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
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资本主义作风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
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看,社会基本矛盾适合的方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适合的方面是非主要的;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成熟,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但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上说,这些矛盾主要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应当而且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完善发展即改革来解决。
为此,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使中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