,或规定在货物到达进口国港口,由进口方出具检验证明后,开证行才能付款,或规定议付行在收到开证行授权后方可对受益人付款。

(5)将额外增加费用的软条款。

指按照信用证的常规操作要求,会使受益人增加额外的费用等。

要求受益人承担事先未约定的银行费用的条款。

采用FOB术语,但却要求提单上表明“运费已付”以及要求受益人提供保险单等条款。

2、欺诈风险是指利用信用证制度的独立性原则和单证严格相符原则,提供表面记载与信用证要求相符,但实际上不能代表真实货物的单据,骗取货款支付,或开立虚假信用证,企图压价或骗取货物、质保金、履约金、佣金的商业欺诈行为。

主要表现形式为:(1)伪造信用证欺诈。

伪造信用证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利用虚假银行名义开立信用证;二是冒充真实银行名义伪造信用证,如伪造保兑信用证,欺诈分子在提供假信用证的基础上,为获得出口方的信任,蓄意伪造国际大银行的保兑函,以达到骗取大宗出口货物的目的;三是与已倒闭或濒临破产银行的职员恶意串通开立信用证;四是开证申请人先通过银行开立真实合法的信用证,但信用证中含有某些不确定的尚待修改的条款,然后绕过原开证行,向通知行或受益人直接发出修改书,盗用银行密押或借用原信用证密码进行欺诈;五是恶意涂改信用证,变更原证的金额、装船期和受益人的名称等。

这些表现都是不法进口商的恶意行为。

进口商伪造信用证的目的是诱骗出口商发货,并按伪造信用证上提供的地址寄单,而诈骗分子提货后即逃之夭夭。

但由于通知行有审核信用证真伪的义务,因此伪造信用证与其他的欺诈方式相比最易识破,目前使用渐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