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消耗量定额确定方法 根据材料使用次数的不同,建筑安装材料分为非周转性材料和周转性材料。 非周转性材料也称为直接性材料。它是指施工中一次性消耗并直接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如砖、瓦、灰、砂、石、钢筋、水泥、工程用木材等。 周转性材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能多次使用,反复周转但并不构成工程实体的工具性材料。如:模板、活动支架、脚手架、支撑、挡土板等。 1、直接性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 常用的制定方法有:观测法、试验法、统计法和计算法 (1) 观测法——最适宜制定材料的损耗定额 观测法是对施工过程中实际完成产品的数量进行现场观察、测定,再通过分析整理和计算确定建筑材料消耗定额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最适宜制定材料的损耗定额。因为只有通过现场观察、测定,才能正确区别哪些属于不可避免的损耗;哪些属于可以避免的损耗。 用观测法制定材料的消耗定额时,所选用的观测对象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建筑物应具有代表性 ②施工方法符合操作规范的要求 ③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符合技术、设计的要求 ④被观测对象在节约材料和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有较好的成绩。 (2) 试验法——主要制定材料的净用量定额 试验法是通过专门的仪器和设备在试验室内确定材料消耗定额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能在试验室条件下进行测定的塑性材料和液体材料(如砼、砂浆、沥青玛帝脂、油漆涂料及防腐等)。 例如:可测定出砼的配合比,然后计算出每1M3砼中的水泥、砂、石、水的消耗量。由于在实验室内比施工现场具有更好的工作条件,所以能更深入、详细地研究各种因素对材料消耗的影响,从中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但是,在实验室中无法充分估计到施工现场中某些外界因素对材料消耗的影响。因此,要求实验室条件尽量与施工过程中的正常施工条件一致,同时在测定后用观察法进行审核和修正。 (3) 统计法——仅作参考数据 统计法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分部分项工程所拨发的各种材料数量、完成的产品数量和竣工后的材料剩余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来确定材料消耗定额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不需组织专人观测和试验。但应注意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系统性,要有准确的领退料统计数字和完成工程量的统计资料。统计对象也应加以认真选择,并注意和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所拟定额的准确程度。 (4) 理论计算法——主要适用于块状、板状、和卷筒状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 计算法是根据施工图纸和其他技术资料,用理论公式计算出产品的材料净用量,从而制定出材料的消耗定额。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块状、板状、和卷筒状产品(如砖、钢材、玻璃、油毡等)的材料消耗定额。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材料的计算方法: (1) 砖砌体材料用量的计算: 2×墙厚的砖数 每m3砌体中砖的净用量(块)=墙厚×(砖长+灰缝) ×(砖厚+灰缝) 每m3砌体中砂浆的净用量(m3)=1-砖的净用量×砖的长×宽×厚砖(砂浆)损耗量=净用量×损耗率 例1:计算标准砖一砖外墙每一立方米砌体砖和砂浆的总消耗量(砖和砂浆损耗率均为1%) 解: 每m3一砖墙中砖净用量=2×1/0.24×(0.24+0.01)×(0.053+0.01)=529.1块 砖总消耗量=529.1×(1+1%)=534.29块 每m3一砖墙中砂浆净用量=1-529.1×0.24×0.115×0.053=0.226 m3 砂浆总消耗量=0.226×(1+1%)=0.228 m3 (2)块料面层材料用量计算 每100m2块料面层中 ①块料净用量 =100/[(块料长+灰缝)×( 块料宽+灰缝)] ②灰缝材料净用量=[100-块料净用量×块料长×宽]×灰缝厚 ③结合层材料净用量=100×结合层厚 例2:1:1水泥砂浆贴152×152×5瓷砖墙面,结合层厚度10mm厚,试计算每100m2墙面瓷砖和砂浆的总消耗量(灰缝宽2mm),瓷砖损耗率1.5%,砂浆损耗率1% 。 解:每100m2瓷砖墙面中: 瓷砖净用量 =100/(0.152+0.002)×(0.152+0.002)=4216.56块 瓷砖总消耗量=4216.56×(1+1.5%)=4279.81块 结合层砂浆净用量=100×0.01=1.00m3 缝隙砂浆净用量=[100-4216.56×0.152×0.152]×0.005 =0.013 m3 砂浆总消耗量=(1+0.013)×(1+1%)=1.023 m3 (3)普通抹灰砂浆配合比用料量的计算 抹灰砂浆的配合比通常是按砂浆的体积比计算的,每m3砂浆各种材料消耗量计算公式如下: 砂消耗量(m3)=[砂比例数/(配合比总比例数-砂比例数砂空隙率)]×(1+损耗率) 水泥消耗量(kg)=[水泥比例数×水泥密度/砂的比例数]×砂用量×(1+损耗率) 石灰膏消耗量(m3)=[石灰膏比例数/砂的比例数]×砂用量×(1+损耗率) 例3:试计算配合比1:1:3水泥石灰砂浆每m3材料消耗量.已知:砂视密度2650kg/m3,堆积密度1550kg/m3,水泥密度1200 kg/m3,砂损耗率为2%,水泥、石灰膏损耗率为1%。 解:砂空隙率=(1-砂堆积密度/砂视密度)×100% =(1-1550/2650)×100%=41% 砂消耗量=3/[(1+1+3)-3×0.41]×(1+0.02)=0.81 m3 水泥消耗量=[1×1200/3]×0.81×(1+0.01)=327kg 石灰消耗量=1/3×0.81×(1+0.01)=0.27 m3 周转材料的消耗定额,应该按照多次使用,分次摊销的方法确定。 摊销量是指周转材料使用一次在单位产品上的消耗量,即应分摊到每一单位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上的周转材料消耗量。 周转性材料消耗定额一般与下面四个因素有关: ①一次使用量:第一次投入使用时的材料数量。根据构件施工图与施工验收规范计算。一次使用量供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申请备料和编制施工作业计划使用。 ②损耗率:在第二次和以后各次周转中,每周转一次因损坏不能复用,必须另作补充的数量占一次使用量的百分比,又称平均每次周转补损率。用统计法和观测法来确定。 ③周转次数:按施工情况和过去经验确定。 ④回收量:平均每周转一次平均可以回收材料的数量,这部分数量应从摊销量中扣除。 以木模板为例:
1、现浇砼构件木模板摊销量计算公式如下: ①一次使用量计算 :根据选定的典型构件,按砼与模板的接触面积计算模板工程量,再计算: 一次使用量=每m3砼构件的模板接触面积×每m2接触面积需模量 ②周转使用量:平均每周转一次的模板材用量。 施工是分阶段进行,模板也是多次周转使用,要按照模板的周转次数和每次周转所发生的损耗量等因素,计算生产一定计量单位砼工程的模板周转使用量。 周转使用量=[一次使用量+一次使用量×(周转次数-1)×损耗率]/周转次数
=一次使用量×[1+(周转次数-1)×损耗率]/周转次数 ③模板回收量和回收折价率 周转材料在最后一次使用完了,还可以回收一部分,这部分称回收量。但是,这种残余材料由于是经过多次使用的旧材料,其价值低于原来的价值。因此,还需规定一个折价率。 同时周转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施工单位均要投入人力、物力、组织和管理补修工作,须额外支付管理费。为了补偿此项费用和简化计算,一般采用减少回收量增加摊销量的做法。 回收量=一次使用量-(一次使用量×损耗率)/周转次数
=一次使用量×(1-损耗率)/周转次数 =周转使用最终回收量/周转次数 回收系数=回收折价率(常为50%)/(1+间接费率) ④摊销量计算: 摊销量=周转使用量-回收量×回收系数 例:根据选定的某工程捣制砼独立基础的施工图计算,每m3独立基础模板接触面积为2.1m2,根据计算每m2模板接触面积需用板枋材0.083m3,模板周转6次,每次周转损耗率16.6%。试计算砼独立基础的模板周转使用量、回收量、定额摊销量。 解:一次使用量=2.1×0.083=0.1743 m3 周转使用量=[0.1743+0.1743×(6-1)×16.6%]/6=0.053m3 回收量=(0.1743-0.1743×16.6%)/6=0.024 m3 摊销量=(0.053-0.024)×50%÷(1+18.2%)=0.043 m3 2、预制构件木模板摊销量计算。 摊销量=一次使用量/周转次数 例:根据选定的预制过梁标准图计算,每m3构件的模板接触面积为9.2m2,每m2接触面积需用枋板材0.091m3 ,模板周转次数为25次,模板损耗率为5%,试计算模板的摊销量。 解:一次使用量=9.2×0.091×1.05=0.879m3 摊销量=0.879/25=0.035 m3 机械台班定额消耗量的确定方法 1. 确定正常的施工条件 拟定机械工作正常条件,是拟定工作地点的合理组织和合理的工人编制。 工作地点的合理组织,是对施工地点机械和材料的放置位置、工人从事操作的场所,作出科学合理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安排。它要求施工机械和操纵机械的工人在最小范围内移动,但又不阻碍机械运转和工人操作,应使机械的开关和操纵装置尽可能集中地装置在操作工人的近旁,以节省工作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发挥机械的效能,减少工人的手工操作。 拟定合理的工人编制,是根据施工机械的性能和设计能力,工人的专业分工和劳动工效,合理确定操纵机械的工人和直接参加机械化施工过程的工人编制。拟定合理的工人编制,应要求保持机械的正常生产率和工人正常的劳动工效。 2. 确定机械1 小时纯工作的正常生产率 确定机械正常生产率时,必须首先确定出机械纯工作1 小时的正常生产效率。 机械纯工作时间,就是指机械的必需消耗时间。机械1 小时纯工作正常生产率,就是在正常施工组织条件下,具有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工人操纵机械1 小时的生产率。 根据机械工作特点的不同,机械1 小时纯工作正常生产率的确定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循环动作机械,确定机械纯工作1 小时正常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机械一次循环的正常延续时间=Σ循环各组成部分正常延续时间-交叠时间
机械纯工作1 小时循环次数=60 × 60(s)÷一次循环的正常延续时间 机械纯工作1 小时正常生产数=机械纯工作1 小时循环次数×一次循环生产的产品数量 对于连续动作机械,确定机械纯工作1 小时正常生产率要根据机械的类型和结构特征,以及工作过程的特点来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连续动作机械纯工作1 小时正常生产率=工作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工作时间(h)
工作时间内的产品数量和工作时间的消耗,要通过多次现场观察,进行多次工作日写实并考虑机械说明书等有关资料,认真分析后取定。 同一机械对不同对象的作业属于不同的工作过程,如挖掘机所挖土壤的类别不同,碎石机所破碎的石块硬度和粒径不同,均需分别确定其纯工作1 小时的正常生产率。 3. 确定施工机械的正常利用系数 确定施工机械的正常利用系数,是指机械在工作班内对工作时间的利用率。机械的利用系数和机械在工作班内的工作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确定机械的正常利用系数。首先要拟定机械工作班的正常工作状况,保证合理利用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