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中文核心期刊2014%%年第3期N O .3.2014藏族传统体育与人类文化生态关系的探讨丁玲辉(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 [摘 要]文章从藏族传统体育与农耕文化、高原环境生理机制的适应性、高原自然环境行为适应机制等方面作了探讨,认为藏族传统体育出现之初,便与藏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一种与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的开放的文化系统,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同步的节奏,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着因果关系。
[关键词]藏族传统体育;人类文化;生态关系[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4)03-0178-05 [收稿日期]2014-02-19 [基金项目]2012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藏族传统体育在西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与政策建议”(项目编号:12BTY001);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传承研究与数字化保护”(项目编号:13 &ZD14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丁玲辉(1957—),男,四川乐山人,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与教育研究。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同步的节奏,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着根本的因果关系[1]。
藏族传统体育与高原地域生态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藏族传统体育与人类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观察自然生态、人类与藏族传统体育的关系。
一、农耕文化促进了史前时期藏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藏族人民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包括体育在内的藏族文化。
藏族传统体育突出地体现了藏族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史前时期,藏族先民过着采集、渔猎的生产方式,主要凭借人自身身体的能力,通过上树、泅水、跳涧、投掷等身体活动获取食物,这些活动对人们的身体无论是体力还是身体活动的技能和技巧,都有着一定的要求,藏族人民不断探寻与高原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惯以提高生存质量,藏族传统体育活动,即是适应当时社会与生活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
(一)农牧劳动与传统体育的形成息息相关藏族传统体育与农牧劳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周围的其他文化产生互相依存的紧密联系,成为一种与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的开放的文化系统。
藏族先民在征服高原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总结出与之相适应的三个不同的经济文化区域:海拔5 000米以上的上部阿里、那曲一带分布着雪山与高寒草地,以牧业经济为主;海拔4 000米左右的中部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峻石与草地、农田交相密布,以半农半牧经济为主;海拔3 000米左右的下部林芝以及门巴、珞巴地区,森林、果树、农田杂生交错,是典型的农业经济。
因此,在西藏的经济文化结构中,农业不仅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为西藏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和种子[2],农耕信仰和农耕文化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开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类社会各历史时期身体活动的内容、性质及其特征,在促进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农耕生产劳动中,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肢体的活动,为征服自然,有更多的体力从事生产劳动,故走、跑、跳、掷、攀登和游水等成为当时人类健身的内容和形式。
如考古工作者在昌都卡若遗址发现的大量兽类遗骨,而要猎获大量的动物,除了使用弓箭、石球外,还要有一定的速度才能捉到这些善于奔跑的兽类,狩猎时为了捉住一只兽类可能要追出几十里之外,在此基础上原始的赛跑形式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促进当时人类健身与增强体质的有效方式。
(二)农耕文化催生了传统体育的形成在昌都卡若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保存良好未经炭化的谷物种壳———粟米以及猪的遗骨[3],反映出当时的人们不仅从事狩猎,还从事种植和饲养家猪,这也表明了农耕文化的作用引起社会文化要素重新组合和排列,是人、社会、文化三者交织成的社会历史网络中的一个环节点。
在昌都卡若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镞、石球、石刀、石矛等石器,既与农耕生产劳动相关,又可从中找到史前时期藏民族体育产生的源头。
如石镞的发明,说明藏族先民已使用弓箭了,当时除了农耕和畜牧,卡若人的另一个重要经济门类是狩猎。
射箭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把物体的弹力和人的臂力结合起来,延伸和加强了人体器官,提高了活动技能,使最初的人类掌握了一种异常先进的工具,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一大飞跃。
石球则提高了古人的狩猎技术,为了生存,为了提高石块射程和准确率,经过漫长的摸索,古人类终于打制出与经常使用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石器———石球。
进而发明了“飞石索”用于狩猎,“飞石索”是把石球与绳索或皮带束在一起制成的复合工具。
用这种飞石索,既可以投掷出一个大石球,也可以同时掷出几个小石球。
当猎取的食物有了保证之后,投石、飞石便成了一种运动。
这种运用石球投掷的遗迹在西藏随处可见,藏族人民放牧时普遍使用牛羊毛编织而成的抛石器,藏语叫“古朵”,不但用它放牧和驱赶豺狼,还形成了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三)原初“丰裕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样性西藏的史前文明时期,先民的文化生活已逐渐向“丰裕社会”多样性发展。
在卡若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罐、烧灶遗迹、猎获的各类动物的骨骼以及饲养的动物———猪[4],表明当时人们已学会了使用火。
控制利用火是人类技术和社会演进过程中最早、最重要的发明。
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有了火,人类祖先就可以制造光和热,取暖和驱散野兽;有了火,人类可以烹煮动植物,吃到熟食,就可以提高人类的体质;此外,人类还可以用火清空森林进行耕种,制作陶器等工具,可以说,控制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火的使用和动物的驯养,丰富了肉类和乳制品等食物来源,人类摄取的食物越来越复杂,在体内血液中形成了新的化学成分,肉食是身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最重要的营养成分[5]。
正因为人类学会了使用火,食用煮熟的食物不仅起到了消毒作用,而且还缩短了消化食物的过程,使人类可以消灭许多传染病的病原菌,也使身体的营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健康,对寿命的延长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用火可以照明、改善居住条件、扩大活动范围,这就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在卡若遗址出土的精致的骨针、骨锥、陶纺轮[6]说明藏族先民为了御防寒冷,已学会了缝制衣服,这也是最早的卫生保健措施之一;在遗址中出土的璜、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7],不仅是5000年前的装饰品,也是公元前的最“现代”发明。
从人类学方法分析遗址中出土的遗骨及人们的生活用品,我们有趣地发现,史前期藏族先民用泥巴或鲜血等东西涂抹身体以防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对脸部的灼伤,用骨或贝制作项链来增添自己的魅力,这一略带野性与天然习俗的痕迹至今在西藏农牧区仍在流行。
史前期藏族先民爱美的天性,以及为了生存在田野中猎获动物的攀爬、跑跳、游水、射箭、抛掷石块等运动,一方面提高了人的运动能力增强了体质,促进了身心健康和益寿延年,另一方面使人们在当时自然环境下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得到持久地满足,这正如马歇尔·萨林斯所说:这种文化是原初“丰裕社会”[8]。
原初“丰裕社会”的“运动”“保健措施”一代又一代相传,再随着生产的发展,食物的改善,人类体质逐渐得到增强,这使得昌都卡若这座原始村落延续了一千余年。
为了解原初“丰裕社会”人类生活的多样性,我们对藏北、藏西、藏东的岩画进行分析,发现有表现舞蹈的画面,男女舞者皆有,有单人、双人、多人舞蹈等。
在比较晚期的岩画中,常见的是多人舞蹈,还有独舞、双人舞、集体舞、刀舞、剑舞等形式,这些原始的舞蹈形式不仅有助于人们心情的愉悦,而且也有助于人们身体的健康以及生理、心理的需要。
先民为了生理、心理的需要而行乐的思想,使舞蹈成为当时的时尚。
所以他们会努力地去追求那种现实中有的他们认为的理想人生,而不会想到去另外一个世界寻找一种现实中所没有的幸福。
这正是“少年式”的心态,追求彻底的情绪释放,不倾向于压抑自我或委婉地表达。
通过歌舞抒发感情,才能心有所感,情有所动,引亢高歌,顿足而舞,既没有特定的外在功利目的,也与超验的外在世界如巫术之类的无关,只是紧紧地抓住即时的欢乐。
他们的歌舞只要能一展郁愤,一泄幽情,从中获得耳目之娱、心意之欢就足已。
总之,舞蹈本身即是生命的律动、生命力与激情的渲泄。
随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原始舞蹈逐渐增加了艺术与娱乐成分,并向风俗性舞蹈过渡,这为后来藏族地区的“果谐”“果卓(锅庄)”“堆谐”等民间舞蹈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9]。
二、传统体育与高原环境生理机制的适应性对藏族传统体育与人类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观察人类与藏族传统体育的关系。
居住在高原地带的群体要面对巨大的环境压力,这些压力包括氧含量低、太阳辐射量高、寒冷、风大、缺乏潮气以及崎岖不平的地体等。
作为民族文化的综合形态,藏族传统体育出现之初,便与藏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成为一种与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的开放的文化系统。
(一)藏族传统体育与西藏高原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密切联系藏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与发展中和西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形成密切联系,从而成为在西藏高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形成并得以发展起来的独特文化形态。
如果离开西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那么,藏族传统体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至少不会保持现在的样子。
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考察藏族传统体育时,决不能忽视其地域性特征。
否则,很难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藏民族祖祖辈辈在西藏高原繁衍生息,这里地势高寒,沟壑纵横,高山重岭,绵绵不绝,再加上自给自足的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形成了与高原自然环境相一致的生活习俗和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藏族人民长期面对恶劣的气候和低氧环境,为适应在高原环境生存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衣、食、住、行以及运动形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以居住为例,在西藏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藏民近川谷、傍山腰,垒石建成碉房。
这种碉房房基成长方形,一般以两层三层为主,每层以木板隔之,下层设门,从内通上,碉房下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堆放粮食和食物等,这种碉房防湿防寒,从保健养生角度来说,对人体是有好处的。
而且他们的居住地一般都位于有丰富水源且汲水方便的地区。
藏族颜语所述:“房地田地地皆宜,宅水渠水水皆津,近牧远牧草尽美,房木薪木木均佳,筑石矿石石堪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