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
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参见图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6.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
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8.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
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5.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 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3%。
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6.83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2.1%。
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
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位居第十,仅比全国平均水平31.8%高0.3%。
(三)第二产业产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差呈扩大趋势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与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差自1978年的39.5%逐步缩减到2001年的18.9%后出现了开始扩大的趋势,到2004年已扩大到33.6%。
同时,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2年的37.4%开始下滑,到2004年已下滑至32.1%。
但是,根据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判断,苏州当前经济处于第三阶段,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经济。
按照国际经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应呈明显上升趋势。
苏州当前这种“逆常规”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则完全“背离”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二、苏州当前产业结构的成因分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苏州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局面,且第二产业比重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与世界范围内的一般规律有着很大的偏差,下面就着重探讨一下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大的成因分析1.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
2004年,苏州新增注册外资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实际利用外资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6%,两项指标均连续两年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一。
而外资在苏州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参见图二),这势必会给第二产业带来高额的产出。
2004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三资工业总产值达4689.05亿元,占64.2%,同比增长41.4%,增速居各经济类型首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3%,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4%,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25.8%。
2.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截至2004年底,苏州市50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有2795家,占55.4%,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08.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6%,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0.4%。
而苏州的民营经济又主要以工业经济为主,服务业领域的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薄弱。
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苏州工业经济的发展,进而扩大了苏州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苏州服务业发展慢于第二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随着工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重型化发展,重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2398亿元和4910亿元,分别占32.8%和67.2%,同比分别增长29.7%和41.1%,重工业产值是轻工业产值的两倍多,重工业的增速高于轻工业11.4%。
在重工业内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4年完成工业产值2561亿元,同比增长45.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5%,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5.0%。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小的成因分析1.产业定位与政策导向。
苏州紧邻上海,开放的市场环境使苏州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都受到上海的辐射带动,同时,苏州也必须承担由区域经济分工所带来的与上海重点发展服务业形成错位与互补。
因此,在苏州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方针、政策都更多地倾向于发展第二产业,从而在无形中淡化了自身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对服务业的投入相对不足。
以近五年为例,苏州市服务业累计资金投入仅约为第二产业的一半,从而导致服务业的发展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显得缓慢和滞后。
2.生产性服务业本地需求不足。
苏州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小,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外资企业产品的营销也多由跨国公司或地区性总部负责。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以及资金、技术和产品的外在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苏州的制造业与服务业,限制了产业链中为生产过程中提供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的建设和规模化发展。
3、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资源缺口。
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范围、功能、手段、经营方式上都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而苏州市在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信息技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会展业、商务服务业中人才、技术等资源缺口则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因此,在苏州投资企业所需的现代服务业,很大一部分是由上海等城市的企业来提供的。
资源的缺乏制约了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整体层次的提升。
4、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率偏低。
通常,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大致是后者是前者的75%。
而苏州1998年约为35.9%,随后几年连续下降,至2004年降至24.9%,与常规形成了相当悬殊的差距。
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7992元,居长三角城市第一,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14451元,居长三角城市第五。
同时,苏州消费率偏低,约为30%,而我国平均约为50%,服务业发达国家则在75%以上。
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率的偏低影响了本地消费市场的培育,经济增长未能与本地消费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限制。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项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为把网格化管理做好,做实,做精,做细,社区通过健全服务网络,强化服务功能,改善社区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实现了社区服务管理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在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以来,福华南街社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地划分为四个网格,社区二级网格长、信息员和三级网格长转变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服务。
1、网格长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质量。
为发挥好网格长的作用,社区加强对网格长业务培训。
网格长做为党的政策在基层的"宣传员";做为发现各类问题的"信息员";做为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做为生产经营单位的"消防员",网格长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一人多才"才能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才能高效率的为居民群众进行帮困解忧。
为此社区开展业务交流,对各个业务的办事流程,进行汇总、打印,网格长日常巡查时随身携带"小册子",方便自身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网格长积极与下沉的部门对接,跟着老师学。
2、坚持日巡查制度和日碰头会制度。
网格长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巡查所负责的片区,查看是否有非法生产、非法经营等六个重点领域问题;查看楼院环境卫生状况,地面是否干净、垃圾是否日产日清;查看沿街门店是否按照城市化管理要求,是否有突出门店经营、占道经营现象。
通过日巡查,每天都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每天下午日碰头会例会,都由办事处副科级领导任社区第一书记的领导参加,各个网格长对发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上报,大家共同商讨解决疑难问题。
3、团结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社区加大对网格化管理方式进行宣传:制作网格长版面,公开各自负责的管辖区域,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走访楼栋长,深入群众,发放《福华南街社区便民联系卡》;制作社区名片、网格长名片,送到居民家中,随时方便居民群众来电咨询办业务、反映问题。
通过宣传,网格长加强了与群众沟通和交流,居民也对现在网格化管理模式表示支持和认可,居民发现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反映给社区、给网格长联系,畅通了民意。
网格长在日常联系和走访中,工作由被动变主动,主动上门服务,服务送到家门口,捕捉到各类信息,更好了解了民意,知道了群众需求,现在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网格化管理中来。
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以来,福华南街社区建立了"非法经营、非法生产"等六个重点领域台账;输入社情信息1200余条;治理沿街小广告、门头橱窗广告600余条;解决政通路2号院等3个楼院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问题;疏通、清淤居民化粪池管道10余次;清理院内各个楼栋内小广告一万余处;多次开展楼院义务劳动,自行组织清理无主垃圾4车;调解矛盾纠纷20余件;在上级部门帮助下,解决消防安全出口等多件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