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城市空间特色规划镇江,依山傍水,雄踞江南,浩淼长江与婉约南下的大运河城中交汇,宁镇山脉绵延入城,形成“一水横陈,连岗三面”,临江“三山”鼎立之“雄”势,素有“天下第一江山”、“城市山林”的美誉。
如何把握城市发展脉络,凝炼城市要素,解构城市空间特色,彰显滨江山水城市的独特风貌,将是本规划的重点。
一、规划目标本次规划的具体目标则是突出城市山水个性,在长三角具有唯一性。
建设山水与人文交融、自然与历史辉映、灵动与活力迸发、并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山水花园城市”。
二、规划定位图1:镇江空间特色资源分布现状图镇江特色资源可以概括为:“山-水-城-林”互为衬托的“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的自然风貌;以古城文化、津渡文化为代表的化精彩厚重的多元文化;文化、城市与山水的交融辉映。
重点空间特色资源为金山、北固山、焦山、西津渡、长江、古运河、南山、金山湖。
金山北固山焦山南山西津渡金山湖古运河长江本规划通过向市民发放问卷,进行公众认知调研。
共向镇江市民共发放了13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23份,经过统计分析,基本得出镇江市民对城市特色的认知。
问卷显示:市民对镇江城市印象最深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自然山水。
市民认为最能代表镇江城市形象特色的是:西津渡(代表历史文化),京口三山(代表历史文化与山水的结合)。
市民对镇江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期待是:生态良好、自然山水优美、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同时,充分借鉴《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南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镇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等,得到镇江城市空间特色资源规划定位:三山鼎立俯江城,江河交汇揽西津,山水连城入画来。
三、规划组织1、三山鼎立俯江城三山鼎立俯江城,指在空间上以三山风景区为核心的北部滨水区。
是最能体现镇江大江风貌、三山胜景的城市空间特色地区。
规划空间特色区为“三山一区”。
三山为焦山、北固山、金山;一区为金山湖特色区,包括金山湖、西津湾、征润洲。
金山着重突出“秀”字:紧扣“水漫金山”、佛教文化及历史人文传说的主题特色。
北固山规划重点要突出“雄”的特色: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特色的核心景区。
焦山景区以“雅”字为规划指导思想:以碑刻文化、“江中浮玉”、寺观园林景观为特色的核心景区。
内江景区规划重点要突出“动”的特色,征润洲景区规划以突出“野趣”为特色,西津湾旨在创造凝聚镇江旅游文化活动的活力中心。
图2 :三山鼎立俯江城图3 :金山湖特色区示意图2、江河交汇揽西津主要包括西津渡历史街区为核心的镇江老城区与古运河及其沿线区域。
规划形成“一街一河”。
“一街”为“七里长街”,包含西津渡历史街区、伯先路历史街区、大龙王巷历史街区、杨家巷、薛家巷、新河街传统风貌区,整合各成片与零散的历史文化资源,集中体现名城风貌区的商业、贸易、文化、宗教、生活气息,融入城市现代生活之中。
“一河”为古运河,规划分为三段,从平政桥至新西门桥打造“人文之河”,重点挖掘古城历史文脉突现历史商贸价值;从新西门桥至塔山桥打造“绿色之河”,规划措施除重要节点外以整治为主。
从塔山桥至丹徒闸打造“休闲之河”,,疏浚河道,控制水位,建设景观绿化节点,打造城市文化、休闲风光。
沿河重点展示新河街、宝塔山公园、镇江市体育场、虎踞桥、南水关石闸、丁卯桥遗址。
图4:七里长街图5:古运河3、山水连城入画来大江风貌和城市山林是镇江独特的城市风貌,山水格局是镇江城市特色的核心价值,山水连城,采用“连”字作为设计的核心,具体体现为生长于整个区域、连接山水和城市的网络绿带。
城中山体、湖泊,河流等实行集中整治、修复生态、完善景观;划定保护区、控制区和协调区,形成具有山林自然风貌的开敞式空间,建成市民休闲健身的开放式天然公园。
构建山水廊道,连点成线。
以生态廊道有效连接各重要山体水体,形成“山水相依,城林交融”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生态网络结构。
依托镇江城市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为本底,注重景观与文化区与周边功能及城市开发的协调性,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需求,建立有序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
重点打造南山片区,包括南山风景区、南山新城、官塘新城,实现山-城交融的城市山林风貌,自然山水、悠久文化与现代新城相互融合。
以檀山路为主线,联接北部滨水区,旧城风貌区,南部新城区,形成连接南山北水,传古承今的特色空间轴线。
图7:山水连城结构示意图图6:山水连城入画来4、规划策略对空间特色结构体系进行控制与引导。
规划镇江市空间特色结构为“一心二核,两轴两带”。
“一心二核”指北水蓝核和南山绿核共同构成的特色核心,“两带两轴”为滨江综合特色轴,檀山路特色轴,古运河特色带,南徐大道特色带。
以当地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城市建设为引导,城市不同区域实行不同建设发展策略与风格,形成不同城市景观风貌。
主要有:现代滨江文化风貌区;近代名城风貌区;现代城市中心区;现代科技新城风貌区;生态新城风貌区;城市山林风貌区;滨江自然风貌区。
规划十六个城市设计重点引导区,引导城市空间特色的建设和生态环境品质提升。
根据不同节点的空间特色,分别提出城市设计引导要求。
通过对城市空间特色的分析,对城市的整体建筑高度进行控制。
不同特色空间对周边建筑高度有不同要求。
本规划将规划范围内的地块分为五种高度控制区。
对重要特色空间周边地区进行视线控制,划定视线控制区,保证特色空间的充分可视性。
美化城市界面,以道路作为城市特色景观的重要展示线,沿重要道路两侧进行界面整治和特色建设,展现现代化的山-水-城的和谐共生。
对于景观节点建设采取必要的控制与引导。
分为标志性的特色地标与一般景观节点。
图7:镇江空间特色资源规划分布图图8:镇江空间特色资源规划结构图住房建设规划(批前)-镇江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住房现状和需求.1第三章规划目标和方针.2第四章住房用地供应计划.4第五章政策与策略.6第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9第七章附则.10附表.11附图..1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以《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和《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依据,按照国家、江苏省和本市房地产调控的相关政策,为实现建设和谐镇江的总体目标,加强对近期城市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统筹,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落实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手段,是对城市近期住房建设进行控制的指导性文件,对全市住房建设起调控作用。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范围,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第四条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及本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与住房建设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协调。
第五条本规划坚持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住房需求为导向,以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为原则,促进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居民的购买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住房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配套设施的重要作用。
第六条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含图件)和说明两个部分。
第二章住房现状和需求第七条中心城区住房现状。
依据2006年住房调查,至2005年底,镇江中心城市城镇居民住房总建筑面积为1896.88万平方米。
第八条规划期内住房需求。
依据《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10年中心城规划人口为95万,人均住宅面积35平方米左右,我市住房总需求约3450万平方米。
根据“十五”期末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结构比例,规划期内,应建设商品住房1400万平方米,建设政策性住房150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147.2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2.75万平方米)。
第三章规划目标和方针第九条住房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规划期内,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分类供应体系,基本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
第十条住房建设的总体目标。
满足城市居民住房的增长需求;规划期末,基本实现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处住房,住房成套率达85%,人均住宅面积约35平方米,基本解决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第十一条住房建设总量目标。
规划期内建设各类住房14.9万套,总建筑面积1550万平方米。
1、规划期内,建设商品住房13.0万套,建筑面积1400万平方米。
2、规划期内,建设政策性住房1.9万套,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
其中,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85万套,建筑面积147.25万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500套,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
第十二条住房建设结构指引。
1、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廉租住房保障城市双困家庭住房需求;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满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其他商品住房满足中等和中等以上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2、规划期内,单套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内的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必须达到新建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70%;政策性住房的单套套型建筑面积应严格控制,其中经济适用房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廉租住房控制在55平方米左右。
第十三条住房建设年度指引。
依据《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和《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相关发展要求,规划期内,住房建设年度目标为:2006年,商品住房建设2.55万套,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0.38万套,建筑面积30.4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100套,建筑面积0.55万平方米;2007年,商品住房建设2.65万套,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0.36万套,建筑面积28.4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100套,建筑面积0.55万平方米;2008年,商品住房建设2.7万套,建筑面积29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0.37万套,建筑面积29.4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100套,建筑面积0.55万平方米;2009年,商品住房建设2.55万套,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0.37万套,建筑面积29.4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100套,建筑面积0.55万平方米;2010年,商品住房建设2.55万套,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0.37万套,建筑面积29.4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100套,建筑面积0.55万平方米。
住房建设年度目标所确定的指标,由于客观因素未能实现,其年度目标在总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可跨年度使用或年际之间调整。
第十四条按照住房建设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原则,结合我市土地资源特征和人口增长特点,规划期内住房建设还应遵循以下方针:1、将南徐新城区、北部滨水区、谷阳、丁卯、大港等片区作为新增住房建设重点发展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