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禹煤电公司白庙矿矿井地质特征分析
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地质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2012年3月1日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石油、天然气、水力、核电等其他能源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预计在今后50年内这种状况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进入21C要求我国煤炭工业深化改革,尽快摆粗放经营的旧模式,步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良性循环轨道。
煤炭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煤炭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包括煤炭地质工程的进步,加强煤矿地质理论研究和发展煤矿地质工程技术,对促进煤炭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十分主要的意义。
煤炭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采矿、测量、建井、环保等非地质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扎实的地质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煤矿建设,生产中地质规律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矿井地质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查明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对绝大多数矿井都有普遍意义,各矿以实际出发,抓住主要地质问题,还要满足当前,考虑长远,并能化害为利。
二、提供地质资料,地质资料是编制生产建设计划,井巷工程设计,采掘作业规程的
必要依据。
三、指导采掘生产,矿井地质人员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把工作做到掘进头和回采工作
面,指导采掘工作面工作的合理进行。
四、组织矿井勘探补充一些地质勘探工作,提高储量级别,增加矿井储量,延长矿井
寿命。
五、进行储量管理,矿井地质人员定期计算储量,进行储量管理。
六、调查伴生矿井,综合利用矿井资源的原则,提高煤的经济效益。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平禹煤电公司白庙煤矿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27km文殊镇境内,原为禹州市管辖的地方国营煤矿,2004年3月被平煤集团兼并。
矿井东距许昌市60km,南至平顶山市48km。
本区交通方便,从禹州市有柏油路达文殊镇矿井通过5km的公路与文殊镇相连,北通登封、洛阳东经禹州市可达许昌,向南经神后镇可至郏县、平顶山等地。
另外有许昌禹州窄规铁路及平禹准规铁路为在区煤炭外运提高良好条件。
井田范围,白庙井田位于云盖山矿区的东北端,东西长2.24km南北宽2km面积4.9km2
北起二1煤层露头,南至下白谷断层,东以竹园沟断层和文殊断层为界,西北部云盖山断层以上部分以第123勘探线以西300m为界,云盖山断层以下部分以第123勘探线以东275m为界。
第二章地层
本井田属于云盖山煤田一部分,通过1/5000地质填图和钻探揭露的地层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寒武系(∈)
分布云盖山井田北侧,构成二叠系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
精查阶段,少数水文地质钻孔控制该层30-50m。
多数钻孔至即停钻,仅水源详勘基准孔19-1揭露寒武地层达500m以上,据此配合地表工作对其划分如下:
(一)中寒武统(∈2)
1、毛庄组(∈2m)
下部紫色和绿色泥岩夹薄层状浅灰色泥岩,上部为中厚层状鲕状灰岩间夹薄层状暗紫色泥岩和浅灰色薄层状灰岩互层。
厚度揭露不全,大于57m,产三叶虫,馒头裸壳虫。
)
2、徐庄组(∈
2X
下部为紫色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及透镜状灰岩,与下部地层整合接触。
上部为灰,深灰色厚层条带状灰岩,间夹绿色泥岩,鲕状灰岩,致密灰岩及含海绿石砂岩全厚139.60m,有河南盾壳虫,小东北虫,登封虫,毛孔野生虫,圆货贝。
)
3、张夏组(∈
2zh
下部为粗鲕状亮晶灰岩,生物碎屑---砾屑灰岩,富含腕足,棘皮,软舌螺三叶虫动物化石碎片。
往下泥质条带增多,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角。
上部为细鲕状细晶灰岩,变鲕微晶微岩,镜下可见团球粒变余残影,厚岩可能为鲕粒亮晶灰岩,全组厚度171m。
(二)上寒武统崮山组(∈3g)
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具有不明显鲕状结构,顶部风化后呈灰黑色为其特征,厚115.40m,这一个存在与否有争议的地层,暂予保留,有待进一步确定。
(三)上石炭统太厚组(C3t)
底界以铝土层与下伏上寒武统崮山组白云质炭岩呈平行假整合接角,上界止于本组L11灰岩顶面或L11灰岩之上的海相泥岩顶面。
厚44.2—101.60m,平均64.05m。
本组由一套含煤层的砂岩,泥岩和灰岩组成,称为一段煤。
共含灰岩11层,常见者8层;含水量煤10余层,多为薄煤层或煤线;仅一4煤偶尔达到可采厚度。
绝大多当选情况下,灰岩构造煤层的顶板,岩性均为生物碎屑灰岩。
该组按岩性组合分为四段。
1)底部铝土泥岩段:浅灰色,灰色铝土泥岩。
下部含赤铁矿,为紫红色,局部夹砂质泥岩及不稳定煤线和灰岩透镜体,中部大都具豆状,鲕状结构,富含黄铁矿,上部为致密块状。
全段厚2.17-29.38m平均7.37m。
此段局部硫铁矿富集,价值不大,铝土泥岩品位较差,仅在地表附近品位较高,系风化富集所致。
2)下部灰岩段:由L1-L4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砂泥岩和五层薄煤层组成。
该层厚度7.28-36.15m,平均18.72m。
L1灰岩底部及顶部有薄层灰岩,砾径3-4mm;L2灰岩顶部有一层厚0.3-0.5m的硅质海绵岩,灰岩中含较多燧石结构;L3灰岩直接在一4煤之上;L4灰岩不稳定,局部相变为黑色泥岩。
一2、一3、一4、一5煤层较稳定,其中仅一4煤层稍厚,偶尔可采。
灰岩中化石以蜒科为主珊瑚,腕足类、海百合、苔藓虫、有孔虫次之。
3)中部砂泥岩段:由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中粒砂岩,两三层不稳定生物碎屑灰岩L5-L7及3-4层不稳定薄煤层组成。
该段厚14.58-32.84m,平均22.56m。
砂岩中含许多白云母碎片,砂质岩中常含水量有较完整的植物化石。
4)上部灰岩段:由深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砂质泥岩,细粒石英砂岩及2-3层不稳定薄煤层组成,厚度5.26-25.59m,平均15.40m。
L8、L9灰岩常不稳定,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
在白庙井田123-125勘探线附近1Km地段内,上部灰岩被中粒石英砂岩替代,硅质钙质胶结,底部粗粒并含石英细砾石。
a石千峰一段(平顶山砂岩段P22-1):分布在云盖山、牛头岭、跑马岭山顶及东南坡,因岩性坚硬,风化后形成独特的单面山地貌形态。
岩性浅灰色-灰色,略呈肉红色,中粗-巨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间夹细纱岩,砂质泥岩薄层,与下伏岩层整合接触。
该段厚度71-90m,平均80m。
b石千峰二三段(P22+3)分布,在井田深部边缘,下部为灰绿色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泥灰岩透镜体,有时灰岩,泥灰岩相变为钙质胶结的泥岩,常呈球状风化,在泥岩中尚可见植物化石碎片。
中、上部位为紫红色粉砂岩,砂质岩夹薄层中粒砂岩,含大量钙质结核,见有斜层理,波状层理。
全层厚度150——190m,平均179 m。
24—125勘探线的砂体和其西侧的灰岩呈相交关系。
此砂体在断面上呈透镜状,宽不足1km。
下部为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向上变细为中粒,顶部为细粒,具大型交错层理,厚度不足10m,在空间上呈条带状,显示潮渠沉积特征。
在本区以南的大刘山----三峰山一带,也有纯净的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说明形成潮下浅水碳酸盐同时,还有与潮汐作用有关的碎屑沉积。
以上述古地理面貌结合区域太原组的厚度,灰岩厚度和层数,都有向豫东,准南方向增厚的趋势,扒断晚石炭世海侵方向来至本区东南。
太厚组含煤虽然较差,但该
煤层的形式,创造了良好的古地理条件。
组的沉积为山西组时期海退末期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