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的,朝鲜战争到了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时刻。
美国政府就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会否出兵的问题展开了反复的讨论。
讨论的结果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自顾不暇,不会也不敢出兵。
同时,有两家公司对这次战争进行了战略预测,一家是美国兰德公司,另一家是欧洲德林公司。
两家公司均花费巨资对这次战争作了战略性的研究。
尤其是德林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经过研究分析,该公司认为如果美国向朝鲜出兵,中国也一定会出兵;若中国出兵,美国注定要失败。
这一份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只有七个字:“中国将出兵朝鲜”。
另外还附有380页的研究报告。
德林公司已经找好了它的买主——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
德林公司要价500万美元,但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却认为它只值数十万美元。
差价太大,双方自然不欢而散。
而嫌贵的后果是什么呢?正如历史所记载的一样,美国盲目出兵朝鲜,中国怎么能允许美国把战火烧到中国的鸭绿江边?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美国惨败。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人为了吸取教训,仍然花费了280万美元买下了德林公司的这项研究成果。
思考题:1、美国为什么出兵朝鲜?中国为什么出兵朝鲜?谁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在世界史中的地位?2、战争前,美国为什么不买德林公司的研究报告?战争后,美国为什么还高价购买报告?研究报告的价值是什么?3、研究报告的定价依据是什么?与成本有关吗?4、如果重新为这份研究报告定价,以使美国人能够接受,并放弃朝鲜战争,应当定价多少?美国为何出兵朝鲜1950年6月25日凌晨4点,朝鲜内战爆发。
从25日至30日,美国政府连续召开会议,做出了一系列军事干预的决定,并逐步升级,最终全面卷入朝鲜战争。
事实上,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朝鲜半岛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还于1949年撤出了先前进驻的军队。
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美国最终出兵朝鲜呢?本文根据已经解密的美、苏外交历史档案,揭开美国当时态度转变的内幕,并希望能给我们观察现实问题,特别是看待新世纪以来美国发动的两场战争提供一些启示。
北方打了南方个措手不及美高层密商决定军事干预1950年6月25日是星期日,就在这一天的凌晨4点,分别部署于朝鲜半岛北纬38度线两侧的北、南朝鲜军队发生武装冲突,朝鲜战争爆发。
北朝鲜军队对位于翁津半岛的南朝鲜李承晚军队进行了激烈炮击,随后兵分四路发动了地面进攻,分别剑指翁津、汉城、春川和东海岸的南朝鲜军队阵地。
此次进攻完全打了南朝鲜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当时,南朝鲜许多军官及美国500人军事顾问团的成员已离队度周末,许多军队还摆在三八线以南的10到30公里处,加上力量处于劣势,前沿防御阵地很快被占领,军队迅速向南溃败。
到6月28日晨,北朝鲜军队已逼近汉城。
汉城市内一片混乱,大批民众及政府官员惊慌南逃,随后不久,汉城陷落。
由于美国东部时间比朝鲜时间晚13个小时,华盛顿得知朝鲜战争爆发是在当地时间1950年6月24日(星期六)的傍晚时分。
国务院值班官员马上向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腊斯克做了汇报。
当时腊斯克正与陆军部长佩斯在一个朋友家里做客。
闻讯后,腊斯克迅速赶回国务院与联合国事务助理国务卿希克森进行了商议。
随后二人向国务卿艾奇逊建议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审议。
当晚11点半之前,该建议获得了身在外地的杜鲁门总统的批准。
第二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北朝鲜立即停止行动,从南朝鲜撤出全部军队。
6月25日,总统杜鲁门从外地飞回华盛顿。
当时白宫正在进行大规模维修,所以杜鲁门在白宫附近的布莱尔大厦召开了由国务院和国防部高级官员参加的紧急会议,讨论朝鲜问题。
当时参加会议的有国务卿艾奇逊、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腊斯克、联合国事务助理国务卿希克森、无任所大使杰塞普、国防部长约翰逊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
会议一直进行了3个小时,最后与会者一致认为:美国必须予以“反击”。
杜鲁门于是批准增加对南朝鲜的军事援助,同时命令三军参谋长立即作好参战准备。
正如美国所料,北朝鲜没有理会联合国的决议,反而势如破竹般地向南方挺进,而南方军队丝毫没有还手之力。
6月26日夜,杜鲁门再次在布莱尔大厦召开会议,并做出决定,命令美国空军和海军采取行动参战,支援南朝鲜的李承晚军队,但没能阻截住北朝鲜的攻势。
29日,杜鲁门授权空军轰炸三八线以北地区,同时派一队美军驰援,确保釜山港的安全。
朝鲜战争升级。
6月30日,美国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从朝鲜战场视察回来后致电参谋长联席会议,说李承晚部队已“完全丧失了反击的能力”,目前能够坚守汉城以南战线的唯一希望是“在朝鲜作战区域投入美国地面部队”。
经杜鲁门批准,参联会授权麦克阿瑟使用他所指挥的陆军投入朝鲜的战斗。
同一天,麦克阿瑟即通过在日本的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向第24师下达了出动命令。
随着地面部队的参与,美国完全卷入了朝鲜战争。
战前忽视朝鲜半岛美国撤出全部驻军根据已经解密的美、苏外交历史档案,美国如此快地在朝鲜半岛出手完全出乎苏联和北朝鲜的预料。
因为在战前,美国并不太重视朝鲜半岛,甚至对爆发战争也没有多少思想准备。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分别派军队进驻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将朝鲜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随着半岛形势发展,苏联主张双方从半岛撤军,并于1948年底撤出全部军队。
从1947年9月开始,五角大楼逐步倾向于放弃朝鲜半岛。
军方认为朝鲜半岛没有战略价值,即使美军要在西伯利亚或中国采取军事行动,动用空军即可超越半岛地理障碍,予以有效打击。
当时,美国政策战略重点在欧洲,随着美苏在柏林对峙,欧洲局势紧张。
美国急需加强驻欧军事力量,以维护在欧洲的优势地位,因此在亚洲的所有行动仅限于"防守"。
另外,当时的美国政府严格奉行低税收、低赤字的均衡预算政策,在此情况下只能确保重点,即欧洲。
因此,自美军进驻半岛以来,国会在向半岛驻军拨款问题上便争论不休,致使当地驻军的经费和装备供给严重不足,后勤出现危机。
最后美国军方高层批准撤军,并于1949年6月撤出在半岛的全部驻军,仅留下部分军事顾问。
在战前,美国对朝鲜半岛局势的估计还比较乐观,认为目前还不会爆发战争,北方可能会通过游击战、心理战和政治压力等手段实现目的,不大可能公开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艾奇逊甚至还在1950年1月发表演讲称,“亚洲的未来取决于亚洲人民,美国不会干预。
受到攻击的人民必须首先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抵抗,然后才能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根据联合国宪章采取行动。
”此番讲话的潜台词就是:美国不会为避免南朝鲜的“陷落”而使用武力。
武装干预原因复杂历史进程在此拐弯如果历史按此逻辑发展下去,美国将放弃朝鲜半岛。
但是,随着朝鲜战争爆发前几个月国际形势和美国国内政治发生变化,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也发生了转变。
历史发展进程在这里拐了一个弯,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
首先就是美国认为,不在朝鲜采取行动将危及它的全球战略。
当时冷战伊始,东西方紧张对峙,美苏在欧洲、中东和亚洲等许多地区势力范围还没有划定,摩擦不断。
美国认为此次北朝鲜进攻背后必有苏联的支持和指使,必须予以反击,才能防止苏联在欧洲和中东等地的“军事冒险”。
同时,美国认为必须采取行动,才能向依赖美国保护的盟国显示强大力量,否则其盟国可能会屈服于苏联的压力,西方阵营将崩溃。
上述想法在杜鲁门向盟国的通报文件中得到了体现:“唯有通过行动显示美国的坚定意志,才能威慑苏联不在世界其他地区采取新的行动。
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去保护我们帮助建立的国家……位于亚洲、欧洲和中东的与苏联相邻国家的人民对我们的信心将受到极大打击……”此外,杜鲁门政府这么做也缘于其受到国内压力。
美国1949年从朝鲜半岛撤军前后亚洲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蒋介石战败,逃往台湾,以参议员麦卡锡为首的国会议员及众多媒体,群起指责政府因政策失误才“失去”中国。
杜鲁门政府的民调支持率从1949年1月的69%下降到朝鲜战争爆发前的37%。
杜鲁门意识到,如果不能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南朝鲜“陷落”,国会就可能弹劾他,民主党的执政地位就保不住了。
于是,朝鲜战争就成了他转移国内政治压力的一张牌。
最后,美国出兵朝鲜还与杜鲁门总统的性格特别是他的历史观有密切关系,有些历史学家甚至认为这是决定性的因素。
杜鲁门早年经历坎坷,形成了坚定、果敢、喜欢挑战的性格。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性格影响了他在1950年所做的决定。
此外,杜鲁门早年形成的历史观也决定了对朝鲜半岛局势的认识。
从1934年起,他作为国会议员积极倡导美国中立。
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他内心里为自己早期的立场感到可耻甚至有罪恶感,进而坚定地认为各国没有联合起来抵制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进攻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而美国没有领导各国反对侵略是错上加错。
当他一听到朝鲜半岛发生战争的时候,马上就将此次战争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他说:“在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事件中,力量强大的一方袭击弱小的对手已不是第一次。
这使我想到了以前的一些例子,如日本进攻中国满洲,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如果我们不遏制住这种势头,第三次世界大战将爆发……”在上述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杜鲁门做出介入朝鲜战争的决定就不奇怪了。
中国人民也开始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并最终挫败了美国侵略者,有效维护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事实证明,这场战争改变了整个东亚乃至世界的政治、外交和安全格局,且对今日东亚及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全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