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氏太极拳简介

陈氏太极拳简介

太极拳
太极拳概况
太极拳,是明末清初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一种汉族武术。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习练者通过太极拳对意、气、形、神的锻炼,使得身心和谐、愉悦、健康。

目前,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超过一亿人。

太极拳创始人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后迁入常阳村。

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

至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廷,因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借《庄子》太极之名,承《易传》阴阳之要,吸纳中医养生之术,博采众家拳术之长,创编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即太极拳。

太极拳的发展
陈氏十四世祖陈长兴,将陈王廷所编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的拳术套路,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

陈长兴,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他打破了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十四世祖陈有本,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著名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

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

陈氏十六世祖陈鑫,字品三,早年习文,颇具文采。

因感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

遂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

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编著《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氏十七世祖陈发科,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发科,字福生,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

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教授了一批著名的徒弟,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

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很好。

陈氏十八世祖陈照丕和陈照奎对太极拳传播至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将文革时期被批为封资修、濒临失传的太极拳传授给当今著名的太极拳四大金刚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和杰出女弟子陈素英等人。

太极拳的流派
目前,太极拳除陈氏太极拳外,主要有五大门派: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跟陈长兴学习太极拳后,教拳于北京,将师传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修改,后经其后代定型,成为杨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人称吴氏太极拳。

武禹襄跟陈清平学拳后,将陈氏、杨氏太极拳融合演变成武氏太极拳,因传拳于弟子郝为真,也称郝氏太极拳。

孙堂禄跟郝为真学拳后,自成一派而成孙氏太极拳。

另外还有温县的和兆元创编的和氏太极拳和李景炎创编的太极忽雷架。

太极拳的特点
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

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太极拳的功效
国内外的科学研究表明,习练太极拳可以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对于神经患者的康复极有好处,可以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增强个人抵抗力,提高心肺功能,提高身体机能,可以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提高消化功能。

除了生理效能外,练太极拳的好处还在于,精神方面的调养。

专家指出,练太极拳可以消除心理压力,从而改善人们思想情绪,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认识及体验和谐的阴阳哲学观,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及社会和谐稳定;可以领悟修身处世之道,从而达到心静气和的境界、远离各种生理、心理的疾病。

相关主题